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送布装置的驱动电路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2396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送布装置的驱动电路,涉及驱动电路,该送布装置的驱动电路,包括:输入模块,用于将上位机的按键信息、传感器的输入信息通过光耦传输给单片机模块;单片机模块,用于处理接收到的信息,并根据输入的信息来输出不同的电压信号给输出控制模块;电源模块,用于将24V直流电转化为5V直流电,供给单片机模块工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案相较其他驱动电路无需使用继电器,成本大大降低;使用光耦起到输出模块电路与单片机模块电路隔离的保护效果;瞬态抑制二极管具有高压防护效果;电路接线简单;驱动电路可广泛运用于工业机械的驱动领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较大的现实意义。较大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送布装置的驱动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驱动电路,具体是一种送布装置的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需求增大与客户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趋势下,服装、制鞋、皮包皮革等企业在生产技术方面不断地面临新的挑战,这些也促使了自动裁床的兴起。
[0003]自动裁床都需要上料的过程,现在很多自动裁床都仍然是靠人工将面料送上裁床,这样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去完成,而且人工送布很容易造成送布位置不准确、面料褶皱等等问题。
[0004]送布装置则解决了这些问题,但是目前一般的驱动电路中存在着含有大量继电器的复杂逻辑电路,使整个电路板体积变得较大,结构也更加复杂。另外,大多数驱动电路都没有设置保护、隔离等措施,这很容易导致电路的损坏进而使整个电路的寿命减短,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布装置的驱动电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送布装置的驱动电路,包括:
[0008]输入模块,用于将上位机的按键信息、传感器的输入信息通过光耦传输给单片机模块;
[0009]单片机模块,用于处理接收到的信息,并根据输入的信息来输出不同的电压信号给输出控制模块;
[0010]电源模块,用于将24V直流电转化为5V直流电,供给单片机模块工作;
[0011]输出控制模块,用于根据单片机模块输入的电压信号来使连接器模块导通,输入的电压信号为高电平时,连接器模块导通;输入的电压信号为低电平时,连接器模块截止;
[0012]连接器模块,用于导通时,控制裁床工作;
[0013]电源模块连接单片机模块,输入模块连接单片机模块,单片机模块连接输出控制模块,连接器模块连接输出控制模块。
[0014]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单片机模块包括单片机P10、单片机P11,5V电压连接单片机P11的1号引脚,3.3V电压连接单片机P10的1号引脚,单片机P10的2号引脚接地,单片机P11的2号引脚接地。
[0015]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输入模块包括光耦U1、光耦U2、光耦U3、光耦U4、光耦U5、光耦U6、光耦U7、光耦U8、光耦U9、光耦U10、光耦U11、光耦U12,光耦U1的4号引脚连接单片机P10的14号引脚,光耦U2的4号引脚连接单片机P10的11号引脚,光耦U3的4号引脚连接单片机P10的13号引脚,光耦U4的4号引脚连接单片机P10的12号引脚,光耦U1的5号引
脚连接单片机P10的9号引脚,光耦U1的6号引脚连接单片机P10的5号引脚,光耦U1的7号引脚连接单片机P10的10号引脚,光耦U1的8号引脚连接单片机P10的6号引脚,光耦U1的9号引脚连接单片机P10的7号引脚,光耦U1的10号引脚连接单片机P10的3号引脚,光耦U1的11号引脚连接单片机P10的8号引脚,光耦U1的12号引脚连接单片机P10的4号引脚。
[0016]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电源模块包括稳压器U13、电容C4、电容C1、电容C3、二极管D13、电感L1、电阻R37、电阻R38、电容C2,24V电压连接电容C4、电容C1、稳压器U13的7号引脚,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稳压器U13的1号引脚连接电容C3、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稳压器U13的8号引脚、电感L1、二极管D13的负极,二极管D13的正极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7、电容C2,电阻R37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8、稳压器U13的4号引脚,电阻R38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
[0017]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输出控制模块包括MOS管Q1、MOS管Q2、MOS管Q3、MOS管Q4、MOS管Q5、MOS管Q6、MOS管Q7、MOS管Q8、MOS管Q9、MOS管Q10、MOS管Q11、MOS管Q12,MOS管Q1的G极连接单片机P10的26号引脚,MOS管Q2的G极连接单片机P10的21号引脚,MOS管Q3的G极连接单片机P11的3号引脚,MOS管Q4的G极连接单片机P11的21号引脚,MOS管Q5的G极连接单片机P10的23号引脚,MOS管Q6的G极连接单片机P10的24号引脚,MOS管Q7的G极连接单片机P11的4号引脚,MOS管Q8的G极连接单片机P11的20号引脚,MOS管Q9的G极连接单片机P10的24号引脚,MOS管Q10的G极连接单片机P10的19号引脚,MOS管Q11的G极连接单片机P11的5号引脚,MOS管Q12的G极连接单片机P11的18号引脚。
[001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连接器模块包括连接器P1、连接器P2、连接器P3、连接器P4、连接器P5、连接器P6、连接器P7、连接器P8、连接器P9、连接器P10、连接器P11、连接器P12,连接器P2的1号引脚通过电阻R3连接MOS管Q3的D极,连接器P2的2号引脚通过电阻R15连接MOS管Q7的D极,连接器P2的3号引脚通过电阻R23连接MOS管Q11的D极,连接器P2的4号引脚通过电阻R1连接MOS管Q1的D极,连接器P2的5号引脚通过电阻R13连接MOS管Q5的D极,连接器P2的6号引脚通过电阻R21连接MOS管Q9的D极,连接器P3的1号引脚通过电阻R4连接MOS管Q4的D极,连接器P3的2号引脚通过电阻R16连接MOS管Q8的D极,连接器P3的3号引脚通过电阻R24连接MOS管Q12的D极,连接器P3的4号引脚通过电阻R2连接MOS管Q2的D极,连接器P3的5号引脚通过电阻R14连接MOS管Q6的D极,连接器P3的6号引脚通过电阻R22连接MOS管Q10的D极,连接器P4的1号引脚连接光耦U5的1号引脚,连接器P4的4号引脚连接光耦U7的1号引脚,连接器P5的1号引脚连接光耦U6的1号引脚,连接器P5的3号引脚连接光耦U8的1号引脚,连接器P6的1号引脚连接光耦U1的1号引脚,连接器P6的4号引脚连接光耦U3的1号引脚,连接器P7的1号引脚连接光耦U9的1号引脚,连接器P7的4号引脚连接光耦U11的1号引脚,连接器P8的1号引脚连接光耦U10的1号引脚,连接器P8的3号引脚连接光耦U12的1号引脚,连接器P9的1号引脚连接光耦U2的1号引脚,连接器P9的4号引脚连接光耦U4的1号引脚。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案相较其他驱动电路无需使用继电器,成本大大降低;使用光耦起到输出模块电路与单片机模块电路隔离的保护效果;瞬态抑制二极管具有高压防护效果;电路接线简单;驱动电路可广泛运用于工业机械的驱动领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一种送布装置的驱动电路的电路图。
[0021]图2为单片机模块的电路图。
[0022]图3为输入模块的电路图。
[0023]图4为电源模块的电路图。
[0024]图5为输出控制模块的电路图。
[002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送布装置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该送布装置的驱动电路,包括:输入模块,用于将上位机的按键信息、传感器的输入信息通过光耦传输给单片机模块;单片机模块,用于处理接收到的信息,并根据输入的信息来输出不同的电压信号给输出控制模块;电源模块,用于将24V直流电转化为5V直流电,供给单片机模块工作;输出控制模块,用于根据单片机模块输入的电压信号来使连接器模块导通,输入的电压信号为高电平时,连接器模块导通;输入的电压信号为低电平时,连接器模块截止;连接器模块,用于导通时,控制裁床工作;电源模块连接单片机模块,输入模块连接单片机模块,单片机模块连接输出控制模块,连接器模块连接输出控制模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布装置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单片机模块包括单片机P10、单片机P11,5V电压连接单片机P11的1号引脚,3.3V电压连接单片机P10的1号引脚,单片机P10的2号引脚接地,单片机P11的2号引脚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布装置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输入模块包括光耦U1、光耦U2、光耦U3、光耦U4、光耦U5、光耦U6、光耦U7、光耦U8、光耦U9、光耦U10、光耦U11、光耦U12,光耦U1的4号引脚连接单片机P10的14号引脚,光耦U2的4号引脚连接单片机P10的11号引脚,光耦U3的4号引脚连接单片机P10的13号引脚,光耦U4的4号引脚连接单片机P10的12号引脚,光耦U1的5号引脚连接单片机P10的9号引脚,光耦U1的6号引脚连接单片机P10的5号引脚,光耦U1的7号引脚连接单片机P10的10号引脚,光耦U1的8号引脚连接单片机P10的6号引脚,光耦U1的9号引脚连接单片机P10的7号引脚,光耦U1的10号引脚连接单片机P10的3号引脚,光耦U1的11号引脚连接单片机P10的8号引脚,光耦U1的12号引脚连接单片机P10的4号引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布装置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电源模块包括稳压器U13、电容C4、电容C1、电容C3、二极管D13、电感L1、电阻R37、电阻R38、电容C2,24V电压连接电容C4、电容C1、稳压器U13的7号引脚,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稳压器U13的1号引脚连接电容C3、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稳压器U13的8号引脚、电感L1、二极管D13的负极,二极管D13的正极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7、电容C2,电阻R37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8、稳压器U13的4号引脚,电阻R38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布装置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输出控制模块包括MOS管Q...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派机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