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8240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包括:镜筒;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小于零,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的近轴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其余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的近轴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的近轴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2mm;多个环状元件,位于第六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环状元件为第六环状元件,第六环状元件的像侧面与第七透镜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六环状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第六环状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6m、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之间满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镜头


[0001]本技术涉及光学成像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学镜头。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用户对手机的拍照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实现高成像质量,光学镜头使用的透镜数量较多,同时透镜的形态较为丰富,透镜与环状元件的承靠位置较小,透镜容易发生晃动、倾斜,偏心问题较为严重,组立稳定性较差。同时为了适应越来越轻薄的手机,光学镜头趋于小型化,但是小型化光学镜头透镜容易存在加工成型的问题,容易导致光学镜头内部的透镜和间隔件发生变形或者晃动,进一步影响光学镜头的组立稳定性。
[0003]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光学镜头存在组立稳定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镜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光学镜头组立稳定性差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包括:镜筒;设置在镜筒内的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小于零,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的近轴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其余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的近轴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的近轴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2mm;多个环状元件,位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环状元件为第一环状元件,位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环状元件为第二环状元件,位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环状元件为第三环状元件,位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环状元件为第四环状元件,位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环状元件为第五环状元件,位于第六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环状元件为第六环状元件,第六环状元件的像侧面与第七透镜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六环状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第六环状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6m、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之间满足:

3.1<(d6s+d6m)/f7。
[0006]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2mm,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在光学镜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67、第六环状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6之间满足:f7/(T67+CP6)<

4.5。
[0007]进一步地,第i环状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与第i环状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之差大于等于6mm时满足:|R2i/(Dis

dis)|<7.0,其中,R2i为与第i环状元件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第i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Dis为第i环状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is为第i环状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i可选1,2,3,4,5,6。
[0008]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第二透镜的折
射率N2、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第一环状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1、第二环状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2、第一环状元件的像侧面至第二环状元件的物侧面沿光学镜头的光轴的距离EP12之间满足:20.0<(N1*R1+N2*R3)/(CP1+CP2+EP12)<40.0。
[0009]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V1、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2、第一环状元件的像侧面至第二环状元件的物侧面沿光学镜头的光轴的距离EP12之间满足:

5.0<(f1/V1+f2/V2)/EP12<0。
[0010]进一步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之间满足:f*tan(FOV/2)>5.5mm,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0s、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0m之间满足:(d0m

d0s)/[f*tan(FOV/2)]>1.4。
[0011]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第四透镜和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均大于零,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之间满足:f1/f+f4/f+f6/f<10.0。
[0012]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第四透镜和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均大于零,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第一环状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1m、第四环状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m、第六环状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6m之间满足:3.0<f1/d1m+f4/d4m+f6/d6m<10.0。
[0013]进一步地,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均小于零,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之间满足:

10.0<f2/f+f3/f。
[0014]进一步地,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均小于零,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第二环状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2、第二环状元件的像侧面与第三环状元件的物侧面沿光学镜头的光轴的距离EP23、第三环状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3之间满足:20.0<(R4+R6)/(CP2+EP23+CP3)<40.0。
[0015]进一步地,第五透镜、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均小于零,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

5.0<f5/f+f7/f。
[0016]进一步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第五环状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5m、第五环状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s之间满足:

2.0<(f5

f6)/(d5m+d5s)<0。
[0017]进一步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第五环状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5m、第五环状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5m之间满足:0<(R10

R11)/(D5m

d5m)<6.0。
[0018]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处的曲率半径R13、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处的曲率半径R14、第六环状元件的像侧面至镜筒的像侧端面沿光学镜头的光轴的距离EP60、第七透镜在光学镜头的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7之间满足:1.0<(R13+R14)/(EP60+CT7)<2.5。
[0019]进一步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第四环状元件的像侧面至第五环状元件的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设置在所述镜筒内的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所述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小于零,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的近轴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其余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的近轴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的近轴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2mm;多个环状元件,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所述环状元件为第一环状元件,位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所述环状元件为第二环状元件,位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所述环状元件为第三环状元件,位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所述环状元件为第四环状元件,位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所述环状元件为第五环状元件,位于第六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所述环状元件为第六环状元件,所述第六环状元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所述第六环状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所述第六环状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6m、所述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之间满足:

3.1<(d6s+d6m)/f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处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2mm,所述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在所述光学镜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67 、所述第六环状元件沿所述光学镜头的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6之间满足:f7/(T67+CP6)<

4.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第i环状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与所述第i环状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之差大于等于6mm时满足:|R2i/(Dis

dis)|<7.0,其中,R2i为与所述第i环状元件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第i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Dis为所述第i环状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is为所述第i环状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i可选1,2,3,4,5,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1、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所述第一环状元件沿所述光学镜头的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1、所述第二环状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2、所述第一环状元件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二环状元件的物侧面沿所述光轴的距离EP12之间满足:20.0<(N1*R1+N2*R3)/(CP1+CP2+EP12)<40.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所述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V1、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所述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2、所述第一环状元件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二环状元件的物侧面沿所述光学镜头的光轴的距离EP12之间满足:

5.0<(f1/V1+f2/V2)/EP12<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之间满足:f*tan(FOV/2)>5.5mm,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0s、所述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0m之间满足:(d0m

d0s)/[f*tan(FOV/2)]>1.4。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均大于零,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
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之间满足:f1/f+f4/f+f6/f<10.0。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均大于零,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所述第一环状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1m、所述第四环状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m、所述第六环状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6m之间满足:3.0<f1/d1m+f4/d4m+f6/d6m<10.0。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均小于零,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之间满足:

10.0<f2/f+f3/f。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均小于零,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所述第二环状元件沿所述光学镜头的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2、所述第二环状元件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三环状元件的物侧面沿所述光轴的距离EP23、所述第三环状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3之间满足:20.0<(R4+R6)/(CP2+EP23+CP3)<40.0。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均小于零,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所述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

5.0<f5/f+f7/f。12.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所述第五环状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5m、所述第五环状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s之间满足:

2.0<(f5

f6)/(d5m+d5s)<0。13.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所述第五环状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5m、所述第五环状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5m之间满足:0<(R10

R11)/(D5m

d5m)<6.0。14.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处的曲率半径R13、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处的曲率半径R14、所述第六环状元件的像侧面至所述镜筒的像侧端面沿所述光学镜头的光轴的距离EP60、所述第七透镜在所述光学镜头的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7之间满足:1.0<(R13+R14)/(EP60+CT7)<2.5。15.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所述第四环状元件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五环状元件的物侧面沿所述光学镜头的光轴的距离EP45、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之间满足:10.0<(R9+R10)/(EP45+CT5)<50.0。16.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环状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所述第六环状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6m、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处的曲率半径R14之间满足:0&lt...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崇建李洋王丽戴付建赵烈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