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抽换模块的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2967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抽换模块的固定结构,适用于固定一可抽换模块至一机壳中。可抽换模块的固定结构包括一第一固定件以及一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固定至可抽换模块的一侧,且具有一第一齿状结构。第一齿状结构包括一第一齿与一第二齿,而第一齿的齿厚大于第二齿的齿厚。第二固定件固定至机壳,且具有一第二齿状结构。第二齿状结构具有分别对应容纳第一齿与第二齿的一第一凹陷区与一第二凹陷区,以让可抽换模块通过第一齿状结构与第二齿状结构的啮合而固定至机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固定结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抽换模块的固定结构
技术介绍
在个人电脑或是服务器等电脑设备中,其内部电脑组件的种类相当地多,例 如主板、存储器、硬盘、光驱、各类的介面卡以及电源供应器等等。 一般为了收容 光驱或可抽换式硬盘等电子模块,电脑设备的机壳相对于这些电子模块开设多个容 纳空间,以方便安装作业、设备更新或扩充作业的进行。由于电子产品内部空间有限,所以电子模块的安装与拆卸的过程的便利性将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一般来说,图6A为示意传统的光驱与支架的立体图。图6B 为示意图6A的光驱组装至支架的立体图。请参考图6A与图6B,当要安装光驱IO 等电脑组件至机壳(未绘示)中时,通常要先把光驱10置放于机壳的支架20上。接 着,再将多个螺丝(未绘示)分别穿过支架20上的多个开口 22,而分别锁固于光驱 10上的多个组装孔12中。如此才能使得光驱10固定至机壳。相对地,当要卸下 光驱10进行更换时,也必须费时地将螺丝卸除后,才能将光驱10从支架20卸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抽换模块的固定结构,无须藉助螺丝及锁固工具之辅助, 即可将可抽换模块固定至一机壳中。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可抽换模块的固定结构,适用于固定一可抽换模块至一机壳 中。可抽换模块的固定结构包括一第一固定件以及一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固定 至可抽换模块的一侧,且具有一第一齿状结构,其中第一齿状结构包括一第一齿与 一第二齿,而第一齿的齿厚(tooth thickness)大于第二齿的齿厚。第二固定件固 定至机壳,且具有一第二齿状结构。第二齿状结构具有一第一凹陷区与一第二凹陷 区,第一凹陷区与第二凹陷区分别对应容纳第一齿与第二齿。第二凹陷区的宽度对应第二齿的齿厚并小于第一齿的齿厚,以让可抽换模块通过第一齿状结构与第二齿状结构的啮合而固定至机壳。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可抽换模块位于机壳的一模块开口中,而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自模块开口往机壳的内部延伸。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凹陷区位于第二凹陷区相对远离模块开口的一侧。 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还具有一弹性部,且第二固定件通过弹性部枢接至机壳。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弹性部位于第二固定件靠近模块开口的一端。 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弹性部位于第二固定件相对第二齿状结构的一侧,并自第二固定件的中央区域延伸固定至机壳。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还具有一卸除部,位于第二固定件相对远离模块开口的一端,而卸除部用以带动弹性部弯折,以解除第一齿状结构与第二齿状结构的啮合关系。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固定结构还包括一第一止挡部。第一止挡部固接至机 壳,且位于模块开口往机壳内部延伸的一深度方向上,用以限制可抽换模块在深度 方向的移动距离。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固定结构还包括一第二止挡部,固接至机壳,且位于 机壳相对第二固定件的一侧,其中可抽换模块位于第二固定件与第二止挡部之间, 且第二固定件与第二止挡部定义出可抽换模块横向的移动范围。本专利技术的可抽换模块的固定结构因通过第一齿状结构与第二齿状结构的啮 合,即可让可抽换模块固定于机壳之中。并且,在可抽换模块移动的过程中,通过 第一齿的齿厚大于第二齿的齿厚的设计,第一齿状结构与第二齿状结构并不会有中 途卡住的情形。因此,可抽换模块的安装相当快速且便利性又高。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多个实施例,并配合 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为示意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可抽换模块组装至机壳之前的俯视图。图1B为示意图1A的可抽换模块组装至机壳的俯视图。图2A为示意图1A的第一固定件与可抽换模块之组装关系的仰视图。图2B为示意图2A的第一固定件组装至可抽换模块的仰视图。图3A 图3C绘示图1A的可抽换模块的组装流程的俯视图。图4为示意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可抽换模块组装至机壳之前的俯视图。图5A 图5C为示意图1B的可抽换模块的卸除流程的俯视图。图6A为示意传统的光驱与支架的立体图。图6B为示意图6A的光驱组装至支架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A为示意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可抽换模块组装至机壳之前的俯视图。图 1B为示意图1A的可抽换模块组装至机壳的俯视图。在本实施例中,可抽换模 块50例如是光驱或其他电子模块,而可抽换模块50可经由固定结构100安装 在机壳60前面或侧面的一收纳空间中。机壳60例如为服务器专用的1U或2U 尺寸高度的机架式机壳,或是携带式电脑的薄形化机壳。为了凸显本专利技术之固 定结构100,图1A仅示意地绘出机壳60的底板62、模块面板64以及第一、 一第二、第三止挡部(140、 150、 160),省略机壳内大部分的组件。至于这些 止挡部(140、 150、 160)的作用将在后续段落会有详细的说明。请参考图1A,固定结构100包括一第一固定件110与一第二固定件120。 第一固定件110固定在可抽换模块50的一侧,大致上与可抽换模块50的下平 面平行配置,并与第二固定件120位于相同的线性延伸方向(即深度方向)上。 第一固定件110例如是塑胶件,其具有排列于线性延伸方向上的第一齿状结构 110a。此外,第二固定件120例如是具有弹性的塑胶件,其具有排列于线性延 伸方向上的第二齿状结构120a。第二固定件120固定于机壳60的模块开口(或 收纳空间)中一预定位置,也就是第一固定件110通过模块开口 66时向深度 方向延伸的一纵向位置。有关第一固定件110通过多个第一锁固件70固定于可抽换模块50的方式 请参考图2A及图2B,其中这些第一锁固件70分别穿过第一固定件110的多个 开孔116,并分别锁固于可抽换模块50的多个锁固孔52之上。此外,第二固 定件120则通过第二锁固件130锁固于机壳60的底板62上。除了上述第一固6定件110与第二固定件120的组装方式之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依据实际 状况选择适当的组装方式,像是热融、铆接等等。请参考图1A,第一齿状结构110a包括一第一齿112与一第二齿114,而 第一齿112的齿厚Tl大于第二齿114的齿厚T2。第一齿112是第一顺位齿, 也就是第一个通过模块开口的齿,而第二齿114是第二顺位齿,也就是第二个 通过模块开口的齿,依此类推,第一齿状结构110a可以更包括第三齿(未标示)、 第四齿(未标示)…等。第三齿与第四齿的齿厚相当于或略小于第二齿的齿厚。 第二固定件120固定至机壳60,且具有对应第一齿状结构110a的一第二齿状 结构120a。第二齿状结构120a具有分别对应于第一齿112与第二齿114的一 第一凹陷区122与一第二凹陷区124。其中,第二凹陷区124的宽度W1对应齿 厚T2,而小于齿厚T1。也就是说,第一凹陷区122的宽度足以容纳第一齿112,而第二凹陷区124 的宽度足以容纳第二齿114,但不足以容纳第一齿112。同样,第二齿状结构 120a可以更包括第三凹陷区(未标示)、第四凹陷区(未标示)…等,用以容纳第 三齿与第四齿。因此,当第一齿112经过排列于第一凹陷区122前方的第二、 第三、第四凹陷区时,不会中途卡住于第二、第三、第四凹陷区中。请参考图 1B,当可抽换模块50组装至机壳60之后,可抽换模块50位于模块面板64所 形成的一模块开口 66中。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抽换模块的固定结构,适用于固定一可抽换模块至一机壳中,包括: 一第一固定件,固定至该可抽换模块的一侧,且具有一第一齿状结构,其中该第一齿状结构包括一第一齿与一第二齿,而该第一齿的齿厚大于该第二齿的齿厚;以及 一第二固定件,固定至该机壳,且具有一第二齿状结构,其中该第二齿状结构具有一第一凹陷区与一第二凹陷区,该第一凹陷区与该第二凹陷区分别对应容纳该第一齿与该第二齿,且该第二凹陷区的宽度对应该第二齿的齿厚并小于该第一齿的齿厚,以让该可抽换模块通过该第一齿状结构与该第二齿状结构的啮合而固定至该机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承育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