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堆叠鳍片式散热器,是由多个散热鳍片单片相互扣合而成。每一散热鳍片包括一散热本体和在该散热本体两端设置的第一折边、第二折边,该散热本体邻近上述第一折边处设有一对与上述第一折边反向的舌片,该第一折边及舌片上设有一对扣接结构,且上述散热本体邻近上述第二折边处设有一对与该第二折边反向的扣槽,而第二折边上设有一对可插设于相邻散热鳍片扣槽内的扣片。(*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散热器,特别是一种具有较大散热面积且结构稳固的堆叠鳍片式散热器。
技术介绍
伴随着电子信息业不断发展,电子元件(特别是CPU)运行频率也在不断提升。但由于高频高速运行使得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愈来愈多,温度很难及时散发,导致了电子元件及环境温度不断升高,严重威胁着电子元件正常运行及其性能的发挥,为确保电子元件能正常运作,必须及时排出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为此,业界通常用散热装置贴合在电子元件表面上,进行散热,使温度控制在电子元件能正常运行的温度范围内。如图1所示是美国专利第4,884,331号所揭露的散热器10,该散热器10是业界相当常见的类型,经由铝挤、裁切、剖沟、去毛头、砂磨、抛光、阳极处理等一系列加工处理后,方可获得最终的结构型态。虽然制造方便、产能高,但这种散热器的剖沟程序所产生的废料占整体材料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对成本的考量而言,显然不是理想的设计。此外,由于模具强度以及相关技术水平上的限制,这种散热器10的鳍片高度h与鳍片间沟槽宽度d的比值受限,其h/d比值至多约达13∶1,使得整个散热器10的散热表面积受到很大的限制,无法满足现在中央处理器工作时的散热需求。如图2所示,另有业者为增大散热鳍片的高宽比值h/d,采用呈匚型截面的若干散热鳍片32相互扣接连结而组成散热器30来增大散热面积。这些散热鳍片32上下端折边34上均设有凹孔36,在凹孔36前缘延伸形成一凸片38,该凸片38进一步冲设有凸点39。上述散热鳍片32的组接,是通过一散热鳍片32的凸片38插设在相邻一散热鳍片32的凹孔36内,其凸点39可挡止在散热鳍片32的板体上,从而结合形成一整体散热器30。这种散热器虽然可以一整体进行电镀、焊接等加工,但散热鳍片32的结合方式有欠稳固,当同时施以反向作用力时,凸片38的凸点39极易脱离凹孔36,散热鳍片32随之肢解分离,使得整个散热器30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大散热面积可有效散热,且组合稳固可靠的堆叠鳍片式散热器。本技术的堆叠鳍片式散热器,是由多个散热鳍片单片相互扣合而成,每一散热鳍片具有一散热本体及于上述散热本体两端设置的第一折边、第二折边,上述散热本体邻近上述第一折边处设有至少一与上述第一折边反向的舌片,上述第一折边及舌片上设有至少一扣接结构,且上述散热本体邻近上述第二折边处设有至少一与上述第二折边反向的扣槽,上述第二折边上设有至少一可插设于相邻散热鳍片扣槽内的扣片。本技术散热器采用多个分离的散热鳍片组合而成,具有散热面积大的优点;同时,散热鳍片是通过扣片插设于在相邻散热鳍片的扣槽内,实现连接,因此两散热鳍片不易因施以反向作用力而脱离失效,具有组合稳固可靠的优点。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散热器的立体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另一散热器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堆叠鳍片式散热器的立体组装图。图4是本技术堆叠鳍片式散热器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堆叠鳍片式散热器单一散热鳍片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堆叠鳍片式散热器另一实施例单一散热鳍片立体图。图7是本技术堆叠鳍片式散热器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和图4,本技术堆叠鳍片式散热器20是由多个单一散热鳍片40个体相互扣合组成,该堆叠鳍片式散热器20可直接贴设在发热元件(图未示)表面,也可贴设在一导热板(图未示)上,再通过导热板与发热元件接触。请同时参阅图5,每一散热鳍片40均具有一平板状散热本体42,该散热本体42的两端同向分别弯折出第一折边44和第二折边46。该第一折边44、第二折边46均形成一连续平面,以与金属板或发热元件贴合;同时,可在上述散热鳍片40的顶面或侧面装设一风扇,以协助散热。上述散热本体42在邻近上述第一折边44适当位置处、与上述第一折边44反向冲折出两舌片48,每一舌片48上进一步设有扣孔482。而第一折边44上冲出与上述扣孔482相应的两凸点442,这些凸点442可分别扣设在相邻散热鳍片40对应的扣孔482内。上述凸点442和扣孔482组成一扣接结构。上述散热本体42另一端,邻近上述第二折边46的适当位置、与上述第二折边46反向冲设有两扣槽49,该扣槽49是在散热本体42上冲折而成,且与散热本体42平行设置,其可为一封闭扣槽,也可为一半封闭扣槽。与上述扣槽49相对应,在上述第二折边46上平行散热本体42方向弯折出两扣片462,该扣片462可分别扣设在其对应的扣槽49内,达成卡合。组装时,后一散热鳍片40的扣片462插设在前一散热鳍片40的对应扣槽49内,再按压后一散热鳍片40,使其第一折边44上的凸点442卡合在前一散热鳍片40的扣孔482内,从而使得后一散热鳍片40与前一散热鳍片40紧密扣合,形成一堆叠鳍片式散热器20。可以理解的,上述扣接结构的凸点442与扣孔482的位置可相互调置,即上述凸点可设在上述舌片48上,而上述扣孔482可设在上述第一折边44上;同样,上述凸点442可为各种形状,如圆形、方形或倒钩形等等,当然,扣孔482形状可作改变与之对应。上述各散热鳍片40是通过扣片462插设在对应的扣槽49内,而其凸点442卡合在对应的扣孔482内,而实现连续扣合;因扣片462与扣槽49、凸点442与扣孔482的配合,使得邻接的散热鳍片40不易因施以反向作用力而脱离失效。请参阅图6和图7,是本技术堆叠式散热器的另一散热体实施例,其散热鳍片60上第一折边64与第二折边66分别向两侧弯折,因而散热鳍片概呈“Z”型。同样地,在上述第一折边64适当位置处、且与上述第一折边64反向冲折出两舌片68,每一舌片68上进一步设有扣孔682;与该扣孔682相对应,在第一折边64上冲出两个凸点642,这两个凸点642可分别扣设在相邻散热鳍片60对应的扣孔682内,组成扣接结构。在邻近上述第二折边66的适当位置、且与上述第二折边66反向冲设有两扣槽69;与该扣槽69相对应,在上述第二折边66上平行散热本体62方向弯折出两扣片662,这两扣片662可分别扣设在其对应的扣槽69内,实现卡合。权利要求1.一种堆叠鳍片式散热器,是由多个散热鳍片单片相互扣合而成,每一散热鳍片具有一散热本体和在该散热本体两端设置的第一折边、第二折边,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本体邻近上述第一折边处设有至少一与上述第一折边反向之舌片,上述第一折边及舌片上设有至少一扣接结构,且上述散热本体邻近上述第二折边处设有至少一与上述第二折边反向之扣槽,而在第二折边上设有至少一可插设在相邻散热鳍片扣槽内的扣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鳍片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折边可形成一连续平面,以与一发热元件接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鳍片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折边可形成一连续平面,以与一发热元件接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鳍片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扣槽是在上述散热本体上冲折而成。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鳍片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扣片是在上述第二折边前端弯折而成。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鳍片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扣接结构包括一扣孔和一凸点。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堆叠鳍片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扣孔设在上述第一折边上,上述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堆叠鳍片式散热器,是由多个散热鳍片单片相互扣合而成,每一散热鳍片具有一散热本体和在该散热本体两端设置的第一折边、第二折边,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本体邻近上述第一折边处设有至少一与上述第一折边反向之舌片,上述第一折边及舌片上设有至少一扣接结构,且上述散热本体邻近上述第二折边处设有至少一与上述第二折边反向之扣槽,而在第二折边上设有至少一可插设在相邻散热鳍片扣槽内的扣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符学定,唐永治,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