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LNG储罐内部潜液泵电缆线的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8242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LNG储罐内部潜液泵电缆线的安装结构,LNG储罐包括内罐体以及外罐体,内罐体与外罐体之间为真空腔,包括分别贯穿内罐体以及外罐体的插件,两个插件之间具有不锈钢软管,插件与不锈钢软管之间具有容电缆线贯穿的通孔,不锈钢软管置于真空腔内;插件包括贯穿内罐体或外罐体的第一环体部以及置于第一环体部侧端的第二环体部,第二环体部置于真空腔内并与不锈钢软管的侧端通过第一连接组密封连接,第一环体部置于内罐体的内部或外罐体的外部并与电缆线通过第二连接组密封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便于实现快速安装拆卸,满足内罐体热胀冷缩的变形要求,保证LNG储罐的结构性能以及强度。保证LNG储罐的结构性能以及强度。保证LNG储罐的结构性能以及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LNG储罐内部潜液泵电缆线的安装结构
[0001]

[0002]本技术属于LNG储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LNG储罐内部潜液泵电缆线的安装结构。
[0003]
技术介绍

[0004]液化天然气(LNG)是通过低温液化工艺将常规天然气在常温下冷却至

111℃以下并分离出了大量硫、磷等污染元素后,获得的以甲烷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清洁能源,低温作用使其存储状态发生巨大变化,体积压缩到1/111左右,密度约为481kg/m
³
的无色、无味且无腐蚀性的液体。
[0005]LNG储罐侧壁和底部壁面不断有热量流入,不同层之间不断进行热量和质量的交换,当不同层密度相近时,LNG分层及翻滚现象产生,下层的LNG会翻滚到上层,当其到达上层与气相空间接触时,瞬间压力变小,并在短时间内蒸发气化,使储罐内部的压力急剧增加,因此会在LNG储罐内部设置潜液泵,潜液式泵体将LNG储罐体底部的LNG通过抽压的方式由LNG储罐体的底部向LNG储罐体的顶部流动,从而达到快速换热的效果,同时又避免了LNG储罐体内部的LNG的整体式翻滚。
[0006]然而置于内罐体内部的潜液泵的电缆线需要贯穿内罐体以及外罐体置于外罐体的外部,因此需要设置将电缆线进行限位固定的安装结构,从而满足电缆线的穿线便利性,现有的安装结构通过焊接的方式与LNG储罐固定连接,再将潜液泵的电缆线穿过安装结构,然而由于内罐体内充装低温的LNG会产生冷缩,空罐时产生热胀,当内罐体产生热胀冷缩时,刚性的安装结构与内罐体、外罐体的连接处之间产生局部应力,从而影响内罐体、外罐体以及安装结构的结构强度,甚至使内罐体与外罐体之间的真空度出现破坏,影响连接处的密封性能,出现LNG渗漏的隐患。
[0007]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LNG储罐内部潜液泵电缆线的安装结构,便于实现快速安装拆卸,满足内罐体热胀冷缩的变形要求,保证LNG储罐的结构性能以及强度。
[0009]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LNG储罐内部潜液泵电缆线的安装结构,LNG储罐包括内罐体以及外罐体,内罐体与外罐体之间为真空腔,包括分别贯穿内罐体以及外罐体的插件,两个插件之间具有不锈钢软管,插件与不锈钢软管之间具有容电缆线贯穿的通孔,不锈钢软管置于真空腔内;
[0010]插件包括贯穿内罐体或外罐体的第一环体部以及置于第一环体部侧端的第二环体部,第二环体部置于真空腔内并与不锈钢软管的侧端通过第一连接组密封连接,第一环体部置于内罐体的内部或外罐体的外部并与电缆线通过第二连接组密封连接;
[0011]第一连接组包括设置在不锈钢软管侧端位置的环形连接头以及转动设置在环形连接头上的第一环形套体,第二环体部的外壁具有第一外螺纹,第一环形套体的内壁具有与第一外螺纹相配合的第一内螺纹,环形连接头的侧端面与第二环体部的侧端面相接触,第二环体部、第一环形套体与内罐体的外壁或外罐体的内壁对应接触的位置具有第一橡胶
层;
[0012]第二连接组包括套设在置于内罐体内部或外罐体外部的第一环体部外圆周上的第二环形套体,第一环体部的外圆周上具有第二外螺纹,第二环形套体的内壁具有与第二外螺纹相配合的第二内螺纹,第二环形套体远离内罐体或外罐体的一端具有挡圈,第一环体部的侧端与挡圈接触,且挡圈上具有与第一环体部相接触的第二橡胶层,第二环形套体与内罐体内壁或外罐体外壁相接触的位置具有第三橡胶层。
[0013]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环形连接头上具有限位环槽,第一环形套体的侧端具有向限位环槽内嵌设的环形圈。
[0014]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环形圈与第一环形套体为一体式成型结构。
[0015]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二环体部的外径大于第一环体部的外径。
[0016]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环形连接头与第二环体部相接触的端面具有第四橡胶层。
[0017]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不锈钢软管的内壁具有与电缆线相接触的橡胶缓冲层。
[0018]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9]1、本技术在内罐体以及外罐体上设置特定结构的插件,通过第一连接组以及第二连接组实现与内罐体、外罐体的固定连接,快速实现安装拆卸,便于潜液泵的维修更换;其次,在两个插件之间设置不锈钢软管,当内罐体热胀冷缩时,两个插件与内罐体、外罐体固定连接的位置不受力,不锈钢软管可以有效缓冲两个插件之间的相对位移量,满足内罐体热胀冷缩的变形要求,保证LNG储罐的结构性能以及强度。
[0020]2、本技术通过第一连接组实现插件与不锈钢软管端部的连接,通过第二连接组以及对应的第一连接组将插件夹紧固定在内罐体以及外罐体上,改变传统将安装结构焊接固定在内罐体以及外罐体上的固定方式,保证LNG储罐的结构强度;其次,第一连接组中第一橡胶层与第四橡胶层的设置提高了插件与内罐体、外罐体之间的密封性,而第二连接组中的第二橡胶层与第三橡胶层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插件与内罐体、外罐体之间的密封性,避免LNG在连接处出现渗漏的现象。
[0021]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一种用于LNG储罐内部潜液泵电缆线的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中插件的放大示意图。
[0024]图中标号:
[0025]1‑
内罐体、2

外罐体、3

真空腔、4

插件、5

不锈钢软管、6

电缆线;
[0026]41

第一环体部、42

第二环体部、43

第一连接组、44

第二连接组;
[0027]431

环形连接头、432

第一环形套体、433

第一外螺纹、434

第一内螺纹、435

第一橡胶层、436

限位环槽、437

环形圈、438

第四橡胶层;
[0028]441

第二环形套体、442

第二外螺纹、443

第二内螺纹、444

挡圈、445

第二橡胶层、446

第三橡胶层。
[0029]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加深对本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如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LNG储罐内部潜液泵电缆线的安装结构,所述LNG储罐包括内罐体(1)以及外罐体(2),所述内罐体(1)与外罐体(2)之间为真空腔(3),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贯穿内罐体(1)以及外罐体(2)的插件(4),两个插件(4)之间具有不锈钢软管(5),所述插件(4)与不锈钢软管(5)之间具有容电缆线(6)贯穿的通孔,所述不锈钢软管(5)置于真空腔(3)内;所述插件(4)包括贯穿内罐体(1)或外罐体(2)的第一环体部(41)以及置于第一环体部(41)侧端的第二环体部(42),所述第二环体部(42)置于真空腔(3)内并与不锈钢软管(5)的侧端通过第一连接组(43)密封连接,所述第一环体部(41)置于内罐体(1)的内部或外罐体(2)的外部并与电缆线(6)通过第二连接组(44)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组(43)包括设置在不锈钢软管(5)侧端位置的环形连接头(431)以及转动设置在环形连接头(431)上的第一环形套体(432),所述第二环体部(42)的外壁具有第一外螺纹(433),所述第一环形套体(432)的内壁具有与第一外螺纹(433)相配合的第一内螺纹(434),所述环形连接头(431)的侧端面与第二环体部(42)的侧端面相接触,所述第二环体部(42)、第一环形套体(432)与内罐体(1)的外壁或外罐体(2)的内壁对应接触的位置具有第一橡胶层(435);所述第二连接组(44)包括套设在置于内罐体(1)内部或外罐体(2)外部的第一环体部(41)外圆周上的第二环形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怀奎宋鹏王楼王林王磊蔺耀强王涛刘国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汇能源综合物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