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流式水冷座,与一个发热元件贴靠,并且与一个水冷系统连接将发热元件的热源带出,该水冷座包含:一个外壳及一个散热区隔单元,上述外壳包括:两个间隔的基壁、一个连接在基壁间的围绕壁,以及一个由基壁及围绕壁界定而成的水室;而散热区隔单元是设在外壳的水室内,包括数片间隔并由其中一片基壁向另一片基壁延伸的散热片,前述散热片构成一条迂回水道。借该散热片向水室内突出,可以快速将基壁的热源导入水室,使发热元件产生的热源更容易由水冷系统带出水冷座,以产生较佳的散热效果。(*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冷座,特别是涉及一种用来和发热元件接触,并可降低发热元件热度的回流式水冷座。
技术介绍
电脑主机、液晶荧幕、电视等显示装置在运作过程中,有些电子零件会产生高温,需要额外加装散热装置来强迫散热,早期的散热方式是以风扇为主。但为了提高散热效果,目前常见的散热装置是在发热元件上贴装一个水冷座,再利用一个和水冷座衔接的水冷系统,使水冷座内部的高温水得以流出降温后再回流到水冷座内。现有水冷座1大致如图1所示,其包含一个用导热材料制成的矩形本体11,以及一个借数支螺丝12和本体11固定在一起的盖板13,上述本体11具有一个与一发热元件10贴靠的贴合面111、一个朝向盖板13的盖设面112,以及一个自盖设面112向贴合面111凹陷的迂回水道113,水道113具有一个入水端114以及一个间隔的出水端115。盖板13具有一个对应入水端114的入口131,以及一个对应出水端115的出品132,入口131及出口132分别衔接一根图中未示出的水管,以便与散热装置的水冷系统衔接,由于本技术的改良与水冷系统的设计无关,不再说明。现有水冷座1在使用时,主要是借本体11的贴合面111和发热元件10接触,将发热元件10的热源传导到本体11,再利用迂回流过水道113的水将本体11的热源带出。这种水冷座1的设计虽然可以达到协助发热元件10散热的目的,但是在热源的传导上,发热元件10的热源大致上是借由实心本体11来传送,然后借由水道113的底壁及两侧壁和流过的水接触以进行散热,这种设计由于水和本体11间的接触面积很小,实际上产生的散热效果有限,而发热元件10的热源传导到实心本体11的方式,其散热效果也不佳,故现有水冷座1虽然可以协助散热,但其散热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佳散热效果的回流式水冷座。本技术回流式水冷座与一个发热元件贴合,并且与一个水冷系统连接将发热元件的热源带出。本技术的特征在于该水冷座包含一个外壳以及一个散热区隔单元,该外壳包括两个间隔的基壁、一个连接在基壁间的围绕壁,以及一个由基壁及围绕壁界定而成的水室;该散热区隔单元设在外壳的水室内,包括数片间隔并由其中一片基壁向另一片基壁延伸的散热片,前述散热片构成一条迂回水道。借散热片向水室内突出以及迂回水道的设计,可以快速将外壳的热源导入水室,然后借由流经迂回水道的水将热源带出,以达到较佳的散热效果。附图说明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的回流式水冷座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一种现有水冷座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水冷座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剖视分解图;及图4是一局部俯视图,显示该较佳实施例的散热区隔单元与第一基壁的对应关系。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2、3,本技术回流式水冷座的较佳实施例是与一个发热元件21贴靠,并与一个水冷系统22连接,所述水冷系统22包括一支入水管221及一支出水管222。该水冷座包含一个外壳3,以及一个设在外壳3内部的散热区隔单元4。该外壳3是由金属材料制成,并由两个盒座对接而成,对接后该外壳3包括一个侧面是阶梯状的第一基壁31、一片与第一基壁31平行间隔的第二基壁32,以及一个连接在基壁31、32间并界定出一个矩形水室33的围绕壁34,该第一基壁31具有一个与发热元件21贴靠的贴合面311、一个朝向水室33的散热面312,两个垂直连接在贴合面311及散热面312间的长衔接面313,以及两个垂直连接在长衔接面313间的短衔接面314。第二基壁32具有一个朝向水室33的第一面321、一个与第一面321平行的第二面322,以及设在对角处并贯穿第一及第二面321、322的一个入水口323、一个出水口324,入水口323是供入水管221安装,出水口324是供出水管222插设,围绕壁34具有两片自第二基壁32向第一基壁31方向垂直突出的第一壁部341,以及两片衔接在第一壁部341两侧边的第二壁部342,其中第一壁部341的底缘与散热面312贴合并连接,第二壁部342的长度大于第一壁部341,故第二壁部342下方位置可与第一基壁31的短衔接面314贴靠并连接,借此构成该封闭的水室33。配合图4,本实施例的散热区隔单元4是由导热材料制成,并由第一基壁31的散热面312向第二基壁32的第一面321一体延伸后与第一面321接合,在设计上也可以反向延伸,也就是由第一面321向散热面312延伸,上述用热区隔单元4包括两片自散面312垂直突出并平行于长衔接面313的水道隔片40、两片平行于长衔接面313的区隔散热片41、42、数片位于区隔散热片41及相邻的水道隔片40间且彼此平行间隔的第一散热片43、数片位于区隔散热片42和相邻的水道隔片40间的第二散热片44,以及数片介于区隔散热片41、42间的第三散热片45。上述水道隔片40的两端止于第一基壁31的两个短衔接面314,而区隔散热片41的右侧止于第一基壁31右侧的短衔接面314,但左侧和左侧的短衔接面314间隔不连接,而区隔用热片42的左侧和左侧的短衔接面314接连,但右侧与右侧的短衔接面314间隔,借区隔散热片41、42及水道隔片40的间隔,可以在水室33内区隔出一条迂回的水道。上述散热片43、44的长度小于区隔散热片41、42,故在水室33上具有一个对应入水口323的入水区域331,以及一个对应出水口324的出水区域332,上述第三散热片45的两端则是与短衔接面314相间隔,并供水通过。本实施例的水冷座在使用时,发热元件21的热源是经由第一基壁31的贴合面311向散热面312传递,然后由导热材料制成的散热片41~45向水室33内传送,由于在两两间隔的散热片41~45间都有供水流过的通道,因此,当水由入水管221导入水室33的入水区域331时,受到其中一片水道隔片40及区隔散热片41的区隔,水会通过第一散热片43,然后由区隔散热片41、42间的区域通过第三散热片45,最后通过第二散热片44后流向出水区域332,然后由出水管222流出。也就是说,在水流进入该入水管221并由出水管222流出的过程中,是通过具有散热片41~45且迂回设计的水道,因此,不仅发热元件21的热源很容易借由散热片41~45传到水室33,水和所述散热片41~45间的接触面积也会增加,故本技术的水冷座不仅构造新颖,更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回流式水冷座,与一发热元件贴靠,并且与一水冷系统连接;其特征在于该回流式水冷座包含一个与发热元件贴靠并与水冷系统连接的外壳,以及一个散热区隔单元,上述外壳包括一个第一基壁、一个与第一基壁间隔的第二基壁、一个连接在所述基壁间的围绕壁,以及一个由基壁及围绕壁界定而成的水室;该散热区隔单元设在外壳的水室内,包括数片间隔并由第一基壁向第二基壁延伸的散热片,前述散热片构成一条迂回水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流式水冷座,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壁具有一个与发热元件贴靠的贴合面,以及一个朝向水室的散热面,而所述散热片是由散热面向第二基壁突出并抵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流式水冷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中的其中两片是向第一基壁的两个间隔的衔接面延伸,并将水室区隔成迂回水道。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流式水冷座,其特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回流式水冷座,与一发热元件贴靠,并且与一水冷系统连接;其特征在于: 该回流式水冷座包含:一个与发热元件贴靠并与水冷系统连接的外壳,以及一个散热区隔单元,上述外壳包括:一个第一基壁、一个与第一基壁间隔的第二基壁、一个连接在所述基壁间的围绕壁,以及一个由基壁及围绕壁界定而成的水室;该散热区隔单元设在外壳的水室内,包括数片间隔并由第一基壁向第二基壁延伸的散热片,前述散热片构成一条迂回水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政堂,胡振祿,
申请(专利权)人:万在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