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岩壁V型通孔钻孔辅助器,属于户外探险领域,包括外壳、旋转侧板、导管,外壳的正面与背面下端均开设有安装孔,旋转侧板设有两组,旋转侧板的上端均开设有通孔,通孔的位置与安装孔的位置相对应,安装孔之间插接有固定销,固定销穿过通孔,旋转侧板的下端均开设有第一插孔,导管设有两组,导管的左右两侧下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插柱,第一插柱均插接在第一插孔的内部,导管的内部中空处插接有钻头,外壳的内部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安装板的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圆孔与第二圆孔。旋转侧板为可开合的系统支架,展开即可贴合在岩壁表面,之后可引导导管旋转至设定的位置,以便按对应的角度进行钻孔工作。以便按对应的角度进行钻孔工作。以便按对应的角度进行钻孔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岩壁V型通孔钻孔辅助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户外探险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岩壁V型通孔钻孔辅助器。
技术介绍
[0002]在进行户外探险时,需要在岩壁上钻孔,以便设置锚点固定绳索,目前常见的锚点方式,其一是打入膨胀钉。缺点是膨胀钉会遗留在岩壁上,造成污染,同时膨胀钉及其它组件由于材质和制作工艺不稳定,其质量和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且安装膨胀钉所需工具较多,不方便进行携带。
[0003]另一种锚点方式为在岩壁上打V型通孔,穿过绳索做锚点,此锚点一要确保V孔连通,二要确保岩石厚度达标,凭感觉打孔两孔轴线通常无法相交则无法连通,绳索不能穿过,会导致选择的地形无法再次使用,费时费力,同时也加大了隐患几率。V型通孔相交点的深度,确定了受力岩石的厚度,深度太深,钻头长度不够,深度浅,岩石厚度薄,拉力会破坏岩石使锚点失效。在进行钻孔时,对于钻头缺乏限位引导,容易导致打孔过程出现偏移,无法保证两孔的轴线相交,或厚度达不到安全要求,不利于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岩壁V型通孔钻孔辅助器,既要保证V孔一次连通,又要保证岩石厚度达到安全数值,本方案设置旋转侧板,旋转侧板安装在外壳内部两侧,固定销贯穿外壳与旋转侧板,以便对其进行固定,旋转侧板由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组成,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顶部的圆板相互卡接在弧形槽内部,由于圆板中心处通过固定销进行固定,使得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可以向两侧展开,导管通过两侧的第一插柱插接在第一插孔中,以便将导管固定在旋转侧板之间,导管内部中空处用于引导钻头通过,旋转侧板为可开合的系统支架,展开可贴合岩石表面,之后可引导导管旋转至设定的位置,以便按对应的角度进行工作,钻头设有一组,钻头插入一侧的导管中即可对钻头进行导向,通过钻头进行打孔即可确保孔的轴线不偏移,当一侧打孔完成之后,钻头抽出,之后插入另一侧的导管中,即可完成另一侧的打孔工作。
[0006]2.技术方案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8]一种岩壁V型通孔钻孔辅助器,包括外壳、旋转侧板、导管,所述外壳的正面与背面下端均开设有安装孔,所述旋转侧板设有两组,所述旋转侧板的上端均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位置与安装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安装孔之间插接有固定销,所述固定销穿过通孔,所述旋转侧板的下端均开设有第一插孔,所述导管设有两组,所述导管的左右两侧下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插柱,所述第一插柱均插接在第一插孔的内部,所述导管的内部中空处插接有钻头,所述外壳的内部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圆孔与第二圆孔,所述固定销穿过第二圆孔,所述第一圆孔的内部插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
柱的两端均设有连杆机构,所述导管的左右两侧上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插柱,所述连杆机构的下端均开设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二插柱均插接在第二插孔的内部。
[0009]进一步的,所述旋转侧板由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圆板、弧形槽组成,所述第一侧板的顶部左侧一体式连接有圆板,所述第一侧板的顶部右侧开设有弧形槽,所述第二侧板的顶部右侧一体式连接有圆板,所述第二侧板的顶部左侧开设有弧形槽,所述圆板均卡接在弧形槽的内部,所述圆板的中心处均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的下端均开设有第一插孔。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的正面均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均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部均粘接有橡胶软垫。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的长度均相等,所述圆板与弧形槽的大小相匹配。
[0012]进一步的,所述连杆机构由滑槽摆杆、第一安装柱、弧形板、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异形摆杆、第三连接孔、第二安装柱组成,所述连接柱的一端均滑动连接在滑槽摆杆的一字槽内部,所述滑槽摆杆的内部底部滑动连接有第一安装柱,所述弧形板的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套接在第一安装柱上,所述异形摆杆的顶部开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孔套接在第一安装柱上,所述第二安装柱的一端插接在第二连接孔的内部,所述异形摆杆的下端均开设有第二插孔。
[0013]进一步的,所述旋转侧板的上端均开设有开孔,所述第二安装柱的另一端均插接在开孔的内部。
[0014]进一步的,所述异形摆杆的上端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异形摆杆的下端均开设有半圆槽。
[0015]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销的左侧一体式连接有挡板,所述固定销的另一端开设有螺纹孔。
[0016]进一步的,所述外壳的正面与背面下端均呈弧形,所述安装板的下端同样呈弧形,所述外壳的正面与背面和安装板的大小相匹配。
[0017]3.有益效果
[0018]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9](1)本方案设置旋转侧板,旋转侧板安装在外壳内部两侧,固定销贯穿外壳与旋转侧板,以便对其进行固定,旋转侧板由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组成,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顶部的圆板相互卡接在弧形槽内部,由于圆板中心处通过固定销进行固定,使得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可以向两侧展开,导管通过两侧的第一插柱插接在第一插孔中,以便将导管固定在旋转侧板之间,导管内部中空处用于引导钻头通过,旋转侧板为可开合的系统支架,展开可贴合岩石表面,之后可引导导管旋转至设定的位置,以便按对应的角度进行工作,钻头设有一组,钻头插入一侧的导管中即可对钻头进行导向,通过钻头进行打孔即可确保孔的轴线不偏移,当一侧打孔完成之后,钻头抽出,之后插入另一侧的导管中,即可完成另一侧的打孔工作。
[0020](2)设置支撑板,支撑板通过螺栓安装在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上,支撑板将随着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的开合进行移动,支撑板底部的卡槽中粘接有橡胶软垫,橡胶软垫将与岩壁相接触,由于橡胶软垫具备一定的弹性,使其可以发生适当形变,以便更好的贴合岩壁
形状,进而提高其放置在岩壁时的稳定性,避免打孔时因振动而出现偏移等情况。
[0021](3)旋转侧板按照岩壁表面展开贴合岩壁,此时旋转侧板、导管、滑槽摆杆、异型摆杆可一起构成平行四连杆结构,导管与滑槽摆杆,旋转侧板与异型摆杆在旋转运动时,都保持平行,连接柱约束了滑槽摆杆的摆动,使固定销、导管、相交点之间形成三角形,与固定销、连接柱、第二安装柱之间形成相似的三角形,如此,旋转侧板运动到任意角度时,V型通孔相交点的位置始终保持不变,从而保证两孔钻孔之后可以相交,这使得在使用该装置时,在任意形状的岩壁表面进行工作时,都可以同时保证岩石厚度尺寸相同且打孔轴线必定相交。
[0022](4)设置连杆机构,连杆机构由滑槽摆杆、第一安装柱、弧形板、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异形摆杆、第三连接孔、第二安装柱组成,第一安装柱用于将异形摆杆与滑槽摆杆之间进行连接,弧形板用于对第一安装柱与第二安装柱之间进行加固,同时第二安装柱的一端插接在旋转侧板的开孔上,即可将旋转侧板与连杆机构之间进行加固,从而保证其稳定性,异形摆杆的底部与导管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壁V型通孔钻孔辅助器,包括外壳(1)、旋转侧板(2)、导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正面与背面下端均开设有安装孔(4),所述旋转侧板(2)设有两组,所述旋转侧板(2)的上端均开设有通孔(5),所述通孔(5)的位置与安装孔(4)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安装孔(4)之间插接有固定销(6),所述固定销(6)穿过通孔(5),所述旋转侧板(2)的下端均开设有第一插孔(7),所述导管(3)设有两组,所述导管(3)的左右两侧下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插柱(8),所述第一插柱(8)均插接在第一插孔(7)的内部,所述导管(3)的内部中空处插接有钻头(9),所述外壳(1)的内部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10),所述安装板(10)的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圆孔(11)与第二圆孔(12),所述固定销(6)穿过第二圆孔(12),所述第一圆孔(11)的内部插接有连接柱(13),所述连接柱(13)的两端均设有连杆机构(14),所述导管(3)的左右两侧上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插柱(15),所述连杆机构(14)的下端均开设有第二插孔(16),所述第二插柱(15)均插接在第二插孔(16)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壁V型通孔钻孔辅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侧板(2)由第一侧板(201)、第二侧板(202)、圆板(203)、弧形槽(204)组成,所述第一侧板(201)的顶部左侧一体式连接有圆板(203),所述第一侧板(201)的顶部右侧开设有弧形槽(204),所述第二侧板(202)的顶部右侧一体式连接有圆板(203),所述第二侧板(202)的顶部左侧开设有弧形槽(204),所述圆板(203)均卡接在弧形槽(204)的内部,所述圆板(203)的中心处均开设有通孔(5),所述第一侧板(201)与第二侧板(202)的下端均开设有第一插孔(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岩壁V型通孔钻孔辅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201)与第二侧板(202)的正面均通过螺栓(17)固定安装有支撑板(18),所述支撑板(18)的底部均开设有卡槽(19),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大勇,胡晓丽,
申请(专利权)人:胡晓丽,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