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曹大燕专利>正文

一种可实现现浇连接的自带钢骨架的预制剪力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2484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实现现浇连接的自带钢骨架的预制剪力墙,包括墙体,墙体内预埋有钢筋骨架,钢筋骨架包括至少两层前后对应设置的横向钢筋、至少两层前后对应设置的纵向钢筋以及若干拉结钢筋,纵向钢筋的两端分别伸出墙体的A端面和B端面一段长度,且纵向钢筋自所述墙体的A端面的墙体内向内侧或向左侧或向右侧偏折后伸出墙体的A端面,墙体的B端面设置至少由格构柱、横向钢筋以及纵向钢筋连接构成的钢骨架支撑结构,格构柱设置在两层横向钢筋与所述纵向钢筋围成的空间中部,且格构柱一部分预埋入墙体,另一部分伸出所述墙体的B端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预制剪力墙的自立,并便于剪力墙的现场安装施工,节约安装时间和成本。节约安装时间和成本。节约安装时间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实现现浇连接的自带钢骨架的预制剪力墙


[0001]本技术具体涉及装配式建筑的剪力墙,具体涉及一种可实现现浇连接的自带钢骨架的预制剪力墙。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建筑作为新型工业化建筑的代表,具有高效的工业化生产、集约和快速的施工流程、以及绿色环保的施工过程,在工民建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推广与应用。
[0003]目前,装配式建筑的上下层预制剪力墙安装主要采用国家标准规范推荐的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施工过程中,首先安装下层预制剪力墙,然后进行楼板的浇筑,等待浇筑节点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通过套筒与钢筋的连接安装上层剪力墙。套筒与钢筋的安装与连接有严格的精度要求,在实际应用中,下层剪力墙的伸出钢筋很难插入上层剪力墙的套筒,套筒灌浆不饱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套筒内灌浆料与钢筋的锚固质量也难以检测,提高了施工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现浇连接的自带钢骨架的预制剪力墙,以实现预制剪力墙的自立,并便于剪力墙的现场安装施工,节约安装时间和成本。
[0005]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本技术第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为:
[0007]一种可实现现浇连接的自带钢骨架的预制剪力墙,包括墙体,所述墙体内预埋有钢筋骨架,所述钢筋骨架包括至少两层前后对应设置的横向钢筋、至少两层前后对应设置的纵向钢筋以及用于所述横向钢筋和/或所述纵向钢筋之间相互连接的若干拉结钢筋,所述纵向钢筋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墙体的A端面和B端面一段长度,且所述纵向钢筋自所述墙体的A端面的墙体内向内侧或向左侧或向右侧偏折后沿纵向伸出所述墙体的A端面,所述墙体的B端面设置至少由格构柱、所述横向钢筋以及所述纵向钢筋连接构成的钢骨架支撑结构,所述格构柱设置在两层所述横向钢筋与两层所述纵向钢筋围成的空间中部,且所述格构柱一部分预埋入所述墙体,另一部分伸出所述墙体B端面的长度与所述纵向钢筋伸出所述墙体B端面的长度相同,所述横向钢筋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墙体的C端面和D端面一段长度。
[0008]本技术的钢骨架支撑结构用于使预制剪力墙可以自立,格构柱用于在后浇段内与钢筋进行搭接。搭接的连接段可以直接观察到连接情况,便于用现有工法进行施工检测。
[0009]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所述墙体的A端面为所述墙体的上端面,所述墙体的B端面为所述墙体的下端面,当所述墙体的B端面作下端面时,根据设计要求可选用下述的钢板箍。
[0010]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钢骨架支撑结构还包括钢板箍,所述钢板箍包括两
两相连接的四块钢板,且所述钢板箍与所述墙体B端面伸出的所述纵向钢筋焊接,以及与所述格构柱焊接。
[0011]作为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所述墙体的A端面为所述墙体的下端面,所述墙体的B端面为所述墙体的上端面,当所述墙体的B端面作上端面时,应设置所述钢板箍。
[0012]优选地,所述墙体下端的墙面预留有若干入料口,相邻的两个所述入料口之间的距离≤600mm,所述入料口与所述墙体的C端面或D端面的距离≤1500mm。
[0013]优选地,所述格构柱为型钢和连接缀板连接而成的长方体框架,所述型钢竖直分布在长方体的四个棱上,通过与若干所述连接缀板焊接围成所述长方体框架,其中型钢可以用等面积和等强度的钢筋代替。
[0014]作为另一种格构柱的可行实施方式,所述格构柱为所述纵向钢筋和连接钢筋连接而成的长方体框架。
[0015]本技术第二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为:
[0016]一种可实现现浇连接的自带钢骨架的预制剪力墙,包括墙体,所述墙体内预埋有钢筋骨架,所述钢筋骨架包括至少两层前后对应设置的横向钢筋、至少两层前后对应设置的纵向钢筋以及用于所述横向钢筋和/或所述纵向钢筋之间相互连接的若干拉结钢筋,所述纵向钢筋的一端伸出所述墙体的A端面一段长度,且所述纵向钢筋自所述墙体的A端面的墙体内向内侧或向左侧或向右侧偏折后沿纵向伸出所述墙体的A端面,所述纵向钢筋的另一端不伸出所述墙体的B端面,所述墙体的B端面设置至少由格构柱和所述横向钢筋连接构成的钢骨架支撑结构,所述格构柱设置在两层所述横向钢筋的中部,且所述格构柱一部分预埋入所述墙体,另一部分伸出所述墙体B端面与所述横向钢筋连接,所述横向钢筋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墙体的C端面和D端面一段长度。
[0017]其中,所述钢骨架支撑结构也可以包括钢板箍,所述钢板箍包括两两相连接的四块钢板,且所述钢板箍与所述墙体B端面的所述格构柱和/或横向钢筋焊接形成所述钢骨架支撑结构。
[0018]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1.本技术的预制剪力墙可通过钢骨架支撑结构自立,并且在剪力墙连接施工时,通过一个剪力墙的格构柱与另一剪力墙端面伸出的纵向钢筋搭接,搭接效果可视化使施工方便,并使得连接段部分的浇筑质量可通过现有的检测方法检测,便于剪力墙的安装连接,降低了施工成本。
[0020]2.建筑行业是一个高能耗、高碳排的行业,传统在施工现场建造的方式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其量达到了每万平五百吨。采用本技术的剪力墙,便于在工厂统筹材料、集中建造并对部分材料重复的利用,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碳的排放量。
[0021]3、采用本技术的墙板,因墙板在工厂建造在现场安装,对比于完全在施工场地建造的方式,极大的减少了现场浇筑的作业量,与之相对的施工现场的所需的工作人员较少。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的预制剪力墙的正视图;
[0023]图2是本技术的预制剪力墙的钢筋骨架配筋图;
[0024]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格构柱的立面图;
[0025]图4是图3的格构柱的水平面剖切图;
[0026]图5是本技术的钢板箍的俯视图;
[0027]图6是采用本技术的剪力墙的一种连接节点构造图;
[0028]图7是采用本技术的剪力墙的另一种连接节点构造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1

墙体、1a

A端面、1b

B端面、1c

C端面、1d

D端面、2

横向钢筋面层、2a

横向钢筋、3

纵向钢筋面层、3a

纵向钢筋、4

格构柱、4a

型钢、4b

连接缀板、5

钢板箍、6

入料口、7

拉结钢筋、1A

下剪力墙、1B

上剪力墙、8

楼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0031]实施例1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实现现浇连接的自带钢骨架的预制剪力墙,包括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内预埋有钢筋骨架,所述钢筋骨架包括至少两层前后对应设置的横向钢筋、至少两层前后对应设置的纵向钢筋以及用于所述横向钢筋和/或所述纵向钢筋之间相互连接的若干拉结钢筋,所述纵向钢筋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墙体的A端面和B端面一段长度,且所述纵向钢筋自所述墙体的A端面的墙体内向内侧或向左侧或向右侧偏折后沿纵向伸出所述墙体的A端面,所述墙体的B端面设置至少由格构柱、所述横向钢筋以及所述纵向钢筋连接构成的钢骨架支撑结构,所述格构柱设置在两层所述横向钢筋与两层所述纵向钢筋围成的空间中部,且所述格构柱一部分预埋入所述墙体,另一部分伸出所述墙体B端面的长度与所述纵向钢筋伸出所述墙体B端面的长度相同,所述横向钢筋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墙体的C端面和D端面一段长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实现现浇连接的自带钢骨架的预制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的A端面为所述墙体的上端面,所述墙体的B端面为所述墙体的下端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实现现浇连接的自带钢骨架的预制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钢骨架支撑结构还包括钢板箍,所述钢板箍包括两两相连接的四块钢板,且所述钢板箍与所述墙体B端面伸出的所述纵向钢筋焊接,以及与所述格构柱焊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实现现浇连接的自带钢骨架的预制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的A端面为所述墙体的下端面,所述墙体的B端面为所述墙体的上端面。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可实现现浇连接的自带钢骨架的预制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下端的墙面预留有若干入料口,相邻的两个所述入料口之间的距离≤600mm,所述入料口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大燕黄国理徐其功李俞俞谢智彬李阳陈林苍久山毛娜陈焕林
申请(专利权)人:曹大燕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