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8506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25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电化学装置,包括:包装袋、电极组件、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包装袋包括:本体、第一极柱组件和第二极柱组件,本体设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收容腔,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均与收容腔连通,第一极柱组件设置于第一开口,第一极柱组件将第一开口封闭,第一极柱组件和本体绝缘,第一极耳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极柱组件,第二极柱组件设置于第二开口,第二极柱组件将第二开口封闭,第二极柱组件和本体绝缘,第二极耳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极柱组件,本申请提出的电化学装置节约了电化学装置头部的空间,提高了电化学装置头部空间利用率,提高了电化学装置的能量密度。提高了电化学装置的能量密度。提高了电化学装置的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0001]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也迅速扩展,已经从最初的手机、摄像机等便携式移动设备扩展至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等大功率高能量要求的大型电动设备。
[0003]本申请实施例的专利技术人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现:目前软包电池绝大多数采用极耳直出的结构,电芯头部封装区域空间利用率低,严重阻碍了电芯能量密度的发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改善了电池头部封装区域空间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包装袋、电极组件、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包装袋设置有收容腔,所述电极组件收容于所述收容腔,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与所述电极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与所述电极组件连接,所述包装袋包括:本体、第一极柱组件和第二极柱组件,所述本体设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所述收容腔,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均与所述收容腔连通,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分别位于所述本体的两端或同一侧,所述第一极柱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极柱组件将所述第一开口封闭,所述第一极柱组件和所述本体绝缘,所述第一极耳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极柱组件,所述第二极柱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二极柱组件将所述第二开口封闭,所述第二极柱组件和所述本体绝缘,所述第二极耳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极柱组件。本申请中第一极柱组件和第二极柱组件在密封收容腔的同时还充当电化学装置的正负极,节约了电化学装置头部的空间,提高了电化学装置头部空间利用率,提高了电化学装置的能量密度,拓宽了电化学装置的应用范围。
[0006]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所述收容腔贯穿所述本体,所述收容腔的一端的端口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所述收容腔的另一端的端口形成所述第二开口,以便于分别安装第一极柱组件和第二极柱组件。
[0007]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本体包括卷绕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卷绕部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卷绕部的另一端,所述卷绕部呈绕卷状,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以围成贯穿式的所述收容腔,以形成本体。
[0008]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卷绕部包括聚丙烯层、金属层和尼龙层,所述聚丙烯层、所述金属层和所述尼龙层依次叠置,所述金属层的长度既大于所述聚丙烯层的长度又
大于所述尼龙层的长度,所述金属层的长度超出所述聚丙烯层及所述尼龙层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形成卷绕部。
[0009]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卷绕部沿垂直于自身长度方向的截面呈矩形或圆形,所述矩形或圆形截面为中空结构,卷绕部的中空部分为收容腔,收容腔用于为电极组件提供安装空间。
[0010]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极柱组件包括第一绝缘粘接件、第一基体和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基体的一端固定于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绝缘粘接件设置于所述收容腔的内壁,所述第一基体穿设于所述第一绝缘粘接件且插接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于所述第一绝缘粘接件面向所述收容腔的表面,所述第一绝缘粘接件将所述第一限位部固定于所述收容腔的内壁,所述第一极耳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或,所述第二极柱组件包括第二绝缘粘接件、第二基体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基体的一端固定于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绝缘粘接件设置于所述收容腔的内壁,所述第二基体穿设于所述第二绝缘粘接件且插接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于所述第二绝缘粘接件面向所述收容腔的表面,所述第二绝缘粘接件将所述第二限位部固定于所述收容腔的内壁,所述第二极耳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限位部,通过设置第一极柱组件和第二极柱组件分别密封了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还与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建立了电连接。
[0011]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极柱组件的厚度为0.8~2毫米,和/或,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极柱组件的厚度为0.8~2毫米,实现密封收容腔的同时降低了对收容腔的占用。
[0012]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极耳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极柱组件是通过超声焊接或激光焊接固定,和/或,所述第二极耳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极柱组件是通过超声焊接或激光焊接固定,以连接第一极耳和第一极柱组件,以及连接第二极耳和第二极柱组件。
[0013]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装置。
[0014]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中包装袋包括本体、第一极柱组件和第二极柱组件。本体设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收容腔,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均与收容腔连通。第一极柱组件设置于第一开口,第一极柱组件将第一开口密封。第一极柱组件与本体绝缘设置,第一极耳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极柱组件并构成电性连接。第二极柱组件设置于第二开口,第二极柱组件将第二开口密封,通过密封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可将收容腔密封。第二极柱组件和本体绝缘,第二极耳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极柱组件并构成电性连接。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将极耳堆放在电化学装置的头部,本申请中第一极柱组件和第二极柱组件在密封收容腔的同时还充当电化学装置的正负极,节约了电化学装置头部的空间,提高了电化学装置头部空间利用率,提高了电化学装置的能量密度,拓宽了电化学装置的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16]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的本体的展开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的卷绕部的层状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的第一极柱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的第二极柱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化学装置与现有技术的电化学装置的结构对比图;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的本体成型过程中铝塑膜的初始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的本体成型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中间结构;图1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的本体成型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中间结构;图1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的本体成型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中间结构;图1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的本体成型过程中得到的电化学装置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的本体成型过程中铝塑膜的初始结构示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包装袋、电极组件、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包装袋设置有收容腔,所述电极组件收容于所述收容腔,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与所述电极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与所述电极组件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装袋包括:本体、第一极柱组件和第二极柱组件,所述本体设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所述收容腔,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均与所述收容腔连通,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分别位于所述本体的两端或同一侧,所述第一极柱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极柱组件将所述第一开口封闭,所述第一极柱组件和所述本体绝缘,所述第一极耳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极柱组件,所述第二极柱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二极柱组件将所述第二开口封闭,所述第二极柱组件和所述本体绝缘,所述第二极耳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极柱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所述收容腔贯穿所述本体,所述收容腔的一端的端口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所述收容腔的另一端的端口形成所述第二开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卷绕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卷绕部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卷绕部的另一端,所述卷绕部呈绕卷状,且由片状卷绕形成,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以围成贯穿式的所述收容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部包括聚丙烯层、金属层和尼龙层,所述聚丙烯层、所述金属层和所述尼龙层依次叠置,所述金属层的长度既大于所述聚丙烯层的长度又大于所述尼龙层的长度,所述金属层的长度超出所述聚丙烯层及所述尼龙层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维毅柳宁吴华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