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8023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22
本申请公开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储能装置包括第一极耳、第一极柱、第一转接件和下塑胶组件,第一转接件连接第一极耳和第一极柱的法兰部;顶盖包括注液孔;密封塞包括塞体;下塑胶组件至少包括第一下塑胶本体,第一下塑胶本体包括镂空孔;在下塑胶组件厚度方向上,第一下塑胶本体装于顶盖,注液孔与镂空孔相对并贯通;密封塞密封注液孔,塞体穿过注液孔和镂空孔,且塞体凸出第一下塑胶本体的第二表面;第一转接件装于第一下塑胶本体的第二表面;第一极耳固定于第一转接件;在第一转接件长度方向上,第一极耳的延伸段伸出第一转接件端部并遮挡镂空孔,塞体支撑延伸段,以使延伸段与第二表面之间具有间隙,防止第一极耳与顶盖之间接触发生短路。接触发生短路。接触发生短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储能
,尤其涉及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技术不断发展,二次电池,例如锂电池或钠电池,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现有技术中,二次电池的端盖组件的极柱与电极组件的极耳通过转接件连接,由于端盖组件的极柱与电极组件的极耳错位设置,转接件连接极柱与极耳有较大间隙,不利于二次电池内部空间的利用,并且,降低了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提供一种可提高能量密度的储能装置。
[0004]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
[0005]本申请的储能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和开口;电极组件,具有第一极耳,且所述第一极耳具有延伸段;第一极柱,包括柱体部和法兰部;第一转接件,其一端连接第一极耳,另一端连接第一极柱的法兰部;端盖组件,具有顶盖、密封塞和下塑胶组件;所述顶盖厚度方向上具有第一安装面、与所述第一安装面背对设置的第二安装面,所述顶盖还设有贯穿所述第一安装面和所述第二安装面的注液孔;所述密封塞具有塞体;所述下塑胶组件至少包括第一下塑胶本体,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厚度方向上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背对设置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开设有贯穿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镂空孔;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装配于所述第二安装面,所述注液孔与所述镂空孔相对并贯通;所述密封塞密封所述注液孔,所述塞体穿过所述注液孔和所述镂空孔,且凸出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端盖组件密封于所述开口,所述电极组件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一转接件;在所述第一转接件长度方向上,所述延伸段伸出所述第一转接件端部,并在所述端盖组件厚度方向上遮挡所述镂空孔和所述注液孔;在所述端盖组件厚度方向上,所述塞体支撑所述延伸段,以使所述延伸段与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的第二表面之间具有间隙d1。
[0006]本申请实施例的储能装置可包括但不限于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系统等。本实施例以储能装置以单体电池为例。通过密封塞密封注液孔可以防止电池内部的电解液流出电池外部,所述塞体穿过所述注液孔和下塑胶上的镂空孔且凸出所述第二表面,极柱穿过下塑胶远离镂空孔的一侧与极耳电连接。密封塞的塞体支撑极耳伸出镂空孔上方的延伸段,防止极耳的延伸段因碰撞、受热等环境因素影响,向顶盖方向弯折翘曲并抵接顶
盖,导致正极极耳与顶盖产生电性连接发生短路,可以有效保护电池的安全性能。
[0007]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段与所述顶盖的第二安装面之间的间隙的尺寸为2mm~8mm。该范围内,有足够间隙防止短接顶盖和延伸段,且避免间隙过大,使第一极耳过度弯折破碎。
[0008]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顶盖包括注液槽,所述注液槽凹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二安装面设有凸出部;沿着所述顶盖厚度方向,所述注液孔贯穿所述注液槽的槽底壁和所述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容置于所述镂空孔,所述密封塞具有盖体,所述盖体容置于所述注液槽,所述镂空孔的孔壁与所述凸出部的周壁具有间隙d2,以使所述凸出部裸露于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的第二表面。
[0009]本实施例的所述注液孔对应位置设有凸出部,在顶盖上先设置注液槽,然后注液孔是贯穿所述注液槽的槽底壁和所述凸出部,这样可以防止注液电解液移出顶盖外表面,保证注液孔无阻挡,注液效率更高,同时凸出部在镂空孔内部并具有间隙,装配第一下塑胶本体时,可以降低注液孔对位装配的零件精度要求,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装配效率。
[0010]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镂空孔的孔壁与所述凸出部的周壁的间隙的尺寸为0.05mm~2.85mm。以使凸出部裸露于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的第二表面,具有足够第一下塑胶与顶盖装配的误差余量,也不会因间隙过大造成第一下塑胶定位不准确和晃动。
[0011]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还包括支撑凸筋,所述第一转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的第二表面上,并与所述第一极柱的法兰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凸筋凸于所述第二表面上,并且位于所述镂空孔一侧;在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支撑凸筋抵持所述第一转接件。
[0012]所述支撑凸筋包括至少一条第一子凸筋和至少一条第二子凸筋,所述至少一条第一子凸筋与所述至少一条第二子凸筋交叉设置。
[0013]本实施例的支撑凸筋为H或者十字形,其包括至少一条第一子凸筋和至少一条第二子凸筋,第一子凸筋与第二子凸筋交叉设置。支撑凸筋的设置提升第一下塑胶本体宽度方向上的结构强度,避免弯曲。而且还用于支撑第一转接件的伸出部分,使其趋于平整,避免弯折。
[0014]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凸筋凸出所述第二表面的高度h2小于所述塞体凸出所述第二表面的高度h1。支撑凸筋的高度适配于第一转接件的厚度,塞体凸出的高度适配于凸出第一转接件的第一极耳延伸部的高度,使整个第一转接件和第一极耳趋于平整,避免后续使用过程中,因第一转接件或第一极耳弯折产生翘曲。
[0015]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端盖组件厚度方向上,所述塞体凸出所述第二表面的高度尺寸为0.8mm~4.8mm,具体可以为1.2mm。在此高度范围内,所述塞体可以有效支撑正极极耳,防止其弯折时与顶盖连接;且避免将第一极耳延伸部顶升过高产生间隙,浪费储能装置内部空间,降低储能装置的能量密度。
[0016]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镂空孔的半径与所述凸出部的最大半径的比值范围为1.05~2.45,具体值为1.15。
[0017]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还包括第一防护墙,所述第一防护墙包括第一子墙壁和两个第二子墙壁,所述第一子墙壁凸设于所述第二表面一端并靠近所述镂空孔,两个所述第二子墙壁凸设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两侧;
两个所述第二子墙壁与所述第一子墙壁的两端连接并与部分所述第二表面形成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转接件与所述第一极耳收容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其中,第一防护墙为U形,实际上第一防护墙位于第一转接件三个边的外侧,用于限位且防止第一转接件弯折发生错位。
[0018]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转接件还夹设有绝缘膜,所述第一防护墙凸出所述第二表面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转接件、所述绝缘膜及所述第一极耳的厚度之和。保证第一转接件和极耳在端盖组件厚度方向上可以位于第一防护墙形成的U形槽内,避免后续装配时磕碰第一转接件与第一极耳焊接部分,避免导致极耳破裂。同时可防止第一转接件和第一极耳配合的绝缘胶的粘性失效后,漂移出第一防护墙,造成绝缘失效。
[0019]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转接件包括第一体和连接于所述第一体一侧的第二体,所述第一体和所述第二体部分连接并沿连接处折叠,所述第一极耳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体并使所述延伸段凸出于所述第一体;所述第二体背离所述第一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极柱的法兰部固定连接。
[0020]本实施例中,第一转接件收容于第一容纳槽内;因为第一极耳较长会延伸到注液孔位置,折叠后的第二体可以在厚度方向上垫高第一极耳,增大极耳延伸端与顶盖下表面的间隙,避第一免极耳延伸端翘曲后抵接顶盖,造成顶盖与电极组件短路,降低电池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200),所述壳体(200)设有容纳腔和开口;电极组件,具有第一极耳(400a),且所述第一极耳(400a)具有延伸段(401a);第一极柱(50),包括柱体部(51)和法兰部(52);第一转接件(310),其一端连接第一极耳(400a),另一端连接第一极柱(50)的法兰部(52);端盖组件(100),具有顶盖(40)、密封塞(49)和下塑胶组件(30);所述顶盖(40)厚度方向上具有第一安装面(411)、与所述第一安装面(411)背对设置的第二安装面(412),所述顶盖(40)还设有贯穿所述第一安装面(411)和所述第二安装面(412)的注液孔(471);所述密封塞(49)具有塞体(491);所述下塑胶组件(30)至少包括第一下塑胶本体(11),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厚度方向上具有第一表面(111)和与所述第一表面(111)背对设置的第二表面(112),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开设有贯穿于所述第一表面(111)和所述第二表面(112)的镂空孔(14);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装配于所述第二安装面(412),所述注液孔(471)与所述镂空孔(14)相对并贯通;所述密封塞(49)密封所述注液孔(471),所述塞体(491)穿过所述注液孔(471)和所述镂空孔(14),且凸出所述第二表面(112);所述端盖组件(100)密封于所述开口,所述电极组件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极耳(400a)连接于所述第一转接件(310);在所述第一转接件(310)长度方向上,所述延伸段(401a)伸出所述第一转接件(310)端部,并在所述端盖组件(100)厚度方向上遮挡所述镂空孔(14)和所述注液孔(471);在所述端盖组件(100)厚度方向上,所述塞体(491)支撑所述延伸段(401a),以使所述延伸段(401a)与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第二表面(112)之间具有间隙d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段(401a)与所述顶盖(40)的第二安装面(412)之间的间隙d1的尺寸为2mm~8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40)包括注液槽(47),所述注液槽(47)凹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面(411),所述第二安装面(412)凸设有凸出部(470);沿着所述顶盖(40)厚度方向,所述注液孔(471)贯穿所述注液槽(47)的槽底壁和所述凸出部(470),所述凸出部(470)容置于所述镂空孔(14),所述密封塞(49)具有盖体,所述盖体容置于所述注液槽(47),所述镂空孔(14)的孔壁与所述凸出部(470)的周壁具有最小间隙d2,以使所述凸出部(470)裸露于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第二表面(11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孔(14)的孔壁与所述凸出部(470)的周壁的间隙d2的尺寸为0.05mm~2.85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还包括支撑凸筋(18),所述第一转接件(310)连接于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第二表面(112)上,并与所述第一极柱(50)的法兰部(52)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凸筋(18)凸于所述第二表面(112)上,并且位于所述镂空孔(14)一侧;在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支撑凸筋(18)抵持所述第一转接件(31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凸筋(18)包括至少一条第一子凸筋(181)和至少一条第二子凸筋(182),所述至少一条第一子凸筋(181)与所述至少一条第二子凸筋(182)交叉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凸筋(18)凸出所述第二表面(112)的高度h2小于所述塞体(491)凸出所述第二表面(112)的高度h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端盖组件(100)厚度方向上,所述塞体(491)凸出所述第二表面(112)的高度h1尺寸为0.8mm~4.8mm。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孔(14)的半径与所述凸出部(470)的最大半径的比值范围为R1:R2=1.05~2.45。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永锋陈进强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