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耳针专用耳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7597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创耳针专用耳夹包括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之间通过扭转弹簧连接,第一夹片头部为空心圆环,第一夹片的头部的一侧还固定设置有第一减痛层,第一减痛层的外侧还设置有第一舒缓层,第一夹片的头部还设置有针灸部,针灸部的一端还设置有电刺激孔,针灸部远离电刺激孔的另一端与第一夹片圆环形头部的内侧面一体连接;第二夹片的头部为空心圆环,第二夹片的头部的一侧还固定设置有第二减痛层,第二减痛层的外侧还设置有第二舒缓层。还设置有第二舒缓层。还设置有第二舒缓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创耳针专用耳夹


[0001]本技术涉及针灸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无创耳针专用耳夹。

技术介绍

[0002]耳穴针灸治疗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一个经验总结,是在中西医两套理论指导下一种简便有效的广普针灸疗法,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见效迅速,无毒副作用的特点,能够治疗上百种疾病。1993年我国正式颁布实施GB.T13734

92《耳穴名称与部位》国家标准。耳穴疗法包括多种方式方法其中有耳贴疗法,耳毫针疗法,耳穴注射疗法,耳穴电针疗法等。
[0003]耳穴针灸是指在耳廓穴位用针刺等刺激手段,同时调整局部与全身,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又是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方法。因其疗效肯定、应用范围较广、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受术者痛苦小、常可补体针之不足,另外耳穴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此日益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
[0004]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
·
厥病》就有记述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灵枢
·
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唐代《千金要方》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凌寒暑疫毒等病;取耳上发际治疗瘿气。历代医学文献也有介绍用各种方法刺激耳廓及耳周部位防治疾病,望、触耳廓诊断疾病的记载,并一直在民间为劳动人民所应用。说明利用耳廓诊治疾病的历史已相当悠久。
[0005]现在有一种电针灸装置需要用夹子夹住患者的耳垂后使用微电流刺激耳朵上的穴位,然而针灸的时间一般很长,夹子长时间夹着耳垂会使得耳垂血液不通畅,使用完后患者的耳垂常因为长时间夹持而出现红肿,使用感对于使用者来说非常不友好,所以当前解决耳夹的使用感的问题是当务之急;另外现有技术中的耳夹头部太大,很难夹准穴位。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无创耳针专用耳夹。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无创耳针专用耳夹,包括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所述第一夹片和所述第二夹片之间通过扭转弹簧连接,所述第一夹片头部为空心圆环,所述第一夹片的头部的一侧还固定设置有第一减痛层,所述第一减痛层的外侧还设置有第一舒缓层,所述第一夹片的头部还设置有针灸部,所述针灸部的一端还设置有电刺激孔,所述针灸部远离所述电刺激孔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夹片圆环形头部的内侧面一体连接;
[0009]所述第二夹片的头部为空心圆环,所述第二夹片的头部的一侧还固定设置有第二减痛层,所述第二减痛层的外侧还设置有第二舒缓层。
[0010]进一步的,所述针灸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夹片的头部,且所述针灸部与所述第一夹片处于同一竖直方向上。
[0011]进一步的,所述针灸部的程度与所述第一夹片头部的半径相同。
[0012]进一步的,所述电刺激孔位贯穿所述第一夹片的L型通道,所述电刺激孔的一个开口位于所述针灸部的背面,所述电刺激孔的另一个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夹片的尾部。
[0013]进一步的,所述电刺激孔位于所述针灸部的开口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夹片头部的圆心想重合。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片的尾部的外侧还设置有抓持槽。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夹片的尾部还设置有捏持部,所述捏持部与所述第二夹片的头部呈钝角。
[0016]进一步的,所述捏持部为圆饼状。
[00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片的头部和所述第二夹片的头部与大小和形状相同。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将耳夹的头部设置成空心圆环状,大幅度减少耳夹的夹持面积,而且还在夹持面设置有减痛层和舒缓层,大大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而且将电刺激部设计为条状的伸出头,也解决了因为耳夹头部太大很难夹准穴位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夹片平面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夹片侧面剖视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夹片平面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第二夹片侧面剖视图;
[0023]图5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对本技术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0025]一种无创耳针专用耳夹,包括第一夹片1和第二夹片2,第一夹片1和第二夹片2之间通过扭转弹簧3连接,第一夹片1头部为空心圆环,第一夹片1的头部的一侧还固定设置有第一减痛层13,第一减痛层13的外侧还设置有第一舒缓层14,第一夹片1的头部还设置有针灸部11,针灸部11的一端还设置有电刺激孔12,针灸部11远离电刺激孔12的另一端与第一夹片1圆环形头部的内侧面一体连接;
[0026]第二夹片2的头部为空心圆环,第二夹片2的头部的一侧还固定设置有第二减痛层23,第二减痛层23的外侧还设置有第二舒缓层22。
[0027]进一步的,减痛层为海绵这样柔软富有回弹性的材质,可以大大减少耳夹在夹持时对耳部的压迫,舒缓层为水凝胶材质,一方面可以对被夹持的耳部进行镇痛舒缓,另一方面水凝胶还具有一定的黏性也可以起到固定耳夹的作用,避免耳夹因为外力移动,造成针灸部11偏离穴位。
[0028]进一步的,针灸部11设置在第一夹片1的头部,且针灸部11与第一夹片1处于同一竖直方向上,针灸部11的长度与第一夹片1头部的半径相同,电刺激孔12后还贯穿设置有L型通道,电刺激孔12的一个开口位于针灸部11的背面,电刺激孔12的另一个开口位于第一
夹片1的尾部,电刺激孔12位于针灸部11的开口的中心与第一夹片1头部的圆心相重合,保证针灸部11为竖直长条状,最大范围缩小耳夹在确认穴位时阻挡的视线。
[0029]进一步的,第一夹片1的尾部的外侧还设置有抓持槽15,第二夹片2的尾部还设置有捏持部21,捏持部21与第二夹片2的头部呈钝角,捏持部21为圆饼状,辅助医护人员更省力地打开耳夹,进行使用。
[0030]进一步的,第一夹片1的头部和所述第二夹片2的头部与大小和形状相同,保证两个夹片不错位,使得被夹持的耳部更平整,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0031]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将耳夹的头部设置成空心圆环状,大幅度减少耳夹的夹持面积,而且还在夹持面设置有减痛层和舒缓层,大大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而且将电刺激部设计为条状的伸出头,也解决了因为耳夹头部太大很难夹准穴位的问题。
[0032]进一步的,电刺激孔12用来安装针灸耳部穴位的装置,安装方法与现有的无创耳针的安装方法相同,本专利技术仅是对耳夹的外部形状做出改进,以提高患者的使用舒适度,并没有对其他部分作出改进,本专利技术中提到的电刺激孔12在现有的无痛耳针中已经存在,电刺激孔12中电线的排布方式也已广泛使用,均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0033]进一步的,使用时,双手捏住第一夹片1和第二夹片2的尾部,并向内用力,使得头部张开合适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创耳针专用耳夹,包括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所述第一夹片和所述第二夹片之间通过扭转弹簧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片头部为空心圆环,所述第一夹片的头部的一侧还固定设置有第一减痛层,所述第一减痛层的外侧还设置有第一舒缓层,所述第一夹片的头部还设置有针灸部,所述针灸部的一端还设置有电刺激孔,所述针灸部远离所述电刺激孔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夹片圆环形头部的内侧面一体连接;所述第二夹片的头部为空心圆环,所述第二夹片的头部的一侧还固定设置有第二减痛层,所述第二减痛层的外侧还设置有第二舒缓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创耳针专用耳夹,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灸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夹片的头部,且所述针灸部与所述第一夹片处于同一竖直方向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创耳针专用耳夹,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灸部的程度与所述第一夹片头部的半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静珠程宏亮周帅陈欢张朝晖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