智能升降电车承重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3427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智能升降电车承重框架结构,包括行走轨道、行走车身和网带输送平台,所述行走车身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数量为四个的立柱,所述立柱上设置有稳定组件,所述稳定组件包括数量为两个的第一横向拉梁,四个所述立柱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横向拉梁,所述立柱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斜拉杆,所述立柱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加强筋板,所述立柱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钢丝绳斜拉索。该智能升降电车承重框架结构,通过设置稳定组件,提高整体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四根立柱与行走车身之间设置的斜拉杆、加强筋板和钢丝绳斜拉索,可以更好的抵抗启动和刹车时的强大的惯性力,使立柱框架更稳定,承载能力更强,方便使用者的使用。方便使用者的使用。方便使用者的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升降电车承重框架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瓦楞纸板
,具体为一种智能升降电车承重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瓦楞纸板是一个多层的黏合体,它最少由一层波浪形芯纸夹层及一层纸板构成,它有很高的机械强度,能抵受搬运过程中的碰撞和摔跌,瓦楞纸板通过智能升降电车和承重框架进行运输。
[0003]现有的承重框架结构部件间配合精度较差,导致框架整体较为松散,在运输瓦楞纸板时,升降电车启动和刹车时会产生强大的惯性力,导致框架整体稳定性较差,故而提出一种智能升降电车承重框架结构来解决上述所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智能升降电车承重框架结构,具备稳定和承载能力强等优点,解决了运输瓦楞纸板时,升降电车启动和刹车时会产生强大的惯性力,导致框架整体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智能升降电车承重框架结构,包括行走轨道、行走车身和网带输送平台,所述行走车身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数量为四个的立柱,所述立柱上设置有稳定组件;
[0006]所述稳定组件包括数量为两个的第一横向拉梁,四个所述立柱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横向拉梁,所述立柱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斜拉杆,所述立柱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加强筋板,所述立柱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钢丝绳斜拉索。
[0007]进一步,所述立柱呈凹字型,所述立柱呈凹字型一侧的内部设置有升降链条。
[0008]进一步,四个所述斜拉杆分别与正面两个立柱和背面两个立柱相背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斜拉杆的一端与行走车身的顶部固定连接。
[0009]进一步,四个所述加强筋板分别与左侧两个立柱和右侧两个立柱相背的一侧固定连接。
[0010]进一步,四个所述钢丝绳斜拉索分别与左侧两个立柱和右侧两个立柱相背的一侧固定连接。
[0011]进一步,所述强筋板的底部与行走车身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钢丝绳斜拉索的一端与行走车身的顶部固定连接。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该智能升降电车承重框架结构,通过设置稳定组件,提高整体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四根立柱与行走车身之间设置的斜拉杆、加强筋板和钢丝绳斜拉索,可以更好的抵抗启动和刹车时的强大的惯性力,使立柱框架更稳定,承载能力更强,方便使用者的使用。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立柱结构截面图。
[0017]图中:1行走轨道、2行走车身、3立柱、4第一横向拉梁、5斜拉杆、6加强筋板、7钢丝绳斜拉索、8第二横向拉梁、9升降链条、10网带输送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

3,本实施例中的智能升降电车承重框架结构,包括行走轨道1、行走车身2和网带输送平台10,行走车身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数量为四个的立柱3,立柱3呈凹字型,立柱3呈凹字型一侧的内部设置有升降链条9,立柱3上设置有稳定组件。
[0020]其中,稳定组件包括数量为两个的第一横向拉梁4,四个立柱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横向拉梁8,立柱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斜拉杆5,四个斜拉杆5分别与正面两个立柱3和背面两个立柱3相背的一侧固定连接,斜拉杆5的一端与行走车身2的顶部固定连接,立柱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加强筋板6,四个加强筋板6分别与左侧两个立柱3和右侧两个立柱3相背的一侧固定连接,强筋板6的底部与行走车身2的顶部固定连接,立柱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钢丝绳斜拉索7,四个钢丝绳斜拉索7分别与左侧两个立柱3和右侧两个立柱3相背的一侧固定连接,钢丝绳斜拉索7的一端与行走车身2的顶部固定连接。
[0021]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稳定组件,提高整体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四根立柱3与行走车身2之间设置的斜拉杆5、加强筋板6和钢丝绳斜拉索7,可以更好的抵抗启动和刹车时的强大的惯性力,使立柱3框架更稳定,承载能力更强。
[0022]上述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0023]该智能升降电车承重框架结构,通过设置稳定组件,所组成的承重框架结构可以满足较大重量约两吨的纸板的搬运而不变形,采用四根凹字形主立柱3作为承重柱,每个立柱3设计成凹字形,既可以满足结构强度,又可以在立柱3内部设置升降链条9,通过在行走车身2在行走轨道1上移动方向的前后两个侧面上设置两个第一横向拉梁4,和网带输送平台10输送方向上的左右两个侧面设置第二横向拉梁8,能够提高整体框架结构的稳定性,通过设置的斜拉杆5,加强筋板6和钢丝绳斜拉索7,可以更好的抵抗启动和刹车时的强大的惯性力,使立柱框架结构钢更稳定,承载能力更强。
[0024]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控制器及电源电连接,本技术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控制的,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电源的提供也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技术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技术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
[002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
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2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智能升降电车承重框架结构,包括行走轨道(1)、行走车身(2)和网带输送平台(10),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车身(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数量为四个的立柱(3),所述立柱(3)上设置有稳定组件;所述稳定组件包括数量为两个的第一横向拉梁(4),四个所述立柱(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横向拉梁(8),所述立柱(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斜拉杆(5),所述立柱(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加强筋板(6),所述立柱(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钢丝绳斜拉索(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升降电车承重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3)呈凹字型,所述立柱(3)呈凹字型一侧的内部设置有升降链条(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升降电车承重框架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建国刘朝东朱国平顾晓锋张良郑华伟邱慧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新冠亿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