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9861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器,用以散发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其包括一基座、设置于该基座上的第一散热鳍片组、与第一散热鳍片组顶端连接的一顶板、连接该基座和顶板的至少一第一热管、邻靠第一散热鳍片组的第二散热鳍片组、连接该基座和第二散热鳍片组的至少一第二热管。上述第一散热鳍片组和第二散热鳍片组的排列方式呈交叉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散热器的气流通道的风压较高,有效的促进气流和散热鳍片的热交换,且散热器顶端还设置一顶板,热量在散热鳍片顶端能够均匀传送,且使得散热器结构稳固。(*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散热器,特别是一种可有效冷却电子元件的热管散热器。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产业不断发展,电子元件(特别是中央处理器)运行速度和整体性能在不断提升。同时其产生的热量也随之增多,使得其温度不断升高,温升将导致电子元件运行性能的下降,为确保电子元件能正常运行,必须及时排出其所产生的大量热量。为此,业界通常使用一种散热器进行散热,这些现有散热器均包括一底座和设在底座上的若干散热鳍片,该散热底座为底面平滑的实体金属,其贴设中央处理器表面。随着中央处理器体积越来越小,发热也更加集中,因局限于金属的传热性能,散热底座中心处的热量往往过于集中,而无法有效传递到散热器的四周及鳍片,从而严重影响整体散热效果,使得中央处理器因过热而性能下降,无法有效运算,甚至烧毁。为克服上述问题,业界应用热管散热器日益增多,热管是在金属管体内设置毛细结构物(如粉末烧结物、沟槽结构、丝网结构等),并密封装入工作液体(如水、酒精等),然后抽至真空状态,通过工作液体受热后进行液气两相变化而吸收、释放热量,由于热管的传热不定向且传热距离长而得到广泛应用。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32758号揭露了一种使用热管的散热器,其包括一基座、设置于基座上的若干相互平行的散热鳍片及大致呈“コ”形的热管。该基座底面与电子元件表面贴合,该基座上表面及散热鳍片下端缘对应开设半圆形凹槽,该热管一自由端部固定于上述凹槽中。这些散热鳍片远离基座的适当位置开设穿孔,供套设于热管另一自由端部上。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基座,其一部分热量直接通过热管传递到散热鳍片的上方部位,另一部分热量从基座直接传递到散热鳍片,最后散热鳍片上的热量散发到周围空气中,达到冷却电子元件的目的。但是,上述散热装置热管和散热鳍片远离基座的部位的接触面积较小,很难将热量均匀传送至散热鳍片的远离基座的部位,从而降低热管和散热鳍片的利用率,且很难保证散热鳍片上端部位的结构稳固性,当风扇震动时散热鳍片也随之产生震动而引起噪音;另外,上述散热装置因各散热鳍片单一的平行排列,其形成的气流通道内对气流的流阻较小,风压较低,散热鳍片表面与气流的热交换效率低、不充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效率高的具有热管的散热器。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的散热器,用以散发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其包括一基座、设置于该基座上的第一散热鳍片组、与第一散热鳍片组顶端连接的一顶板、连接该基座和顶板的至少一第一热管、邻靠第一散热鳍片组的第二散热鳍片组、连接该基座和第二散热鳍片组的至少一第二热管。本技术与先前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由于散热器顶端连接一顶板,并该基座和顶板由第一热管连接,从而使得热量能够均匀的传送至散热鳍片的顶端部位,提高热管和散热鳍片的利用率,而且使得散热器结构稳固。本技术散热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上述第一散热鳍片组和第二散热鳍片组的排列方式呈交叉状态。散热器的第一散热鳍片组和第二散热鳍片组交叉式邻靠在一起,其组合形成的气流通道中部形成流阻,当气流流过时其风压较高,有效的促进气流和散热鳍片的热交换,从而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散热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散热器和风扇安装前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散热器的立体组装图。图4是本技术散热器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散热器是用来安装在中央处理器(图未示)等发热电子元件上对其进行散热的。该散热器包括一双层基板10、一垂直立于基板10上的第一散热鳍片组20、一连接基板10和第一散热鳍片组20的第一热管30、一平行于基板10并与第一散热鳍片组20相紧邻的第二散热鳍片组40、一连接基板10和第二散热鳍片组40的第二热管50、及一设置于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0、40顶部的顶板60。上述基板10包括一与电子元件接触的铜板12及贴靠于该铜板12上的铝板14,该铜板12和铝板14之间相应设有分别容置上述第一、二热管30、50一端的沟槽16、18,该铝板14四角落分别延伸形成有固定脚140,该固定脚140上预组装有扣合件142。该等扣合件142可将散热器紧密固定于电子元件上。上述第一散热鳍片组20竖立于该铝板14表面,其由若干等间距横向排列的第一散热鳍片22组成,该第一散热鳍片22的上下端缘同向弯折延伸一折边24,该折边24抵顶相邻散热鳍片22,从而每两相邻的第一散热鳍片22之间形成一侧向的气流通道,该第一散热鳍片组20顶端设有与上述第一热管30另一端接触的凹槽26,其侧缘横向延伸一台阶部28,该第一热管30大概呈“ㄈ”字型,其具有两自由端部及连接该两自由端的中部,该两自由端分别从侧向插入于沟槽16及凹槽26内,该第一热管30与沟槽16结合的自由端为蒸发端,而与凹槽26结合的自由端为冷凝端。上述第二散热鳍片组40平行设置于铝板14上方且邻靠第一散热鳍片组20,其由若干等间距堆叠排列的第二散热鳍片42组成,每一散热鳍片42的两侧端缘同向弯折延伸一折边44,其最下层的散热鳍片42叠靠于上述第一散热鳍片组20的台阶部28上,该每一第二散热鳍片42靠近两侧端处分别开设一其周缘具有接触面的穿孔46,上述第二热管50呈“U”字型,其具有两自由端部及连接该两自由端的中部,该热管50两自由端(冷凝端)处于垂直向上延伸并分别由下而上穿过第二散热鳍片组40的穿孔46,该热管50中部(蒸发端)位于铜板12与铝板14之间的沟槽18内,使得第一散热鳍片组20和第二散热鳍片组40的排列方式呈十字交叉状态。上述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0、40顶端共同设置上述顶板60,该顶板60设有一凹槽62,该凹槽62与上述第一散热鳍片组20的凹槽26组合成一管孔,该管孔使第一热管30一端部完全容置于其内,从而该第一热管30端部的热量也能均匀的传送至第一散热鳍片组20的各顶端部位,并且该顶板60还可以稳固散热器结构。另外,一风扇70通过风扇固定架72安装于上述第二散热鳍片组40的外侧,该固定架72从两侧夹住第二散热鳍片组40的两侧端部,其底部固定于基板10侧缘而顶部固定于顶板60侧缘。当电子元件运行时,其所产生的热量通过铜板12快速的传导至第一、二热管30、50的蒸发端及铝板14,而该第一、二热管30、50蒸发端的热量迅速转移到其冷凝端并传送至与其接触的第一、二散热鳍片22、42(第一热管30的热量同时传送至顶板60),由于铜板12的传热速度较快,其热量分布较均匀,对电子元件能够提供较均匀的温度环境,该铝板14上的热量传至与其接触的各第一、二散热鳍片22、42及第一、二热管30、50蒸发端,最后,传送至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0、40上的热量通过其表面与风扇70吹来的强制气流接触而进行换热。由于本散热器的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0、40形成交叉式排列方式,气流通过该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0、40相邻端处时产生流阻,使得其风压高,热交换速度快,从而提高散热器的散热速度。上述散热器由于散热器顶端连接有顶板,使得热量也能均匀的传送至散热器远离基座的各部位,充分利用热管和散热鳍片,且两组散热鳍片形成十字交叉的排列方式,其相邻端处风压较高,使得散热鳍片与气流换热能力较强,提高散热器的散热能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器,用以散发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其包括一基座、设置于该基座上的第一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该散热器还包括与第一散热鳍片组顶端连接的一顶板、连接该基座和顶板的至少一第一热管、邻靠第一散热鳍片组的第二散热鳍片组、连接该基座和第二散热鳍片组的至少一第二热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俊吉冯成斌
申请(专利权)人: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