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模机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精细塑件注塑模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注塑底模和注塑顶模,且注塑底模和注塑顶模内部设有能够塑件的注塑腔,还包括冷却部,冷却部包括分别设在注塑底模和注塑顶模模壁中的第一注液腔和第二注液腔,且第一注液腔和第二注液腔内均能够循环注入并排出冷却液;通过在注塑模的模壁中设有的冷却部,能够使得冷却液在冷却部内循环流动或排出,使得注塑腔内的塑件能够被冷却液快速吸热,实现固化,加快了脱模固化时间;在使用时外部干燥,冷却液填满冷区部即可实现均匀冷却,操作便捷快速,也避免了冷却液浇淋存在的问题,同时设有的溢料井,能够预留多一部分的熔料,有利于保障注塑模的充分成型。分成型。分成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精细塑件注塑模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注塑模机构
,具体为一种精细塑件注塑模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注塑模机构是指能够生产塑胶制品的模具机构,通过注入熔融状态的塑料熔料在注塑模机构的模腔内,以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注塑模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
[0003]但是现有注塑模在注塑后至脱模阶段需要充分冷却,否则未完全固化的熔料会在脱模的过程中撕裂或损坏,造成产品脱模报废率增加;并且现有注塑模机构不具备快速冷却的能力,大多采用室温冷却或浇淋冷却液的方式实现冷却,但是室温冷却方式的冷却速度较慢,而浇淋冷却液冷却的均匀度较低,且工作台潮湿,容易在脱模后造成注塑模模腔内部进水影响后期注塑精度;因此需要得到一种能够快速降温冷却,以实现快速脱模的注塑模机构。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精细塑件注塑模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精细塑件注塑模机构。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精细塑件注塑模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注塑底模和注塑顶模,且所述注塑底模和注塑顶模内部设有能够塑件的注塑腔,还包括:
[0007]冷却部,所述冷却部包括分别设在所述注塑底模和注塑顶模模壁中的第一注液腔和第二注液腔,且所述第一注液腔和第二注液腔内均能够循环注入并排出冷却液。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注液腔和第二注液腔上均导通连接有若干个出液管和注液管,所述出液管和注液管分别位于两侧,且所述出液管的位置高度不低于注液管。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注液腔上的出液管和注液管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二注液腔上的注液管和出液管导通连接,能够使得冷却液在所述第一注液腔和第二注液腔内循环流动。
[0010]优选的,所述注塑底模与所述注塑顶模贴合模面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相互位置对应的第一减磨板和第二减磨板,所述注塑底模或注塑顶模上设有若干个能够将熔料注入所述注塑腔的注塑口。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减磨板和第二减磨板任意一侧处设有限位槽,且另一侧处固定连接有相互契合的插接块。
[0012]优选的,所述注塑顶模上设有若干直接与所述注塑腔连通的溢料井,且所述溢料井呈自上而下开口逐渐变大的光滑槽型结构。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该精细塑件注塑模机构,通过在注塑模的模壁中设有的冷却部,能够使得冷却液在冷却部内循环流动或排出,使得注塑腔内的塑件能够被冷却液快速吸热,实现固化,加快了脱模固化时间;且该设有冷却部的注塑模机构在使用时外部干燥,冷却液填满冷区部即
可实现均匀冷却,操作便捷快速,也避免了冷却液浇淋存在的问题,同时设有的溢料井,能够预留多一部分的熔料,有利于保障注塑模的充分成型。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0016]图2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0017]图3为本技术整体结构侧视图;
[0018]图4为本技术整体结构剖切示意图。
[0019]图中各个标号的意义为:
[0020]1、注塑底模;101、第一注液腔;11、第一减磨板;111、限位槽;
[0021]2、注塑顶模;201、第二注液腔;21、第二减磨板;22、溢料井;23、插接块;
[0022]3、出液管;4、注液管;5、注塑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请参阅图1
‑
4,本技术通过以下实施例来详述上述技术方案:
[0026]一种精细塑件注塑模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注塑底模1和注塑顶模2,且注塑底模1和注塑顶模2内部设有能够塑件的注塑腔,还包括:
[0027]冷却部,冷却部包括分别设在注塑底模1和注塑顶模2模壁中的第一注液腔101和第二注液腔201,且第一注液腔101和第二注液腔201内均能够循环注入并排出冷却液。
[0028]第一注液腔101和第二注液腔201上均导通连接有七个出液管3和注液管4,如图3所示,出液管3和注液管4分别位于两侧,且出液管3的位置高度高于注液管4,第一注液腔101上的出液管3和注液管4能够分别与第二注液腔201上的注液管4和出液管3导通连接,能够使得冷却液在第一注液腔101和第二注液腔201内循环流动,能够使得冷却液在液压泵的作用下反复施加液压,使其流动,并且能够及时泵出较热的冷却液,重新泵入冷却液,有利于加快冷却,并且该冷却液的回收利用率极高,几乎不造成损耗。
[0029]注塑底模1与注塑顶模2贴合模面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相互位置对应的第一减磨板11和第二减磨板21,注塑底模1或注塑顶模2上设有两个能够将熔料注入注塑腔的注塑口5,第一减磨板11和第二减磨板21任意一侧处设有限位槽111,且另一侧处固定连接有相互契合的插接块23,主要为了能够快速闭合限位,使得合模过程快速准确。
[0030]注塑顶模2上设有若干直接与注塑腔连通的溢料井22,且溢料井22呈自上而下开
口逐渐变大的光滑槽型结构,如图4所示,溢料井22采用图中的半柱型结构,易于脱模,且能够通过溢料井22使得熔料填充紧密,避免空气挤压造成成型不充分的情况。
[0031]本实施例的精细塑件注塑模机构,该注塑模合模后通过注塑口5注入熔料,工作人员首先将第一注液腔101上七个出液管3和注液管4分别与第二注液腔201上的注液管4和出液管3通过导管相互导通,在中间选取任意导管外接液压泵,使得冷却液通过液压泵施加压力循环流动,直接采用冰水作为冷却液,若该注塑模过大,可在冷却过程中更换冷却液即可。
[0032]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技术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精细塑件注塑模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注塑底模(1)和注塑顶模(2),且所述注塑底模(1)和注塑顶模(2)内部设有能够塑件的注塑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却部,所述冷却部包括分别设在所述注塑底模(1)和注塑顶模(2)模壁中的第一注液腔(101)和第二注液腔(201),且所述第一注液腔(101)和第二注液腔(201)内均能够循环注入并排出冷却液。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细塑件注塑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液腔(101)和第二注液腔(201)上均导通连接有若干个出液管(3)和注液管(4),所述出液管(3)和注液管(4)分别位于两侧,且所述出液管(3)的位置高度不低于注液管(4)。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精细塑件注塑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液腔(101)上的出液管(3)和注液管(4)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二注液腔(201)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烺,姚广乐,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聚众塑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