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和IPM模块散热结构,其中,散热装置包括用于连接待散热装置的制冷部件,用于流入制冷介质的进液管和用于流出制冷介质的出液管,所述制冷部件包括相互连通的加压部、汇合部和吸热部,所述汇合部设在所述加压部和所述吸热部之间,所述加压部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第一毛细管,所述汇合部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第二毛细管,所述第二毛细管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毛细管的内径,所述进液管通过所述第一毛细管、所述汇合部和所述第二毛细管与所述出液管相连通,该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好,适用范围强,工作效率高,实现使用相同质量体积的制冷介质即能够带走更多的热量,从而更高效率的吸收热量。而更高效率的吸收热量。而更高效率的吸收热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装置和IPM模块散热结构
[0001]本技术用于IPM模块散热
,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和IPM模块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IPM模块是采用变频技术与微电子技术,通过把50Hz或60Hz的工频电源变换成各种频率的交流电源,从而使交流电动机变速运行的电力控制设备,随着IPM模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IPM模块主要由整流、滤波、逆变、制动单元、驱动单元、检测单元微处理单元等组成,并且集成过流、过压、过热、过载等保护,IPM模块依靠其内部IPM模块的高频通断来调节输出电压和频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高频通断动作以及控制电路电阻的物理特性,会产生一定量的热量,因此IPM模块使用过程中,需要通过散热装置对IPM模块进行散热处理,从而保障IPM模块的正常使用。
[0003]市场上现有的IPM模块散热装置,基本都是通过在IPM模块的表面固定安装导热装置实现的,目前,导热装置主要分两种形式,一种采取风冷散热装置,即通过主动(应用环境必须有空气流通)或被动(散热装置集成风扇)的热对流的方式把导热装置中的热量带走,这种方式散热效果主要的取决于空气和散热装置表面的温差以及空气对流的速度,一旦空气温度过高、空气对流速度不快或散热装置表面沾有灰层,将大大降低这种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因此这种散热装置对使用环境有一定的要求,适应性不强;另二种是采取液冷散热装置,此种装置是通过在散热器的铝块中内嵌一根或多跟铜管,在让低温制冷介质从通过中流过,从而把散热器中的热量带走,这种方式优点是对使用环境基本无要求,环境适应性强,但是对于制冷介质的温度以及流速有一定要求,一旦制冷介质温度过高或流速过慢,也将大大降低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间接影响IPM模块的使用效果,甚至影响IPM模块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和IPM模块散热结构,其中,散热装置散热效果好,适应性强。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散热装置,包括用于连接待散热装置的制冷部件,用于流入制冷介质的进液管和用于流出制冷介质的出液管,所述制冷部件包括相互连通的加压部、汇合部和吸热部,所述汇合部设在所述加压部和所述吸热部之间,所述加压部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第一毛细管,所述汇合部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第二毛细管,所述第二毛细管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毛细管的内径,所述进液管通过所述第一毛细管、所述汇合部和所述第二毛细管与所述出液管相连通。
[0007]优选的,所述进液管包括绕流区,所述绕流区位于所述进液管靠近所述制冷部件的一端。
[0008]优选的,所述进液管在靠近所述制冷部件的一端设有螺旋管,所述螺旋管内形成所述绕流区,所述螺旋管与所述第一毛细管相连通。
[0009]优选的,所述制冷部件包括分液头,所述分液头设于所述进液管与所述加压部之间,所述螺旋管通过所述分液头与所述第一毛细管相连通。
[0010]优选的,所述汇合部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与所述第一毛细管和所述第二毛细管相连通,所述连接管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毛细管的内径。
[0011]优选的,所述进液管上设有用于输入制冷介质的进液口,所述出液管上设有用于输出制冷介质的出液口。
[0012]优选的,包括制冷介质,所述制冷介质为液态制冷介质,所述制冷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制冷剂、水或乙醇。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毛细管的内径尺寸为1~15mm。
[0014]一种IPM模块散热结构,包括IPM模块和以上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制冷部件与所述IPM模块相连。
[0015]优选的,所述IPM模块上设有与所述制冷部件配合的凹槽,所述制冷部件通过所述凹槽嵌设于所述IPM模块上,所述制冷部件与所述IPM模块通过所述凹槽可拆卸连接。
[0016]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之一:该散热装置使用高温高压液态制冷介质通过进液管进入第一毛细管中,由于第一毛细管内径较小,高温高压液态制冷介质从第一毛细管进入汇合部后会产生一定的压降,变成高温中压液态制冷介质,且高温中压液态制冷介质在汇合部经过吸热反应后,部分高温中压液态制冷介质蒸发成气态介质,形成中温气液混合制冷介质,即通过蒸发过程来使制冷介质将吸收热量,实现相同质量体积的制冷介质能够带走更多的热量,从而更高效率的吸收热量,中温气液混合制冷介质继续通过汇合部进入第二毛细管中,第二毛细管增大了制冷介质的接触面,继续吸收热量,使中温气液混合制冷介质变成高温气液混合态制冷介质,增加散热效率,最后散热介质经过第二毛细管后通过出液管流出,完成整个带走热量的过程,使该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更好,适用范围强,工作效率高。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本技术散热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21]本技术中,如果有描述到方向(上、下、左、右、前及后)时,其仅是为了便于描
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技术特征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2]本技术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0023]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还可以是一体成型;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能够互相通讯;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参见图1,包括用于连接待散热装置的制冷部件100,用于流入制冷介质的进液管200和用于流出制冷介质的出液管300,制冷部件100包括相互连通的加压部110、汇合部120和吸热部130,汇合部120设在加压部110和吸热部130之间,加压部110包括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连接待散热装置的制冷部件,用于流入制冷介质的进液管和用于流出制冷介质的出液管,所述制冷部件包括相互连通的加压部、汇合部和吸热部,所述汇合部设在所述加压部和所述吸热部之间,所述加压部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第一毛细管,所述汇合部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第二毛细管,所述第二毛细管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毛细管的内径,所述进液管通过所述第一毛细管、所述汇合部和所述第二毛细管与所述出液管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包括绕流区,所述绕流区位于所述进液管靠近所述制冷部件的一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在靠近所述制冷部件的一端设有螺旋管,所述螺旋管内形成所述绕流区,所述螺旋管与所述第一毛细管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部件包括分液头,所述分液头设于所述进液管与所述加压部之间,所述螺旋管通过所述分液头与所述第一毛细管相连通。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敏机,钟国权,叶彬彬,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深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