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8828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2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行走系统、悬架系统、动力系统、仪表盘。车架和车身覆盖件构成有车体。仪表盘和车体转动连接。车身覆盖件包括仪表罩,仪表罩包括第一护罩,第一护罩上设置有与第一护罩一体成型的第三卡接件,第三卡接件和第一线束卡接。本申请提供的摩托车的仪表盘可以转动,使得第一线束可以较为牢固可靠地固定在第一护罩,降低装配难度,防止第一线束因为振动、移位或者与摩托车上的其他零部件碰撞而受到损坏,提升第一线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一线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一线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

技术介绍

[0002]市场上的摩托车对线束缺少保护措施,线束在摩托车运行过程中容易因为振动、移位或者与摩托车的其他零部件碰撞而损坏,线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升线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摩托车。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5]一种摩托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行走系统、悬架系统、动力系统、仪表盘。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车架和车身覆盖件构成有车体。行走系统包括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第一行走轮通过悬架系统连接至车架,第二行走轮通过悬架系统连接至车架。动力系统至少部分传动连接至行走系统。仪表盘至少部分设置在车体上。仪表盘和车体转动连接。车身覆盖件包括第一护罩,第一护罩上设置有与第一护罩一体成型的第三卡接件,第三卡接件和第一线束卡接。
[0006]进一步地,沿摩托车的上下方向,第三卡接件的开口设置在第三卡接件的上端,第三卡接件的最小宽度和第一线束的直径的比值设置为大于等于0.5且小于0.9。
[0007]进一步地,第三卡接件基本沿第四预设直线方向延伸,第三卡接件的开口处设置有第一导向斜面,第一导向斜面和第四预设直线所成的锐角设置为大于等于30
°
且小于等于75
°

[0008]进一步地,第三卡接件和第一护罩的表面围绕形成有用于容纳第一线束的第一容纳槽,第一容纳槽的宽度和第一线束的直径的差值设置为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2mm。
[0009]进一步地,第一护罩的表面形成有与第一容纳槽连通的通孔,通孔的外轮廓和第三卡接件的外轮廓基本一致。
[0010]进一步地,第三卡接件限制第一线束至少部分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线束连接至仪表盘的一端为连接端,连接端至少部分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不一致。
[0011]进一步地,摩托车还包括声音交互模块,线束总成包括电连接至声音交互模块的第二线束,车身覆盖件还包括第二护罩,第二护罩上设置有与第二护罩一体成型的第四卡接件,第四卡接件和第二线束卡接。
[0012]进一步地,第四卡接件的开口的最小宽度和第二线束的直径的比值设置为大于等于0.5且小于等于0.9。
[0013]进一步地,第四卡接件基本沿第五预设直线方向延伸,第四卡接件的开口处设置有第二导向斜面,第二导向斜面和第五预设直线所成的锐角设置为大于等于30
°
且小于等于75
°

[0014]进一步地,第四卡接件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围绕形成有容纳第二线束的第二容纳槽。
[0015]综上,本申请提供的摩托车的第一线束可以较为轻松地与第三卡接件卡接且不易松脱,使得第一线束可以较为牢固可靠地固定在第一护罩,降低装配难度,防止第一线束因为振动、移位或者与摩托车上的其他零部件碰撞而受到损坏,提升第一线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摩托车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仪表罩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仪表罩的剖面示意图。
[0019]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0]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护罩和转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限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护罩和第二护罩的剖面图。
[0024]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5]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护罩和第二护罩的另一种剖面图。
[0026]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护罩的侧视图。
[0027]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护罩和第三卡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护罩的剖视图。
[0029]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图13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0]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护罩和第四卡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四卡接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033]如图1所示,一种摩托车100,包括车架11、转向系统12、悬架系统13、行走系统14、动力系统15、车身覆盖件16、仪表罩17和仪表盘18。转向系统1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转向系统12用于控制摩托车100的运动方向。悬架系统13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悬架系统13用于在摩托车100运动时提供缓冲。行走系统14包括第一行走轮141和第二行走轮142,第一行走轮141通过悬架系统13连接至车架11,第二行走轮142通过悬架系统13连接至车架11。动力系统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动力系统15至少部分传动连接至行走系统14,动力系统15可驱动行走系统14。车身覆盖件16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车身覆盖件16用于隔离外部杂物并保护摩托车100内部结构,车架11和车身覆盖件16构成车体。车身覆盖件16包括仪表罩17。仪表罩17至少部分设置在车身覆盖件16上。仪表盘18至少部分设置在车体上,仪表盘18用于显示关于摩托车100的各项数据,例如,行驶速度、行驶里程、灯光状态、剩
余油量等等。为了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1所示的前侧、后侧、上侧、下侧、左侧和右侧作为摩托车100的前侧、后侧、上侧、下侧、左侧和右侧。
[0034]如图2和图3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仪表罩17包括第一护罩171、转接支架172和阻尼组件173。阻尼组件173可以基本设置为圆柱体,阻尼组件173的轴线基本沿摩托车100的左右方向延伸。阻尼组件173包括固定件1731和转动件1732。固定件1731和转动件1732设置为转动连接,即固定件1731和转动件1732均可以绕阻尼组件173的轴线转动。转接支架172和转动件1732固定连接,第一护罩171和固定件1731固定连接。转接支架172和第一护罩171通过阻尼组件173转动连接。仪表盘18与转接支架172固定连接。通过上述设置,转接支架172在阻尼组件173的阻尼力作用下可以较好地保持稳定,从而使固定连接至转接支架172上的仪表盘18在阻尼组件173的阻尼力作用下可以较好地保持稳定;且转接支架172可以通过阻尼组件173与第一护罩171转动连接,从而使转接支架172可以绕阻尼组件173的轴线转动,即仪表盘18可以随转接支架172绕阻尼组件173的轴线转动,以便使用者调节仪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所述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所述车架和所述车身覆盖件构成有车体;行走系统,所述行走系统包括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悬架系统,所述第一行走轮通过所述悬架系统连接至所述车架,所述第二行走轮通过所述悬架系统连接至所述车架;仪表盘,所述仪表盘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线束总成,所述线束总成包括电连接至所述仪表盘的第一线束;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至少部分传动连接至所述行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盘和所述车体转动连接,所述车身覆盖件包括第一护罩,所述第一护罩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护罩一体成型的第三卡接件,所述第三卡接件和所述第一线束卡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摩托车的上下方向,所述第三卡接件的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三卡接件的上端;所述第三卡接件的开口的最小宽度和所述第一线束的直径的比值设置为大于等于0.5且小于等于0.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接件基本沿第四预设直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卡接件的开口处设置有第一导向斜面,所述第一导向斜面和所述第四预设直线所成的锐角设置为大于等于30
°
且小于等于75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接件和所述第一护罩的表面围绕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线束的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宽度和所述第一线束的直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毅成赵智慧刘爱平王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