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空心楼盖的可重复利用气囊芯模,包括内模、脱模袋和成孔装置,所述成孔装置包括外套筒和内撑,外套筒和内撑均为上下两端开放的中空结构,内撑滑动安装在外套筒的内部,外套筒底部具有柔性材质的锥形段,内撑底部铰接数根呈辐射状分布的辐条,辐条与锥形段的内壁连接,用于带动锥形段收拢或张开,所述脱模袋套装在内模的外部,成孔装置穿过脱模袋与内模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使内模放气后更容易取出,也避免了取出时发生磨损或划伤,延长了气囊芯模的使用寿命,提高了重复利用率,并通过绑扎钢筋抗浮,适用性更广。适用性更广。适用性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空心楼盖的可重复利用气囊芯模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空心楼盖的可重复利用气囊芯模。
技术介绍
[0002]空心楼盖是一种按一定规则放置埋入式内模后,经现场浇筑混凝土而在楼板中形成空腔的无明梁楼盖,现有的空心楼盖多采用合金竖孔箱、薄壁方箱、塑料模盒作为芯模,但对于材料强度要求高,芯模加工费用较高,且芯模均不可周转使用。也有部分芯模采用气囊芯模,气囊芯模具有放气后可取出的特点,能够重复使用,但在取出的过程中,存在易磨损和划伤的问题,影响气囊芯模的使用寿命。且在抗浮方面,传统的抗浮做法采用附着于模板上的码铁进行抗浮,但该方法仅适用于木模,对铝合金模板并不适用。
[0003]由此可见,如何能创设一种新的用于空心楼盖的可重复利用气囊芯模,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空心楼盖的可重复利用气囊芯模,使其更方便取出,并且避免取出时发生磨损或划伤,影响使用寿命,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空心楼盖的可重复利用气囊芯模,包括内模、脱模袋和成孔装置,所述成孔装置包括外套筒和内撑,外套筒和内撑均为上下两端开放的中空结构,内撑滑动安装在外套筒的内部,外套筒底部具有柔性材质的锥形段,内撑底部铰接数根呈辐射状分布的辐条,辐条与锥形段的内壁连接,用于带动锥形段收拢或张开,所述脱模袋套装在内模的外部,成孔装置穿过脱模袋与内模连接。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脱模袋的外部通过铁丝分别与上方和下方的钢筋绑扎,用于抗浮。
[0007]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筒的顶部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凸缘,内撑顶部设有第二凸缘,第一凸缘与第二凸缘抵接,用于限制内撑在竖直方向的滑动位移。
[0008]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筒的锥形段材质为橡胶。
[0009]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筒的锥形段外壁开有数个呈辐射状的开口。
[0010]进一步地,所述辐条与锥形段的内壁之间粘结固定。
[0011]进一步地,所述内模为双层结构,内层为PVC压延膜,外层为布质,所述脱模袋为塑料编织袋。
[0012]进一步地,所述成孔装置与内模之间通过扎带绑扎在一起。
[0013]采用这样的设计后,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0014]1、成孔装置底部的锥形段使气囊芯模在放气后更便于取出,且在取出的过程中避免磨损和划伤,影响使用寿命;
[0015]2、体积小,重量轻,易于转运和存储,强度高,不易损坏,可重复使用;
[0016]3、通过与上下钢筋绑扎进行抗浮,适合配合铝模板施工,适用性更广。
附图说明
[0017]上述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空心楼盖的可重复利用气囊芯模处于充气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外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内撑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1、成孔装置;11、外套筒;111、外直筒段;112、锥形段;113、第一凸缘;12、内撑;121、内直筒段;122、辐条;123、第二凸缘;2、脱模袋;3、内模;4、钢筋;5、铁丝;6、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0022]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空心楼盖的可重复利用气囊芯模,包括成孔装置1、脱模袋2和内模3。
[0023]所述成孔装置1包括外套筒11和内撑12,所述外套筒11和内撑12均为上下两端开放的中空结构,外套筒11套装在内撑12的外部,内撑12滑动安装在外套筒1内部。
[0024]所述外套筒11包括外直筒段111、锥形段112和第一凸缘113,所述锥形段112连接在外直筒段111的下端,锥形段112采用了柔性材质,能够向内收拢或向外张开。所述第一凸缘113位于外直筒段111的上端,呈环状,直径大于外直筒段111,用于和第二凸缘123配合限位。
[0025]所述内撑12包括内直筒段121、辐条122和第二凸缘123,所述内直筒段121直径小于外直筒段111,滑动安装在外套筒段121内,内直筒段111的下端铰接数根呈辐射状分布的辐条122,辐条122与锥形段112的内壁连接,在竖直滑动内撑12时,辐条122带动锥形段112向内收拢或者向外扩展。所述第二凸缘123固定连接在内直筒段121的上端,直径大于内直筒段121,在内撑12向下滑动时,抵接在第一凸缘113上,对内撑12限位。
[002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锥形段112的材质为橡胶,辐条122与锥形段112的内壁粘结固定,并在锥形段112上开有数个辐射状的开口。这样设计的优点是:第一、橡胶能够有效避免内模2在取出时发生磨损或划伤,延长内模2的使用寿命;第二、在内模2取出后,通过向上拉动内撑12可带动锥形段112收拢,从而使整个成孔装置1也取出,再重复利用;第三、锥形段112上的开口,使锥形段112分割成数个扇形面,相邻扇形面之间留有空隙,在收拢时更顺畅省力。
[0027]所述脱模袋2为塑料编织袋,套装在内模3的外部。内模3则采用了双层结构,内层是PVC压延膜,外层是布质。成孔装置1穿过脱模袋2与内模3通过扎带绑扎固定。内模3在充气时整体具有固定的外形,使扎带能够绷紧固定成孔装置1。内模3放气后扎带松弛而失去固定力,使内模3能够从成孔装置1内抽出。
[0028]在浇筑混凝土6的过程中,气囊芯模会随混凝土6浇筑高度上升而向上浮动,因此
必须对气囊芯模进行抗浮处理,进而固定气囊芯模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在气囊芯模的上方和下方各设置了钢筋4,并在脱模袋2的外部通过铁丝5分别与上方和下方的钢筋4绑扎固定。
[0029]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首先将内模3充气并套装脱模袋2,充气时内模3内气压为35~50KPa;然后穿过脱模袋2将成孔装置1与内模3绑扎固定,固定时使成孔装置1处于锥形段112外展的状态,并且位于内模3的充放气管处,充放气管穿过成孔装置1预留在外;再然后通过铁丝5在脱模袋2外侧将芯模与钢筋4绑扎进行抗浮固定;再然后浇筑混凝土6,在浇筑时分两次浇注,初次浇注高度为板总高的1/3,应平行芯模长度方向进行浇筑,在初次浇注完成30分钟后进行第二次浇注;待混凝土6达到强度要求后,内模3放气并从成孔装置1内抽出,用于其他楼层重复利用;最后,拉动成孔装置1的内撑使锥形段112收拢,取出成孔装置1,并修补孔洞,做防水处理。
[0030]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使内模放气后更容易取出,也避免了取出时发生磨损或划伤,延长了气囊芯模的使用寿命,提高了重复利用率,并通过绑扎钢筋抗浮,适用性更广。
[0031]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利用上述揭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空心楼盖的可重复利用气囊芯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模、脱模袋和成孔装置,所述成孔装置包括外套筒和内撑,外套筒和内撑均为上下两端开放的中空结构,内撑滑动安装在外套筒的内部,外套筒底部具有柔性材质的锥形段,内撑底部铰接数根呈辐射状分布的辐条,辐条与锥形段的内壁连接,用于带动锥形段收拢或张开,所述脱模袋套装在内模的外部,成孔装置穿过脱模袋与内模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空心楼盖的可重复利用气囊芯模,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模袋的外部通过铁丝分别与上方和下方的钢筋绑扎,用于抗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空心楼盖的可重复利用气囊芯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的顶部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凸缘,内撑顶部设有第二凸缘,第一凸缘与第二凸缘抵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健利,赵海军,王天东,李冰,林志南,冯同悦,陈浩,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