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抑制燃料引起的膨胀变形的注入管和注入管的制造方法。该注入管是具有具备山部(121)和谷部(122)的波纹部(12)和不具备波纹部(12)的一般部(11),且至少具备内层(61、62)、障壁层(41、42)以及外层(21、22)的树脂制的注入管(1),一般部(11)的内层(61)比外层(21)薄,波纹部(12)的山部(121)的内层比率相对于一般部(11)的内层比率的增加率为波纹部(12)的山部(121)的外层比率相对于一般部(11)的外层比率的增加率以下。(11)的外层比率的增加率以下。(11)的外层比率的增加率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注入管和注入管的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注入管和注入管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汽车等中使用的注入管由树脂形成以实现车身的轻量化。根据从车辆放出的燃料蒸发气体(蒸发)规定,树脂制的注入管构成为,包括气障性优异的障壁层。作为代表性的气障性优异的材料,例如,可举出乙烯
‑
乙烯醇共聚物(EVOH)。EVOH由于其气障性优异,而对燃料中包含的乙醇等的耐性较低,因此,用树脂制的内层和外层夹着EVOH的障壁层来设为多层构造。
[0003]注入管具有:由山部和谷部构成的波纹部;和不具备波纹部的一般部。波纹部是在将燃料箱与供油口连接时使之弯曲的部位。在制造注入管时,通过使用具备波纹机构的管制造装置,从而能够连续地制造具备波纹部和一般部的注入管。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
‑
11609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5]在利用管制造装置成型波纹部时,抽吸与波纹部的山部对应的位置,来使筒状坯料转移在成型面。这时,在谷部,由于筒状坯料与成型模具先抵接,因此,存在随着延伸而变薄的倾向,在山部,存在坯料集中而变厚的倾向。特别是在山部的内层,随着趋向山部的中央,坯料容易集中,存在与山部的外层相比,内层变厚的倾向。若山部的内层相对地变厚,则存在与燃料接触而容易产生膨胀变形的问题。
[0006]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抑制燃料引起的膨胀变形的注入管和注入管的制造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案
[0007]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是具有具备山部和谷部的波纹部和不具备所述波纹部的一般部,且至少具备内层、障壁层以及外层的树脂制的注入管,该注入管的特征在于,所述一般部的内层比外层薄,所述波纹部的山部的内层比率相对于所述一般部的内层比率的增加率为所述波纹部的山部的外层比率相对于所述一般部的外层比率的增加率以下。
[0008]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包括:挤出工序,挤出至少具备内层、障壁层以及外层的筒状坯料;以及成型工序,一边分别使多个分割成型模具移动,一边在所述多个分割成型模具的成型面转移所述筒状坯料的一部分,来成型具备山部和谷部的波纹部和不具备所述波纹部的一般部,在挤出工序中,设定为所述筒状坯料的内层比外层薄,在所述成型工序中,抽吸所述波纹部的外层来将所述筒状坯料转移至所述分割成型模具,并且设定为,成型后的所述山部的内层比率相对于所述一般部的内层比率的增加率为所述山部的外层比率相
对于所述一般部的外层比率的增加率以下。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使波纹部的山部的内层变薄从而能够抑制燃料引起的膨胀变形。专利技术效果
[0010]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能够抑制燃料引起的膨胀变形的注入管和注入管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注入管的概略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注入管的放大图。图3是制造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注入管的管制造装置的概略图。图4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和比较例涉及的注入管中一般部和波纹部的厚度的增加率的表。图5是表示在多个注入管中一般部内层比率与山部内层比率的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注入管1的概略图。注入管1具备中央部10,在中央部10的两端分别具备供油口端部13和熔接端部14。供油口端部13安装于车辆的供油口(未图示),熔接端部14与燃料箱(未图示)的开口部边缘熔接。通过从插入供油口的给油喷嘴供给液体燃料,从而液体燃料经由注入管1贮存在燃料箱。
[0013]中央部10具备:三个部位的波纹部12;以及没有波纹部12的一般部11,大致形成为圆筒状。也如图2所示,波纹部12是具备山部121和谷部122的波纹状的部位,能够弯曲。此外,中央部10的形状可以根据燃料箱与供油口的相对位置、距离、周边装置的布局等适当设计。从而,中央部10的波纹部12的数量可以比三个多,也可以比三个少,也可以中央部10的整体形成为波纹状。
[0014]如图2所示,中央部10通过将树脂层叠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成为三种5层构造。注入管1的层结构构成为至少包含内层、障壁层以及外层即可,适当地设定各层的材料、厚度即可。
[0015]一般部11由外层21、外层粘接层31、障壁层41、内层粘接层51以及内层61构成。内层61相对于外层21为非常薄。在一般部11中,在将内层61与外层21的厚度的合计设为10时,内层61的比率为1左右,外层21的比率为9左右。
[0016]波纹部12交替地具备多个山部121和多个谷部122。山部121和谷部122分别具备:外层22、外层粘接层32、障壁层42、内层粘接层52、和内层62。内层62相对于外层22为非常薄。在山部121中,在将内层62与外层22的厚度的合计设为10时,内层62的比率为0.5左右,外层22的比率为9.5左右。此外,对于一般部11和波纹部12的各层,为了方便说明,改变了附图标记,但是,由相同的材料一体形成。
[0017]外层21、22位于注入管1的最外侧,形成注入管1的外壁面。对于外层21、22的材料,只要是具备用于保护注入管1不变形的刚性、用于保护比外层粘接层31、32靠内侧的层的耐冲击性、耐候性、耐化学性等的材料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但是,例如,优选包括作为热
塑性树脂的聚乙烯,更优选包括高密度聚乙烯。
[0018]外层粘接层31、32是将外层21、22与障壁层41、42粘接的层。内层粘接层51、52是将障壁层41、42与内层61、62粘接的层。对于外层粘接层31、32和内层粘接层51、52的材料,只要是在层之间发挥粘接性的材料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但是,在外层21、22和内层61、62是聚乙烯且障壁层41、42是EVOH的情况下,例如优选包括改性聚乙烯。此外,在采用对外层21、22和内层61、62或障壁层41、42乃至其两者具备粘接性的材料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外层粘接层31、32和内层粘接层51、52。
[0019]障壁层41、42是抑制从通过注入管1的液体燃料产生的燃料气体透过注入管1的壁面泄漏到外部的层。对于障壁层41、42的材料,只要是具有对燃料气体的阻气性的材料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但是,例如,优选包括EVOH。
[0020]内层61、62位于注入管1的最内侧,形成注入管1的内壁面。对于内层61、62的材料,只要是具备能够从液体燃料所含的乙醇等药剂保护障壁层41、42的耐化学性的材料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但是,例如优选包括作为热塑性树脂的聚乙烯,更优选包括高密度聚乙烯。
[0021]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注入管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注入管的制造方法中,使用图3所示的管制造装置9。管制造装置9是能够连续地形成注入管1的装置,具备用于在一般部11和波纹部12成型为不同的剖面形状的、所谓的波纹机构。
[00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注入管,其是具有具备山部和谷部的波纹部和不具备所述波纹部的一般部,且至少具备内层、障壁层以及外层的树脂制的注入管,该注入管的特征在于,所述一般部的内层比外层薄,所述波纹部的山部的内层比率相对于所述一般部的内层比率的增加率为所述波纹部的山部的外层比率相对于所述一般部的外层比率的增加率以下。2.一种注入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挤出工序,挤出至少具备内层、障壁层以及外层的筒状坯料;以及成型工序,一边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花原裕志,广原健,小山忠士,
申请(专利权)人: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