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下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8990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28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身下部构造能够提高紧固刚性并抑制下纵梁装饰部与底罩相互脱离。包括:下纵梁(12),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分别设置在车身的车宽方向两侧;前底罩(14a),其覆盖车身的下表面,具有延伸至各下纵梁的外侧下面部(24)的第1凸缘部(42);以及下纵梁装饰部(16),其具有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外侧下面部(24)的第2凸缘部(52),第1凸缘部(42)与第2凸缘部(52)以在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合的状态共同紧固于下纵梁(12)的外侧下面部(24)。共同紧固于下纵梁(12)的外侧下面部(24)。共同紧固于下纵梁(12)的外侧下面部(2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下部构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例如汽车等的车身下部构造。

技术介绍

[0002]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在车身下部的两侧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分别配置有构成车身骨架部件的下纵梁(摇臂)。
[0003]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在下纵梁(摇臂)的下方侧配置有构成外装件的下纵梁装饰部(摇臂模制件)。该下纵梁装饰部(摇臂模制件)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紧固部与底罩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紧固部借助卡夹紧固。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60871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8]然而,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身下部的紧固构造中,在例如与路缘石等碰撞而配置在车身下部的下纵梁装饰部或底罩中的任一方破损的情况下,存在下纵梁装饰部或底罩中的另一方从一方脱离的可能。
[0009]本专利技术鉴于前述问题提出,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紧固刚性并抑制下纵梁装饰部与底罩相互脱离的车身下部构造。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为了达成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包括:下纵梁,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分别设置在车身的车宽方向两侧;底罩,其覆盖所述车身的下表面,具有延伸至各所述下纵梁的外侧下面部的第1凸缘部;以及下纵梁装饰部,其具有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所述下纵梁的所述外侧下面部的第2凸缘部,所述第1凸缘部与所述第2凸缘部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合的状态共同紧固于所述下纵梁的所述外侧下面部。
[0012]专利技术效果
[0013]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获得能够提高紧固刚性并抑制下纵梁装饰部与底罩相互脱离的车身下部构造。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从底面侧观察应用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的车身下部的仰视图。
[0015]图2是沿着图1的II

II线的放大剖视图。
[0016]图3是示出将下纵梁装饰部从图1所示的状态拆下的状态的仰视图。
[0017]图4是示出在图3的状态下透视地板底罩的状态的局部透视仰视图。
[0018]图5是示出将下纵梁装饰部紧固固定于下纵梁外构件的侧壁中央部的紧固固定部
的剖视图。
[0019]图6是示出图5所示的紧固固定部的构造的放大概略构造图。
[0020]图7是示出下纵梁装饰部的铰链部打开的状态的仰视图。
[0021]图8是示出下纵梁装饰部的铰链部闭合而三者共同紧固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0022]图9是示出下纵梁装饰部的铰链部打开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10
ꢀꢀꢀ
车身下部
[0025]12
ꢀꢀꢀ
下纵梁
[0026]14
ꢀꢀꢀ
底罩
[0027]14a
ꢀꢀ
前底罩
[0028]16
ꢀꢀꢀꢀ
下纵梁装饰部
[0029]24
ꢀꢀꢀꢀ
外侧下面部
[0030]36
ꢀꢀꢀꢀ
卡夹(紧固要素)
[0031]40
ꢀꢀꢀꢀ
电沉积涂覆孔
[0032]42
ꢀꢀꢀꢀ
第1凸缘部
[0033]46
ꢀꢀꢀꢀ
紧固固定部
[0034]48
ꢀꢀꢀꢀ
铰链部
[0035]50
ꢀꢀꢀꢀ
开闭部
[0036]52
ꢀꢀꢀꢀ
第2凸缘部
[0037]66
ꢀꢀꢀꢀ
卡夹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8]接下来,参照适当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前后”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左右”表示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下”表示车辆上下方向(铅直上下方向)。
[0039]如图1所示,应用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的车身下部10构成为,包括左右一对下纵梁12、底罩14及左右一对下纵梁装饰部16。各下纵梁12作为车身的骨架部件发挥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图3中,仅图示车身下部的右侧部分,省略左侧部分的图示。
[0040]各下纵梁12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分别配置在车身下部的车宽方向两侧。另外,如图2所示,各下纵梁12构成为,包括:下纵梁外构件18a,其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轴垂直截面呈帽形状;下纵梁内构件18b,其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轴垂直截面呈帽形状;以及下纵梁加强件18c,其夹设在该下纵梁外构件18a与下纵梁内构件18b之间,作为加强件发挥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各下纵梁12连结有未图示的朝向车顶侧直立设置的中柱20a及前柱20b的下端(参照图4)。
[0041]下纵梁外构件18a、下纵梁内构件18b及下纵梁加强件18c分别借助上端接合凸缘彼此以及下端接合凸缘彼此一体地接合。
[0042]如图2所示,下纵梁外构件18a在其轴垂直截面上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侧壁中央部22、与侧壁中央部22的下端连续并朝向下纵梁内构件18b侧(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外侧下面部24以及与外侧下面部24的下端连续的下端接合凸缘26。另外,下纵梁外构件
18a在其轴垂直截面上具有与侧壁中央部22的上端连续并朝向下纵梁内构件18b侧(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外侧上面部28和与外侧上面部28的上端连续的上端接合凸缘30。
[0043]如图4所示,在下纵梁外构件18a的侧壁中央部22设有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状且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矩形状凹部32。在该矩形状凹部32的底壁上,在外侧下面部24以外的部分设有将下纵梁装饰部16紧固固定于下纵梁12的多个紧固固定孔34。各紧固固定孔34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状,沿着下纵梁12的轴向分离规定间隔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配置有6个紧固固定孔34的情况,但并非限定于此。
[0044]在下纵梁外构件18a的外侧下面部24设有卡夹穿插孔38。通过将作为紧固机构发挥功能的卡夹36穿插于该卡夹穿插孔38及后述的其他卡夹穿插孔43、60,从而能够将由底罩14、下纵梁装饰部16及下纵梁12构成的三者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共同紧固(参照图8)。该卡夹穿插孔38沿着下纵梁12的轴向(车辆前后方向)配置有多个(参照图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配置有三个卡夹穿插孔38(车身前方侧、车身中央部、车身后方侧这三个)的情况,但并非限定于此。
[0045]此外,在下纵梁外构件18a的外侧下面部24设有多个电沉积涂覆孔40(参照图4、图5)。各电沉积涂覆孔40仰视观察呈直径大于卡夹穿插孔38的圆形状,沿着下纵梁12的轴向分离规定间隔配置。在将卡夹36分别穿插于卡夹穿插孔38并将前述三者(底罩14、下纵梁装饰部16及下纵梁12)共同紧固的状态下,各电沉积涂覆孔40由底罩14的第1凸缘部42封堵(参照图4的假想线)。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下纵梁,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分别设置在车身的车宽方向两侧;底罩,其覆盖所述车身的下表面,具有延伸至各所述下纵梁的外侧下面部的第1凸缘部;以及下纵梁装饰部,其具有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所述下纵梁的所述外侧下面部的第2凸缘部,所述第1凸缘部与所述第2凸缘部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合的状态共同紧固于所述下纵梁的所述外侧下面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纵梁的所述外侧下面部设有至少一个电沉积涂覆孔,所述电沉积涂覆孔由所述第1凸缘部封堵。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纵梁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二瓶秀史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