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5516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椎间融合器,该椎间融合器包括支撑主体,支撑主体包括蜂窝网状结构,蜂窝网状结构包括多个元胞单元,元胞单元包括圆环主体以及沿圆环主体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圆柱,圆环主体与多个连接圆柱位于同一竖向面内,多个连接圆柱的第一端均与圆环主体的外侧壁连接,相邻的两个元胞单元通过连接圆柱的第二端连接,多个连接圆柱均与圆环主体的外侧壁相切设置。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椎间融合器在进行置换后受到上下椎骨的压力,容易导致椎间融合器下沉造成椎间高度丧失的问题。下沉造成椎间高度丧失的问题。下沉造成椎间高度丧失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椎间融合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椎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0002]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后,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单独或者连同纤维环、软骨终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窦椎神经和神经根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综合征。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退变的进展,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是诊疗终末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治疗方式。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通过切除部分或全部病变椎间盘,从而缓解由神经根压迫和炎症所引起的症状。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常出现腰椎管狭窄或髓核组织过大,术中需同时减压处理。因此,临床上通常采用椎间融合手术治疗终末期腰椎间盘突出症。
[0003]在相关技术中,将椎间融合器安装在椎骨之间,将椎骨之间的椎间盘置换成椎间融合器,使得椎间融合器能够起到支撑的作用,进而避免椎间盘突出造成挤压腰椎管,缓解神经根压迫和炎症所引起的症状。
[0004]但是,相关技术中椎间融合器在进行置换后受到上下椎骨的压力,容易导致椎间融合器下沉造成椎间高度丧失,影响对腰椎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椎间融合器在进行置换后受到上下椎骨的压力,容易导致椎间融合器下沉造成椎间高度丧失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器包括支撑主体,支撑主体包括蜂窝网状结构,蜂窝网状结构包括多个元胞单元,元胞单元包括圆环主体以及沿圆环主体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圆柱,圆环主体与多个连接圆柱位于同一竖向面内,多个连接圆柱的第一端均与圆环主体的外侧壁连接,相邻的两个元胞单元通过连接圆柱的第二端连接,多个连接圆柱均与圆环主体的外侧壁相切设置。
[0007]进一步地,支撑主体包括:多个蜂窝网状结构,多个蜂窝网状结构沿横向间隔设置;连接件,相邻两个蜂窝网状结构通过连接件相连接。
[0008]进一步地,连接件包括连接柱,连接柱沿横向延伸,连接柱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蜂窝网状结构连接;和/或,相邻两个蜂窝网状结构之间设置有多个连接件,相邻两个蜂窝网状结构通过多个连接件相连接。
[0009]进一步地,连接件和蜂窝网状结构为一体成型结构。
[0010]进一步地,支撑主体的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能够与椎骨连接的锁定结构。
[0011]进一步地,锁定结构包括第一棘状凸起和第二棘状凸起,第一棘状凸起和第二棘状凸起均沿横向延伸,第一棘状凸起和第二棘状凸起的延伸方向均与蜂窝网状结构所在的平面相垂直,第一棘状凸起和第二棘状凸起对称设置在支撑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第一
棘状凸起的一侧与支撑主体连接,第一棘状凸起的另一侧朝向背离第二棘状凸起的一侧倾斜设置,第二棘状凸起的一侧与支撑主体连接,第二棘状凸起的另一侧朝向背离第一棘状凸起的一侧倾斜设置。
[0012]进一步地,锁定结构还包括第三棘状凸起,第三棘状凸起位于支撑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并沿横向延伸,锁定结构包括多个第一棘状凸起和多个第二棘状凸起,多个第一棘状凸起间隔设置在第三棘状凸起的远离第二棘状凸起的一侧,多个第二棘状凸起间隔设置在第三棘状凸起的远离第一棘状凸起的一侧;和/或,第一棘状凸起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二棘状凸起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均在30
°
至85
°
之间。
[0013]进一步地,每个元胞单元均包括六个连接圆柱。
[0014]进一步地,椎间融合器还包括两个沿竖向设置的固定板,两个固定板分别与支撑主体的两端连接。
[0015]进一步地,椎间融合器采用钛合金材质制成;和/或,圆环主体和连接圆柱上均设置有多孔结构。
[0016]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椎间融合器包括支撑主体,在对人体椎骨进行置换时支撑主体能够起到支撑作用,避免椎间盘突出造成挤压腰椎管,将支撑主体设置成蜂窝网状结构,能够提升椎间融合器的结构强度,蜂窝网状结构包括多个元胞单元,元胞单元包括圆环主体和多个连接圆柱,多个连接圆柱与圆环主体设置在同一竖向平面内,并且多个连接圆柱沿圆环主体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多个连接圆柱的第一端与圆环主体的侧壁相连接,相邻的两个元胞单元通过连接圆柱的第二端相连接,并且多个连接圆柱均与圆环主体的外侧壁相切设置,进而构成蜂窝网状结构,使得支撑主体能够起到支撑作用,支撑主体在受到人体椎骨的上下压力时,通过元胞单元上的多个连接圆柱将力转递至圆环主体,使得圆环主体在周向上均匀受力,进而圆环主体能够在竖向面内进行收缩,在受到人体椎骨的力减小时,圆环主体在周向上均匀受到的力减小,使得圆环主体能够在竖向面内进行伸长并回复至初始状态,进而在椎间融合器的作用下,保证在受到人体椎骨的力时能够在多个元胞单元的作用下进行伸长或收缩,避免长时间受到人体椎骨的力时出现椎间高度丧失的问题。并且,元胞单元的多个连接圆柱与圆环主体相切设置,使得元胞单元在受到人体椎骨的力时,能够对力进行分解,进而能够减小圆环主体受到的力,避免圆环主体的收缩程度较大,提升支撑主体的结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而能够避免椎间融合器下沉造成椎间高度丧失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正视图;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俯视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侧视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元胞单元的正视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元胞单元的侧视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多个元胞单元连接的正视图;图8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多个元胞单元连接的侧视图;图9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多个蜂窝网状结构相连接的正视图;图10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多个蜂窝网状结构相连接的侧视图;图1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多个蜂窝网状结构相连接的示意图。
[0018]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支撑主体;11、蜂窝网状结构;12、元胞单元;121、圆环主体;122、连接圆柱;13、连接件;131、连接柱;20、锁定结构;21、第一棘状凸起;22、第二棘状凸起;23、第三棘状凸起;30、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如图1至图1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椎间融合器,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椎间融合器包括支撑主体(10),所述支撑主体(10)包括蜂窝网状结构(11),所述蜂窝网状结构(11)包括多个元胞单元(12),所述元胞单元(12)包括圆环主体(121)以及沿所述圆环主体(121)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圆柱(122),所述圆环主体(121)与多个所述连接圆柱(122)位于同一竖向面内,多个所述连接圆柱(122)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圆环主体(121)的外侧壁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元胞单元(12)通过所述连接圆柱(122)的第二端连接,多个所述连接圆柱(122)均与所述圆环主体(121)的外侧壁相切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主体(10)包括:多个所述蜂窝网状结构(11),多个所述蜂窝网状结构(11)沿横向间隔设置;连接件(13),相邻两个所述蜂窝网状结构(11)通过所述连接件(13)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3)包括连接柱(131),所述连接柱(131)沿横向延伸,所述连接柱(131)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蜂窝网状结构(11)连接;和/或,相邻两个所述蜂窝网状结构(11)之间设置有多个所述连接件(13),相邻两个所述蜂窝网状结构(11)通过多个所述连接件(13)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3)和所述蜂窝网状结构(11)为一体成型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主体(10)的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能够与椎骨连接的锁定结构(2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结构(20)包括第一棘状凸起(21)和第二棘状凸起(22),所述第一棘状凸起(21)和所述第二棘状凸起(22)均沿横向延伸,所述第一棘状凸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帅王亚松武润龙李雨婷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