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散热用水冷头结构,包括一内呈中空状的水冷座、以及一板式热管;其中,水冷座是具有分别设在其外两位置处上的管接头,两管接头与水冷座内部相连通,且水冷座上还具有一位于其外部的接触面,以及板式热管平贴而结合者。如此,通过板式热管与热源相接触,可使板式热管的受热面与散热面产生足供其进行相变化的温差,以令板式热管能发挥其应有的高热传效能。(*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与 一种水冷散热系统有关,尤指 一种散热用水冷头结构。
技术介绍
按,由于科技产业的高度发展,现今计算机主机板上、及其VGA卡上的各 电子发热组件的性能也相对提升,故其运作时所产生的热量也相当可观。而目 前针对上述各电子发热组件都有相对应的散热器或散热装置,尤其是中央处理 器上还由传统空冷式改为水冷式的循环散热系统,以能维持其在许可的温度下 正常运作。然而, 一般水冷式循环散热系统中,与热源相接触的水冷头,主要 仍是以铜或铝材所制成,其与热源接触后,吸热效果仍受限于本身材质的吸热 性,故无法进一步提升。此外,通过热管传热,也是现有散热技术的一项应用。其中,板式热管(Vapor chamber)为管状热管(Heat pipe )的一种变型运用,二者的原理相同,都是通 过汽液相的循环变化以提供热传作用。但由于管状热管是通过两端分别受热与 散热,故可通过热管长度而使两端部产生较大的温差,因此也较能适用在空冷 的场合中;惟,板式热管仅能通过其较大面积的两表面作为受热与散热,再加 上呈板状而扁平,故其受热面与散热面之间距几乎无异,无法通过距离来产生 温差,故无法提供热传作用,以致板式热管往往无法在空冷场合上发挥其应有 的效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用水冷头结构,用以克服上述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釆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散热用水冷 头结构, 一水冷座,其内呈中空状,并具有分别设在其外两位置处上的管接头, 所述的两管接头与所述的水冷座内部相连通,且所述的水冷座上具有一位于其 外部的接触面;与一板式热管,平贴的结合在所述的水冷座的接触面上。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板式热管与热源相接触, 由于水冷座可提供比空冷还低的温度,使板式热管的受热面与散热面产生足供 其进行相变化的温差,以令板式热管能发挥其应有的高热括效能,即可通过板 式热管的高热传效能,以提升水冷头的吸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6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7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l水冷头;IO水冷座;IOO腔室;101鳍片;102管^妄头; 103管接头;104接触面;105凹槽;ll板式热管;IIO毛细组织;2热源。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4支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请参阅图l至图4,本技术是提供一种散热用水冷头结构,所述的水冷 头1包括一水冷座10、以及一板式热管11所构成;其中所述的水冷座10内呈中空状而形成一腔室100,在腔室100内设有复数间 隔设置的鳍片101,而所述的水冷座IO外两位置处上则分别设有一管接头102、 103,两管4妾头102、 103与所述的水冷座10的腔室IOO相连通,用以供冷却液 体(图略)由其中一管接头102输入至腔室100内,再流经各鳍片101间的间 距,以便将所述的水冷座10所吸附的热量带离,并由另一管接头103流出。所述的板式热管11内呈真空而密封,且其内壁上贴附有毛细组织110、内 部填充有工作流体(图略),为一种通过汽液相变化来提供热传作用的导热组 件。所述的板式热管11是与上述水冷座10的一外表面相平贴而结合,而水冷 座IO与板式热管11相结合的外表面即为一接触面H)4。承上,在本技术所举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水冷座IO是在其接触面 104处向内凹设有一凹槽105,所述的凹槽105深度是小于板式热管11的厚度,以供板式热管ll局部埋置在所述的凹槽105内,且所述的板式热管11是凸出在水冷座10的接触面104外;再如图5所示,在本技术所举的第二实施例 中,所述的凹槽105深度即实质等于板式热管ll的厚度,以供板式热管11埋 入所述的凹槽105内后,与水冷座IO的接触面104相切齐;又如图6所示,在 本技术所举的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的水冷座10的接触面104则直接与板式 热管11相贴结合。因此通过上述的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技术散热用水冷头结构。据此,如图7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是将所 述的水冷头1应用在一热源2上时,并通过纟反式热管11贴附在所述的热源2表 面上;且当热源2产生热量后,热量会先传导至所述的板式热管11底部,而由 于板式热管11具有高热传导特性,故会将热量均匀地由受热面传导至散热面处; 又因所述的板式热管11的散热面是与水冷座IO的接触面104相4姿触,因此, 即可通过水冷座10的腔室100内的冷却液体提供相对低温以迅速将热量带离, 寸吏板式热管11内部的工作流体可获得冷却效果,以由汽相变回液相,进而回流 后再提供循环热传,使板式热管发挥其应有的热传效能,并增加水冷头吸热的 效果。另外,本技术第二与第三实施例可参考上述的应用。因此,本技术散热用水冷头结构,是运用水冷与板式热管的结合,以 令无法在空冷场合发挥其应有效能的板式热管,可在水冷的场合上发挥较佳作 用。同时,由于板式热管具有较一般铜材或铝材还佳的吸热与均匀效果,故能 大大帮助水冷头进行吸热,以提升其效能。综上所述,本技术实为不可多得的新型技术产品,其确可达到预 期的使用目的,而解决现有的缺失,又因极具新颖性与进步性,完全符合新型 专利申请要件,依专利法提出申请。以上说明对本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 员理解,在不脱离以下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许 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 一种散热用水冷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水冷座,其内呈中空状,并具有分别设在其外两位置处上的管接头,所 述的两管接头与所述的水冷座内部相连通,且所述的水冷座上具有 一 位于其外 部的接触面;与一板式热管,平贴的结合在所述的水冷座的接触面上。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用水冷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冷 座内的中空状是形成一腔室,且在所述的腔室内设有复数间隔设置的鳍片,以 供注入的冷却液体通过。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用水冷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冷 座在其接触面处向内凹设有一凹槽,且所述的板式热管埋置在所述的凹槽内。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用水冷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 深度小于所述的板式热管的厚度,以使所述的板式热管凸出在所述的接触面外。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用水冷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 深度等于所述的板式热管的厚度,以使所述的板式热管与所述的接触面相切齐。专利摘要本技术为一种散热用水冷头结构,包括一内呈中空状的水冷座、以及一板式热管;其中,水冷座是具有分别设在其外两位置处上的管接头,两管接头与水冷座内部相连通,且水冷座上还具有一位于其外部的接触面,以及板式热管平贴而结合者。如此,通过板式热管与热源相接触,可使板式热管的受热面与散热面产生足供其进行相变化的温差,以令板式热管能发挥其应有的高热传效能。文档编号H05K7/20GK201156860SQ20082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用水冷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水冷座,其内呈中空状,并具有分别设在其外两位置处上的管接头,所述的两管接头与所述的水冷座内部相连通,且所述的水冷座上具有一位于其外部的接触面;与一板式热管,平贴的结合在所述的水冷座的接触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家俊,
申请(专利权)人: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