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池,属于絮凝反应沉淀池技术领域,通过设置沉淀池本体、清理机构和排料组件,在使用时,将含有絮凝剂的液体置于沉淀池本体的内部,因为微粒表面带有同种电荷,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排斥而稳定,双电层的厚度越大,则相互排斥的作用力就越大,微粒就越稳定,在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絮凝剂,使微粒间的斥力下降,离子被选择性地吸附于微粒表面,中和电荷而影响微粒的带电量及双电层厚度,从而形成絮凝,通过设置清理机构,使沉淀池本体内部产生的絮状物被清理下来,防止絮状物影响沉淀池本体内部的水质,通过设置排料组件,能够使沉淀池本体内部产生的絮状物被吸出,起到了排出絮状物的作用。起到了排出絮状物的作用。起到了排出絮状物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池
[0001]本技术涉及絮凝反应沉淀池
,特别涉及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池。
技术介绍
[0002]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净化水质的设备,利用水的自然沉淀或混凝沉淀的作用来除去水中的悬浮物,在自来水厂的水质净化过程中,絮凝反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0003]现有的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池存在的问题是:现有的沉淀池在长时间使用后,因为沉淀池内部的絮凝反应,会使沉淀池的内部残留较多的絮状物,絮状物长时间在沉淀池的内部,会极大的影响沉淀池内部的水质,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清理絮状物功能的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池,旨在解决现有的沉淀池在长时间使用后,因为沉淀池内部的絮凝反应,会使沉淀池的内部残留较多的絮状物,絮状物长时间在沉淀池的内部,会极大的影响沉淀池内部的水质的问题。
[0006]2,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所述沉淀池本体的内部设置有防止絮状物粘在沉淀池本体内部的清理机构,所述沉淀池本体的底部设置有便于絮状物排出的排料组件;
[0008]所述清理机构包括导向部、电机、圆杆、连接杆和刮板,所述导向部焊接于沉淀池本体的内壁上,所述电机栓接于沉淀池本体的底部,所述圆杆栓接于电机的输出端,所述连接杆圆周分布于圆杆的外壁上,所述刮板焊接于连接杆的一端,所述刮板的底部与导向部的顶部紧密贴合。
[0009]为了使沉淀池本体内部的絮状物能够及时的排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池优选的,所述排料组件包括排料口、环形槽、连接管、吸泥机和排料管,所述排料口圆周开设于沉淀池本体的内底壁上,所述环形槽焊接于排料口的底部,所述连接管焊接于环形槽的外壁上,所述吸泥机栓接于连接管的一端,所述排料管栓接于吸泥机的输出端,所述排料口与环形槽的内部连通,所述连接管与环形槽的内部连通。
[0010]为了使含有絮凝剂的液体快速的进入至沉淀池本体的内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池优选的,所述沉淀池本体的一侧壁上开设有进液口,所述沉淀池本体的一侧壁上焊接有与进液口相连通的进液管。
[0011]为了使沉淀池本体内部的液体不会溢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池优选的,所述沉淀池本体的外一侧壁上焊接有防溢管,所述防溢管与沉淀池本体的内部连通。
[0012]为了使絮状物不会残留在沉淀池本体的内壁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池优选的,所述圆杆的顶端圆周分布有多个延伸杆,所述延伸杆的一端底部焊接有刮杆,所述刮杆的一侧壁与沉淀池本体的内侧壁紧密贴合。
[0013]为了使絮状物不会漂浮在水面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池优选的,所述圆杆的外壁上焊接有便于絮状物进入进液口内部的锥形部。
[0014]为了使水流的速度减缓,防止水流打散絮状物,作为本技术的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池优选的,所述进液管的内部栓接有多组用于减小水流流速的滤网。
[0015]3,有益效果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该高效絮凝反应沉淀池,通过设置沉淀池本体、清理机构和排料组件,在使用时,将含有絮凝剂的液体置于沉淀池本体的内部,因为微粒表面带有同种电荷,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排斥而稳定,双电层的厚度越大,则相互排斥的作用力就越大,微粒就越稳定,在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絮凝剂,使微粒间的斥力下降,离子被选择性地吸附于微粒表面,中和电荷而影响微粒的带电量及双电层厚度,从而形成絮凝,通过设置清理机构,使沉淀池本体内部产生的絮状物被清理下来,防止絮状物影响沉淀池本体内部的水质,通过设置排料组件,能够使沉淀池本体内部产生的絮状物被吸出,起到了排出絮状物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排料组件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前视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图3中A
‑
A处的立体剖面图;
[0022]图5为本技术图4中A处的放大图。
[0023]图中标号说明:
[0024]1、沉淀池本体;2、清理机构;3、排料组件;4、进液口;5、进液管;6、防溢管;7、延伸杆;8、刮杆;9、锥形部;10、滤网;201、导向部;202、电机;203、圆杆;204、连接杆;205、刮板;301、排料口;302、环形槽;303、连接管;304、吸泥机;305、排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7]请参阅图1
‑
5,本技术提供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池,包括沉淀池
本体1,沉淀池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防止絮状物粘在沉淀池本体1内部的清理机构2,沉淀池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便于絮状物排出的排料组件3;
[0028]清理机构2包括导向部201、电机202、圆杆203、连接杆204和刮板205,导向部201焊接于沉淀池本体1的内壁上,电机202栓接于沉淀池本体1的底部,圆杆203栓接于电机202的输出端,连接杆204圆周分布于圆杆203的外壁上,刮板205焊接于连接杆204的一端,刮板205的底部与导向部201的顶部紧密贴合。
[0029]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沉淀池本体1、清理机构2和排料组件3,在使用时,将含有絮凝剂的液体置于沉淀池本体1的内部,因为微粒表面带有同种电荷,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排斥而稳定,双电层的厚度越大,则相互排斥的作用力就越大,微粒就越稳定,在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絮凝剂,使微粒间的斥力下降,离子被选择性地吸附于微粒表面,中和电荷而影响微粒的带电量及双电层厚度,从而形成絮凝,通过设置清理机构2,使沉淀池本体1内部产生的絮状物被清理下来,防止絮状物影响沉淀池本体1内部的水质,通过设置排料组件3,能够使沉淀池本体1内部产生的絮状物被吸出,起到了排出絮状物的作用。
[0030]作为本技术的技术优化方案,排料组件3包括排料口301、环形槽302、连接管303、吸泥机304和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防止絮状物粘在沉淀池本体(1)内部的清理机构(2),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便于絮状物排出的排料组件(3);所述清理机构(2)包括导向部(201)、电机(202)、圆杆(203)、连接杆(204)和刮板(205),所述导向部(201)焊接于沉淀池本体(1)的内壁上,所述电机(202)栓接于沉淀池本体(1)的底部,所述圆杆(203)栓接于电机(202)的输出端,所述连接杆(204)圆周分布于圆杆(203)的外壁上,所述刮板(205)焊接于连接杆(204)的一端,所述刮板(205)的底部与导向部(201)的顶部紧密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絮凝反应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料组件(3)包括排料口(301)、环形槽(302)、连接管(303)、吸泥机(304)和排料管(305),所述排料口(301)圆周开设于沉淀池本体(1)的内底壁上,所述环形槽(302)焊接于排料口(301)的底部,所述连接管(303)焊接于环形槽(302)的外壁上,所述吸泥机(304)栓接于连接管(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锦宇,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新宇天成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