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田丰斌专利>正文

变频器/电机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2164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电器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频器/电机控制器,包括:电容(1)、逆变桥(7)、P-N铜排板及驱动部分(6);所述电容(1)的端部接P-N铜排板的端部;所述P-N铜排板的端部与逆变桥(7)的端口相接;所述驱动部分(6)的端口与逆变桥(7)的端口相接;在所述P-N铜排板包括直流回路P端铜排(2)、直流回路N端铜排(4)、绝缘板(3);所述绝缘板(3)配于直流回路P端铜排(2)及直流回路N端铜排(4)之间;所述绝缘板(3)的厚度为1~3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靠性高,通用性强,故障率低,具有较强的抗干扰特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设计时采用低感结构,能有效保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可靠性。(*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电器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频器/电机控制器。技术背景现有电动汽车用变频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的可靠性差,故障率高, 造成功率器件在关断的瞬间,电感中能量的堆积使得功率器件两端电位差急剧 增大,造成瞬间电压尖峰的出现,容易对功率器件造成过压损坏。电压尖峰与 电流平方成正比,即使采用较大容量的吸收回路,也无法保证电压尖峰能够完 全吸收掉。在车用环境中,负载的变化很频繁,经常有瞬间大电流放电过程出 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可靠性高,通用性 强,故障率低,具有较强抗干扰特性的变频器/电机控制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变频器/电机控制器,它包括电容、逆变桥、P-N铜排板及驱动部分;所 述电容的端部接P-N铜排板的端部;所述P-N铜排板的端部与逆变桥的端口相 接;所述驱动部分的端口与逆变桥的端口相接。本技术在所述P-N铜排板包括直流回路P端铜排、直流回路N端铜排、 绝缘板;所述绝缘板配于直流回路P端铜排及直流回路N端铜排之间。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技术所述绝缘板的厚度为1 3mm。本技术所述逆变桥及电容附近配有散热器。本技术所述逆变桥为功率模块。本技术所述电容与逆变桥可相临设置;所述驱动部分与逆变桥可相临 设置;所述驱动部分采用GH-038驱动器。本技术可靠性高,通用性强,故障率低,具有较强的抗干扰特性。本 技术在设计时采用低感结构,能有效保障本技术的可靠性。本技术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使主回路分布电感及电压尖峰减小,为 主回路功率器件提供了安全保障。因车用电机基本上都是S4工作制,本实用 新型通过适当减少散热器的散热面积来降低整个控制器的体积大小,加强了本 技术的实用性。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 保护范围将不仅局限于下列内容的表述。 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电路原理框图;图3为本技术无刷直流电机主回路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驱动部分电路原理图;图5为本技术驱动部分与逆变桥部分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l、 2所示,变频器/电机控制器,包括电容l、逆变桥7、 P-N铜排 板及驱动部分6;所述电容1的端部接P-N铜排板的端部;所述P-N铜排板的 端部与逆变桥7的端口相接;所述驱动部分6的端口与逆变桥7的端口相接;在所述P-N铜排板包括直流回路P端铜排2、直流回路N端铜排4、绝缘板3; 所述绝缘板3配于直流回路P端铜排2及直流回路N端铜排4之间;所述绝缘 板3的厚度为1.5mm;在所述逆变桥7及电容1附近配有散热器8,散热器8 可采用水冷或风冷结构;所述逆变桥7为功率模块IGBT或功率模块IPM;所 述电容1与逆变桥7相临设置;所述驱动部分6与逆变桥7相临设置,驱动部分6可采用GH-038驱动器。如图1所示,5为驱动导线。本技术由功率器件、电解电容、PCB控制板即GH-038驱动器、铜排、 绝缘板、散热器组成,其结构为低感结构。如图3所示,功率模块IGBT的型号为2MB1300N-060, 300A, 600V两单位 IGBT模块。如图4所示,IGBT驱动器采用GH-038驱动器。如图5所示,GH-038是日 本三社电机制作所推出的高速大容量IGBT驱动器。它内置高速光耦,可实现 输入,输出间的隔离。GH-038采用高密度集成电路封装形式和单电源工作, 它不需要输入级限流电阻,可驱动300A, 600V以内的功率IGBT模块。GH-038驱动器的引脚定义为l脚VIN-驱动脉冲负输入端,使用时接用户脉冲形成部分的输入地。 2脚VIN+驱动脉冲正输入端,使用时接用户脉冲形成部分的输入正端。 5脚E驱动脉冲输出参考地,接被驱动IGBT的发射极。 6脚VCC驱动脉冲输出级电源,接用户提供的驱动电源,该电源应与l、 2脚所接的脉冲形成部分的电源隔离。7脚UO驱动脉冲输出端,直接接被驱动的IGBT的栅极。8脚GND驱动输出级电源地,使用时与用户提供的驱动输出级电源地相连。本技术直流端P端与N端隔一个1. 5mm厚的绝缘板,理论上形成一个 电容,电感等于零。电解电容直接装在P-N铜排上,电解电容距功率器件最近, 电解电容与功率模块PN端的电感最小,有效地遏制了电压尖峰的产生。驱动部分离功率器件也很近,驱动线很短,从而减小了驱动线的电感,提高了控制 的灵敏度,同时抗干扰性能也得到了提高。本技术主回路采用铜排,分布 电感很小。为提高本技术主回路的可靠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 直流回路P端与N端越近越好,此时电流相反,电感约等于零;2) 电解电容与功率器距离越近越好,回路分布电感越小,尖峰越小;3) 驱动部分离功率模块越近,干扰越小,对装置越安全;4) 主回路为减小电感,主回路扁线比圆线分布电感小,多股圆线比单股 圆线分布电感小。权利要求1、变频器/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容(1)、逆变桥(7)、P-N铜排板及驱动部分(6);所述电容(1)的端部接P-N铜排板的端部;所述P-N铜排板的端部与逆变桥(7)的端口相接;所述驱动部分(6)的端口与逆变桥(7)的端口相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频器/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P-N 铜排板包括直流回路P端铜排(2)、直流回路N端铜排(4)、绝缘板(3);所 述绝缘板(3)配于直流回路P端铜排(2)及直流回路N端铜排(4)之间。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频器/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 缘板(3)的厚度为1 3mm。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频器/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逆变 桥(7)及电容(1)附近配有散热器(8)。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频器/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桥 (7)为功率模块(IGBT)。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频器/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l) 与逆变桥(7)相临设置。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频器/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 分(6)与逆变桥(7)相临设置。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频器/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 分(6)采用GH-038驱动器。专利摘要本技术属电器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频器/电机控制器,包括电容(1)、逆变桥(7)、P-N铜排板及驱动部分(6);所述电容(1)的端部接P-N铜排板的端部;所述P-N铜排板的端部与逆变桥(7)的端口相接;所述驱动部分(6)的端口与逆变桥(7)的端口相接;在所述P-N铜排板包括直流回路P端铜排(2)、直流回路N端铜排(4)、绝缘板(3);所述绝缘板(3)配于直流回路P端铜排(2)及直流回路N端铜排(4)之间;所述绝缘板(3)的厚度为1~3mm。本技术可靠性高,通用性强,故障率低,具有较强的抗干扰特性。本技术在设计时采用低感结构,能有效保障本技术的可靠性。文档编号H02P27/06GK201171184SQ20082001068公开日2008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2月5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5日专利技术者田丰斌 申请人:田丰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变频器/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容(1)、逆变桥(7)、P-N铜排板及驱动部分(6);所述电容(1)的端部接P-N铜排板的端部;所述P-N铜排板的端部与逆变桥(7)的端口相接;所述驱动部分(6)的端口与逆变桥(7)的端口相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丰斌
申请(专利权)人:田丰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