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之鳍片结构改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1653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器之鳍片结构改良,该散热器由一个以上之鳍片体所接合而成,各鳍片体系包含有一第一板体及一第二板体,该第一、二板体间系由一延伸板加以连接,且第一板体之一侧系具有一弯折板,该弯折板与第一板体连接处之二端分别具有第一接合部,且该弯折板端缘之二端系分别设置有与第一接合部对应之第一组接部,而该第一板体邻近延伸板之二端分别具有第二组接部,且各第二组接部与第一板体之间系分别设置有一第二接合部,藉此,可使各鳍片体之间隙缩小,而达到各鳍片体间之结合更加密实,以增加各鳍片体间之散热面积及增强其散热效果。(*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器之鳍片结构改良,尤指一种可使各鳍片体之间隙缩小,而达到各鳍片体间之结合更加密实,以增加各鳍片体间之散热面积及增强其散热效果。
技术介绍
一般习用之散热器系为铝挤型之散热鳍片,而该散热器系以其底部与CPU接触,使CPU所产生的热源经散热器之底部传输至散热鳍片上,藉以协助CPU散热降温;虽然该铝挤型之散热鳍片可协助CPU散热降温,但是由于该散热器系以铝挤压成型之方式加以制造,因此使得其散热鳍片之薄度受限。而无法制成薄片状,进而导致其有效散热面积较小。因此,便有相关业者研发出一种如台湾专利公报公告第580171号之“散热片之扣接结构”,其系指形成于散热片各角隅做为并组接各散热片以成为散热器的扣接结构,该扣接结构系包括了一凸出的公扣及具有凹陷部的母扣,且该公扣的凸出部系可嵌入该母扣的凹陷部,藉此使各散热片可并接组合而成为一散热器,该公、母扣系互呈对应地形成于一散热片表面的两侧,且该公扣系由散热片体材所直接挖取成形的。虽然上述“散热片之扣接结构”可改善传统散热器之缺点,但是由于各散热片仅系以二表面作为散热端,因此其吸热及散热之面积与功能有限,且其扣接结构系以一凸出的公扣及具有凹陷部的母扣相互搭接,因此,极易因运送途中之震动,或使用时之热胀冷缩而使公扣及母扣弹开而无法稳固扣接,故,习用之“散热片之扣接结构”并无法符合使用时之所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避免缺失存在,可使各鳍片体之间隙缩小,而达到各鳍片体间之结合更加密实,以增加各鳍片体间之散热面积及增强其散热效果的散热器之鳍片结构改良。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这种散热器之鳍片结构改良,由一个以上之鳍片体所接合而成;其特殊之处在于各鳍片体系包含有一第一板体及一第二板体,该第一、二板体部系由一延伸板加以连接,且第一板体之一侧系具有一弯折板,该弯折板与第一板体连接处之二端分别具有第一接合部,且该弯折板端缘之二端系分别设置有与第一接合部对应之第一组接部,而该第一板体邻近延伸板之二端分别具有第二组接部,且各第二组接部与第一板体之间系分别设置有一第二接合部。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各鳍片体组装后的散热器具有曲面状之端面。该弯折板之一端系向另一端呈渐缩之平板状。该弯折板之二端系为同一宽度之平板状。该延伸板之一端系向另一端呈渐缩之平板状。该延伸板之二端系为同一宽度之平板状。该第一、二接合部系为一穿孔。该第一、二组接部系为一卡钩。所述各鳍片体组装后的散热器具有波浪状之端面。所述各鳍片体组装后的散热器具有曲弧状之端面。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可使各鳍片体之间隙缩小,而达到各鳍片体间之结合更加密实,以增加各鳍片体间之散热面积及增强其散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之组装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之立体外观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之组装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之组装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下面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述图1、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该散热器1由一个以上之鳍片体10所接合而成,各鳍片体10系包含有一第一板体11,该第一板体11之一侧系具有一弯折板12,该弯折板12之一端系向另一端呈渐缩之平板状,且该第一板体11之另一侧系具有一延伸板13,该延伸板13之一端系向另一端呈渐缩之平板状,而该延伸板13系连接有一第二板体14,并于该弯折板12与第一板体11连接处之二端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接合部15,且该弯折板12端缘之二端系分别设置有一与该第一接合部15对应之第一组接部16,而该第一板体11邻近延伸板13之二端分别设置有一第二组接部17,且各第二组接部17与第一板体11之间系分别设置有一第二接合部18,而该第一接合部15、第二接合部18系可为一穿孔,该第一组接部16、第二组接部17系可为一卡钩。如是,藉由上述之结构构成一全新之散热器之鳍片结构改良。当本技术之各鳍片体10组装成一散热器1时,系可依所需取多数之鳍片体10,之后再将各鳍片体10之第一组接部16、第二组接部17与第一接合部15、第二接合部18对应卡接,待各鳍片体10组装之后,即可使各鳍片体10之第一板体11与第二板体14间之间隙缩小,而达到各鳍片体之结合更加密实,以增加各鳍片体间之散热面积及增强散热效果,且各鳍片体10系可依实际状况之所需为不同尺寸之长度,并配合该呈渐缩平板状之弯折板12及延伸板13,以使各鳍片体10组装之后其散热器1具有波浪状之端面(如图2所示)。图3、图4及图5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二及第三个实施例。本技术之弯折板12a及延伸板13a之二端系为同一宽度之平板状,使各鳍片体10a组装之后其散热器1a二端具有平整状之端面,当该各鳍片体10a与组装成一散热器1a时,系可依所需取多数之鳍片体10a,之后再将各鳍片体10a之第一组接部16a、第二组接部17a与第一接合部15a、第二接合部18a对应卡接,待各鳍片体10a组装之后,即可使各鳍片体10a之第一板体11a与第二板体14a间之间隙缩小,而达到各鳍片体间之结合更加密实,以增加各鳍片体间之散热面积及增强其散热效果(如图4所示);又各鳍片体10a系可依实际状况之所需为不同尺寸之长度,以使各鳍片体10a配合该呈同一宽度平板状之弯折板12a及延伸板13a,而于组装之后其散热器1b具有曲弧状之端面(如图5所示)。综上所述,本技术散热器之鳍片结构改良可有效改善习用之种种缺点,可使各鳍片体之间隙缩小,而达到各鳍片体间之结合更加密实,以增加各鳍片体间之散热面积及增强其散热效果,进而使本技术之产生能更进步、更实用、更符合使用者之所须。唯以上所述者,仅为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实施之范围;故凡依本技术专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技术专利权利要求之涵盖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器之鳍片结构改良,其由一个以上之鳍片体所接合而成;其特征在于该鳍片体系包含有一第一板体,该第一板体之一侧系具有一弯折板,且该第一板体之另一侧系具有一延伸板,而该延伸板系连接有一第二板体,并于该弯折板与第一板体连接处之二端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接合部,且该弯折板端缘之二端系分别设置有一与该第一接合部对应之第一组接部,而该第一板体邻近延伸板之二端分别设置有一第二组接部,且各第二组接部与第一板体之间系分别设置有一第二接合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之鳍片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各鳍片体组装后的散热器具有曲面状之端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之鳍片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弯折板之一端系向另一端呈渐缩之平板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之鳍片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弯折板之二端系为同一宽度之平板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之鳍片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延伸板之一端系向另一端呈渐缩之平板状。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之鳍片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延伸板之二端系为同一宽度之平板状。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之鳍片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二接合部系为一穿孔。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之鳍片结构改良,其特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器之鳍片结构改良,其由一个以上之鳍片体所接合而成;其特征在于:该鳍片体系包含有一第一板体,该第一板体之一侧系具有一弯折板,且该第一板体之另一侧系具有一延伸板,而该延伸板系连接有一第二板体,并于该弯折板与第一板体连接处之二端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接合部,且该弯折板端缘之二端系分别设置有一与该第一接合部对应之第一组接部,而该第一板体邻近延伸板之二端分别设置有一第二组接部,且各第二组接部与第一板体之间系分别设置有一第二接合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振彬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东城柏洲边赐得利五金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