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柱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2132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B柱总成,包括B柱内板、B柱外板和B柱加强板,所述B柱加强板设置在B柱内板和B柱外板之间,所述B柱加强板呈条状适形固定于B柱外板;还包括呈条状适形固定于B柱内板的安全带安装加强板;使得整体的B柱构造为多层加强的叠合构造,能够满足结构强度的需求,有效的提升了B柱车顶强度性能,满足车顶强度,且有效减小了B柱中上部变形量,保证了整车侧碰工况中的假人生存空间,是一种满足侧碰工况的结构。况的结构。况的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B柱总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B柱总成。

技术介绍

[0002]针对C

IASI车顶强度试验工况,2023版C

IASI星级评价中,相比于2020版C

IASI星级评价法规,增加右侧车顶强度试验工况,该试验工况对车身侧面及顶部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规规定,车顶强度想要达到星际评价G等级,需要在车顶壁障对车顶强制挤压的127mm行程内,左侧车顶受压力峰值需达到4倍车重以上,在左侧压溃基础上,进行右侧车顶强度试验,并要求右侧车顶受压力峰值达到3倍车重以上。
[0003]再者,在2023版C

IASI侧碰碰撞试验工况中,为达到侧碰评价等级G,需要确保B柱有极高的抗弯刚度以减小B柱向车内空间的侵入量,从而保证在试验后整车有足够的乘员生存空间以达到G等级,因此2023版C

IASI法规对车身顶部及车身侧面强度提出了较高要求。
[0004]目前大部分车型针对2020版C

IASI星级评价进行开发,车身侧面强度或车顶强度可能无法满足2023版C

IASI星级评价标准,需要提高车身刚度,以确保车顶强度试验及侧面碰撞试验均能满足2023版C

IASI星级G等级要求。
[0005]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B柱总成,能够适应改版需求,提高车身侧面强度和车顶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B柱总成,能够适应改版需求,提高车身侧面强度和车顶强度。
[0007]本专利技术的B柱总成,包括B柱内板、B柱外板和B柱加强板,所述B柱加强板设置在B柱内板和B柱外板之间,所述B柱加强板呈条状适形固定于B柱外板;还包括呈条状适形固定于B柱内板的安全带安装加强板。
[0008]进一步,所述安全带安装加强板位于B柱内板靠近车辆A柱的B柱内板上段。
[0009]进一步,所述B柱外板靠近车辆A柱的B柱外板上段上形成有外凸加强筋,所述外凸加强筋呈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条形。
[0010]进一步,所述B柱外板的中段形成有内凹加强筋,所述内凹加强筋位于B柱外板的横向中部,所述内凹加强筋呈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条形。
[0011]进一步,所述安全带安装加强板的顶部向上延伸与A柱形成固定。
[0012]进一步,所述安全带安装加强板的横断面呈“M”形。
[0013]进一步,所述B柱内板的翻边呈锯齿状。
[0014]进一步,所述B柱内板和B柱外板之间形成加强腔室,所述B柱加强板和安全带安装加强板在加强腔室内装配。
[0015]进一步,所述B柱内板的横向中部朝向B柱外板的设置方向凹陷形成内板凸台,所
述内板凸台的底面与B柱内板和B柱外板的接合面平齐。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B柱总成,通过B柱加强板呈条状适形固定于B柱外板,安全带安装加强板呈条状适形固定于B柱内板,且B柱内板和B柱外板形成固定,使得整体的B柱构造为多层加强的叠合构造,能够满足结构强度的需求,有效的提升了B柱车顶强度性能,满足车顶强度,且有效减小了B柱中上部变形量,保证了整车侧碰工况中的假人生存空间,是一种满足侧碰工况的结构。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去除整车侧围外板);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安全带安装加强板在B柱内板上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横断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安全带安装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的内即为本方案装配在车辆时靠近车辆内舱的方向,所述的外与内方向相反,所述的高度方向为车辆的高度方向,所述的横向即为图2中B柱内板1的横向,本实施例中的B柱总成包括B柱内板1、B柱外板2和B柱加强板3,所述B柱加强板3设置在B柱内板1和B柱外板2之间,所述B柱加强板3呈条状适形固定于B柱外板2;还包括呈条状适形固定于B柱内板1的安全带安装加强板4。本方案中B柱加强板3呈条状适形固定于B柱外板2,安全带安装加强板4呈条状适形固定于B柱内板1,且B柱内板1和B柱外板2形成固定,使得整体的B柱构造为多层加强的叠合构造,能够满足结构强度的需求,有效的提高了车身侧面强度以提高车顶强度性能及侧面碰撞性能,该两处结构能加强B柱顶部及中部强度及刚度,在车顶强度试验及车辆侧面碰撞试验中有效降低B柱顶部及中部变形,提升车顶抗压性能及侧面抗弯性能;满足车辆顶部及侧面的结构强度,且有效减小了B柱中上部变形量,保证了整车侧碰工况中的假人生存空间,是一种满足侧碰工况的结构。
[0024]本实施例中,所述安全带安装加强板4位于B柱内板1靠近车辆A柱5的B柱内板上段;所述安全带安装加强板4的顶部向上延伸与A柱5形成固定。能够提高车辆顶部和车辆侧部结合位置的结构强度,降低该处在碰撞时率先发生溃缩的危险系数,提高车辆覆盖件的整体强度,满足车辆碰撞强度,满足车辆顶部和侧方的结构强度需求。
[0025]本实施例中,所述B柱外板2靠近车辆A柱5的B柱外板上段上形成有外凸加强筋6,所述外凸加强筋6呈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如图所示,为提高B柱外板2和A柱5的连接强度和结构强度,在二者的连接处通过外凸加强筋6做加强处理,提高车辆覆盖件的整体强度,满足车辆碰撞强度;所述B柱外板2的中段形成有内凹加强筋7,所述内凹加强筋7位于B柱外板2的横向中部,所述内凹加强筋7呈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如图所示,B柱外板2的中部布置内凹加强筋7,协同外凸加强筋6的布置进一步提高B柱的结构强度,进一步满足碰撞需求。
[0026]本实施例中,所述安全带安装加强板4的横断面呈“M”形,从而提高结构强度、提高
抗扭转和抗碰撞的能力。
[0027]本实施例中,所述B柱内板1的翻边8呈锯齿状。提高B柱抗压及抗弯性能,便于连接和装配,降低对安全带安装加强板4以及B柱加强板3的破坏,提高有效加强强度,并且在碰撞时可规定车辆侧方的溃缩方向,降低车身向内溃缩量,保护司乘人员安全,满足碰撞需求。
[0028]本实施例中,所述B柱内板1和B柱外板2之间形成加强腔室9,所述B柱加强板3和安全带安装加强板4在加强腔室9内装配;所述B柱内板1的横向中部朝向B柱外板2的设置方向凹陷形成内板凸台,所述内板凸台的底面与B柱内板1和B柱外板2的接合面平齐,提高结构的紧凑性,尽可能最大的满足结构强度的需求。如图所示,所述B柱内板和B柱外板2对向扣合安装,并且二者的构造相近似,在横断面上均呈“M”形,提高接合后的结构强度,满足碰撞需求,并在二者之间形成加强腔室9,提高司乘人员的安全性。
[0029]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B柱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B柱内板、B柱外板和B柱加强板,所述B柱加强板设置在B柱内板和B柱外板之间,所述B柱加强板呈条状适形固定于B柱外板;还包括呈条状适形固定于B柱内板的安全带安装加强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安装加强板位于B柱内板靠近车辆A柱的B柱内板上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外板靠近车辆A柱的B柱外板上段上形成有外凸加强筋,所述外凸加强筋呈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条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外板的中段形成有内凹加强筋,所述内凹加强筋位于B柱外板的横向中部,所述内凹加强筋呈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思家董立强凌扬超郭文雕胡诏民陈海权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