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背门框架、后背门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后背门框架、后背门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车辆的后背门通常采用传统钢板,导致整车重量较重,且后背门的后背门框架的传力性能欠佳,导致能量传递不均匀,容易出现应力集中,且后背门框架的结构不合理,使得后背门框架自身强度不足、材料利用率较低,同时对零件成型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后背门框架,所述后背门框架具有良好的传力性能、结构强度、刚度以及承载能力,提升了材料利用率。
[0004]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后背门框架的后背门。
[0005]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后背门的车辆。
[0006]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后背门框架,包括第一加强组件,所述第一加强组件包括右纵置加强板、左纵置加强板、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右纵置加强板和所述左纵置加强板左右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上下间隔设置,且所述右纵置加强板、所述第一横梁、所述左纵置加强板和所述第二横梁依次首尾相连以限定出第一封闭环形结构。
[000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后背门框架,通过设置第一加强组件,以使右纵置加强板、第一横梁、左纵置加强板和第二横梁依次首尾相连以限定出第一封闭环形结构,改善了后背门框架的传力性能,提升能量传递均匀性,同时提升了后背门框架的结构强度、刚度以及承载能力,便于使得第一封闭环形结构的各个部分均能较为均衡抵抗外力作用,提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背门框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加强组件(1),所述第一加强组件(1)包括右纵置加强板(11)、左纵置加强板(12)、第一横梁(13)和第二横梁(14),所述右纵置加强板(11)和所述左纵置加强板(12)左右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横梁(13)和所述第二横梁(14)上下间隔设置,且所述右纵置加强板(11)、所述第一横梁(13)、所述左纵置加强板(12)和所述第二横梁(14)依次首尾相连以限定出第一封闭环形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框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右纵置加强板(11)、所述左纵置加强板(12)、所述第一横梁(13)和所述第二横梁(14)中的每个的长度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固定部(10),所述第一固定部(10)包括:第一连接部(10a),所述第一连接部(10a)为多个且分别与相邻所述第一固定部(10)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0a)焊接固定;第一配合部(10b),所述第一配合部(10b)设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10a)之间,且所述第一配合部(10b)与相邻所述第一固定部(10)的所述第一配合部(10b)之间具有第一预留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背门框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留间隙大于等于3mm。4.根据权利要求1
‑
3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背门框架(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加强组件(2),所述第二加强组件(2)包括:第一窗框加强板(21),所述第一窗框加强板(21)间隔设在所述第一横梁(13)的远离所述第二横梁(14)的一侧;第二窗框加强板(22)和第三窗框加强板(23),所述第二窗框加强板(22)和所述第三窗框加强板(23)左右间隔设置,所述右纵置加强板(11)和所述第一横梁(13)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二窗框加强板(22)固定相连,所述左纵置加强板(12)和所述第一横梁(13)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三窗框加强板(23)固定相连,以使所述第一窗框加强板(21)、所述第二窗框加强板(22)、所述第一横梁(13)和所述第三窗框加强板(23)依次首尾相连以限定出第二封闭环形结构,所述第二封闭环形结构的至少部分适于形成所述后背门(200)的窗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背门框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窗框加强板(21)、所述第二窗框加强板(22)、所述第三窗框加强板(23)中的每个的长度两端分别具有第二固定部(20),所述第二固定部(20)包括:第二连接部(20a),所述第二连接部(20a)为多个且分别与相邻所述第二固定部(20)的所述第二连接部(20a)/所述第一封闭环形结构焊接固定;第二配合部(20b),所述第二配合部(20b)设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20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张平,吴奇,毛立忠,田洪生,胡百晖,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