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箱驱动盘连续模加工用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2793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速箱驱动盘连续模加工用模具,包括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设置于所述下模组件上,所述下模组件还包括下支撑单元,所述下支撑单元上设置下模板,所述下模板前后两端分别均匀等距的设置若干下定位单元,所述下模板右端设置导料板,所述导料板左端直线设置下连续加工单元,所述下连续加工单元设置于所述下模板上,所述下连续加工单元前后两端分别均匀等距的开设若干定位孔于所述下模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上连续加工单元配合下连续加工单元工作将达到连续模加工效果,无需采用多套模具多工艺和多人操作加工,提高产量,工作效率高,且通过设置下定位单元配合上定位单元工作时模具加工时更加稳定可靠。加稳定可靠。加稳定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速箱驱动盘连续模加工用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
,具体涉及一种变速箱驱动盘连续模加工用模具。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现有汽车和摩托车零配件生产中,有70%的零部件都是通过冲压模具生产的,一些板形零件通常利用冷冲压的方法得到,冲压模具是在冷冲压加工中,将材料加工成零件的一种特殊工艺装备;冲压是在室温下,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者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零件的一种加工方法。
[0003]随着模具材料的发展、加工精度以及自动化控制的提高,汽车和摩托车零部件生产厂家以及模具制造厂家利润空间的压缩和人工成本的提高,追求模具效益的最大化,追求零配件利润最大化,要求模具制造厂家生产并提供连续模,现有的变速箱驱动盘采用多套模具多工艺和多人进行加工,导致产量低,人工加工成本高,效率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变速箱驱动盘连续模加工用模具,包括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设置于所述下模组件上,所述下模组件还包括下支撑单元,所述下支撑单元上设置下模板,所述下模板前后两端分别均匀等距的设置若干下定位单元,所述下模板右端设置导料板,所述导料板左端直线设置下连续加工单元,所述下连续加工单元设置于所述下模板上,所述下连续加工单元前后两端分别均匀等距的开设若干定位孔于所述下模板上,所述上模组件还包括上脱料模板,所述上脱料模板设置于所述下模板远离所述下支撑单元一端,所述上脱料模板上从右至左依次设置上连续加工单元,所述上连续加工单元对应所述下连续加工单元设置,所述上连续加工单元前后两端分别设置定位内导柱于所述上脱料模板上,所述定位内导柱对应所述定位孔设置,所述上脱料模板前后两端分别设置上定位单元,所述上定位单元对应所述下定位单元设置,所述上定位单元和所述上脱料模板均设置于上支撑单元一端上。
[0005]作为优选,所述下支撑单元包括下托板,所述下托板上竖立间隔设置若干下垫脚,所述下垫脚上设置下模座,所述下模座上设置所述下模板,所述下托板四角上分别设置吊耳。
[0006]作为优选,所述下定位单元包括若干个外导柱,所述外导柱设置于所述下模座前后两端上,所述外导柱旁分别设置下外限位柱于所述下模座上。
[0007]作为优选,所述下连续加工单元包括第一切边刀口,所述第一切边刀口设置于所述导料板输出端旁,所述第一切边刀口远离所述导料板一端沿所述下模板直线依次设置第二切边刀口、拉延凸模、整形入子、第一冲孔入子、第二冲孔入子、第三冲孔入子和出件孔于所述下模板上,所述出件孔下方设置出料滑槽,所述出料滑槽设置于所述下支撑单元一端内,所述出件孔旁设置感应器支架于所述下模板一端上,所述第三冲孔入子和所述出件孔、所述拉延凸模和所述整形入子之间均设置有空步槽于所述下模板上。
[0008]作为优选,所述上连续加工单元包括第一切边冲头,所述第一切边冲头设置于所述上脱料模板右端上,所述第一切边冲头左端沿所述上脱料模板直线依次设置第二切边冲头、拉延凹模、脱料板入子、第一冲孔冲头、第二冲孔冲头、第三冲孔冲头和冲头过孔于所述上脱料模板上,所述第三冲孔冲头和所述冲头过孔之间、所述拉延凹模和所述脱料板入子之间均设置有避位孔于所述上脱料模板上,所述冲头过孔内圆周环绕设置若干定位冲头。
[0009]作为优选,所述上支撑单元包括上模座,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上脱料模板连接,所述上模座远离所述上脱料模板一端竖立间隔设置若干上垫脚,所述上垫脚上设置上托板,所述上托板四角上分别设置吊耳。
[0010]作为优选,所述上定位单元包括外导套,所述外导套设置于所述上模座前后两端上,所述外导套旁分别设置上外限位柱于所述上模座上。
[0011]作为优选,所述下连续加工单元前后两端分别均匀等距的设置若干导尺于所述下模板上,所述上连续加工单元前后两端分别均匀等距的设置若干导尺避位孔于所述上脱料模板上,所述导尺对应所述导尺避位孔设置。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合理,通过设置上连续加工单元配合下连续加工单元工作将达到连续模加工效果,无需采用多套模具多工艺和多人操作加工,提高产量,工作效率高,且通过设置下定位单元配合上定位单元工作时模具加工时更加稳定可靠,提高其加工精度,满足生产需求,定位内导柱配合定位孔的设置将使上脱料模板配合下模板工作时精准定位,避免产生位移而影响产品加工质量。
附图说明
[0013]本技术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0014]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中下模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中上模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下托板;2、下垫脚;3、下模座;4、下模板;5、外导柱;6、下外限位柱;7、感应器支架;8、导料板;9、第一切边刀口;10、第二切边刀口;11、拉延凸模;12、整形入子;13、第一冲孔入子;14、第二冲孔入子;15、第三冲孔入子;16、出件孔;17、出料滑槽;18、导尺;19、定位孔;20、吊耳;21、上脱料模板;22、外导套;23、上外限位柱;24、定位内导柱;25、导尺避位孔;26、上模座;27、上垫脚;28、上托板;29、第一切边冲头;30、第二切边冲头;31、拉延凹模;32、避位孔;33、脱料板入子;34、第一冲孔冲头;35、第二冲孔冲头;36、第三冲孔冲头;37、冲头过孔;38、定位冲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在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2]在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焊接、铆接、粘接等,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螺纹连接、键连接、销连接等,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箱驱动盘连续模加工用模具,包括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组件设置于所述下模组件上,所述下模组件还包括下支撑单元,所述下支撑单元上设置下模板(4),所述下模板(4)前后两端分别均匀等距的设置若干下定位单元,所述下模板(4)右端设置导料板(8),所述导料板(8)左端直线设置下连续加工单元,所述下连续加工单元设置于所述下模板(4)上,所述下连续加工单元前后两端分别均匀等距的开设若干定位孔(19)于所述下模板(4)上,所述上模组件还包括上脱料模板(21),所述上脱料模板(21)设置于所述下模板(4)远离所述下支撑单元一端,所述上脱料模板(21)上从右至左依次设置上连续加工单元,所述上连续加工单元对应所述下连续加工单元设置,所述上连续加工单元前后两端分别设置定位内导柱(24)于所述上脱料模板(21)上,所述定位内导柱(24)对应所述定位孔(19)设置,所述上脱料模板(21)前后两端分别设置上定位单元,所述上定位单元对应所述下定位单元设置,所述上定位单元和所述上脱料模板(21)均设置于上支撑单元一端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速箱驱动盘连续模加工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单元包括下托板(1),所述下托板(1)上竖立间隔设置若干下垫脚(2),所述下垫脚(2)上设置下模座(3),所述下模座(3)上设置所述下模板(4),所述下托板(1)四角上分别设置吊耳(2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速箱驱动盘连续模加工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定位单元包括若干个外导柱(5),所述外导柱(5)设置于所述下模座(3)前后两端上,所述外导柱(5)旁分别设置下外限位柱(6)于所述下模座(3)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速箱驱动盘连续模加工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续加工单元包括第一切边刀口(9),所述第一切边刀口(9)设置于所述导料板(8)输出端旁,所述第一切边刀口(9)远离所述导料板(8)一端沿所述下模板(4)直线依次设置第二切边刀口(10)、拉延凸模(11)、整形入子(12)、第一冲孔入子(13)、第二冲孔入子(14)、第三冲孔入子(15)和出件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意军谭云海梅满意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钧铭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