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通讯天线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用于移相器的线缆固定装置及基站天线,线缆固定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所述第一支撑体和所述第二支撑体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体和所述第二支撑体围合形成有容纳区域,所述容纳区域用于容纳移相器;所述第一支撑体的顶部和/或所述第二支撑体的顶部构造有夹持部,所述夹持部用于固定线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线缆固定装置,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活动连接,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的间距可调,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围合形成的容纳区域能够适配多种型号的移相器,从移相器的腔体内穿出的线缆通过夹持部固定,有效避免线缆发生磨损,保障移相器的可靠性。保障移相器的可靠性。保障移相器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移相器的线缆固定装置及基站天线
[0001]本技术涉及通讯天线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移相器的线缆固定装置及基站天线。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基站天线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由此基站天线内部的功能部件相应增多,移相器是天线结构中一个重要的部件,移相器具有多根线缆,通过多根线缆与其他部件连接,以实现信号传输,线缆的合理化布局对移相器的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0003]由于天线结构的多样性,移相器的种类也具有多样性,现有技术中,为了适配不同截面的腔体式移相器,通常是在天线的反射板上设置固定件,以固定移相器的线缆,线缆的布局不合理,固定不牢固,影响移相器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移相器的线缆固定装置及基站天线,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移相器的线缆存在固定位置不合理影响移相器的可靠性的问题。
[000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移相器的线缆固定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
[0006]所述第一支撑体和所述第二支撑体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体和所述第二支撑体围合形成有容纳区域,所述容纳区域用于容纳移相器;
[0007]所述第一支撑体的顶部和/或所述第二支撑体的顶部构造有夹持部,所述夹持部用于固定线缆。
[0008]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移相器的线缆固定装置,所述第一支撑体包括第一横臂以及与所述第一横臂连接的第一侧臂,所述第二支撑体包括第二横臂以及与所述第二横臂连接的第二侧臂;
[0009]所述第一横臂设有容纳腔,所述第二横臂插设于所述容纳腔,且能够沿所述容纳腔的延伸方向移动;所述第一侧臂和所述第二侧臂用于与移相器的侧壁连接。
[0010]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移相器的线缆固定装置,所述第一横臂与所述第二横臂的相对面之间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凸起和限位孔,所述凸起能够嵌入所述限位孔。
[0011]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移相器的线缆固定装置,所述第一横臂与所述第二横臂的相对面之间设有滑动结构,所述滑动结构包括滑轨和滑槽,所述滑轨能够沿所述滑槽滑动。
[0012]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移相器的线缆固定装置,所述容纳腔贯通所述第一横臂相对的两侧。
[0013]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移相器的线缆固定装置,所述第一侧臂和/或所述第二侧臂的内壁面设有卡勾部,所述卡勾部用于卡接于移相器。
[0014]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移相器的线缆固定装置,所述第一支撑体和/或所述第二支撑体为弹性制件。
[0015]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移相器的线缆固定装置,所述夹持部包括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
[0016]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弹片的内壁面构造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弹片的内壁面构造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和所述第二凹陷部用于与线缆的表面相抵接。
[0017]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移相器的线缆固定装置,多个所述第一凹陷部沿所述第一弹片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凹陷部沿所述第二弹片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凹陷部与多个所述第二凹陷部一一对应。
[0018]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基站天线,包括所述的用于移相器的线缆固定装置,所述线缆固定装置用于与移相器连接,用于固定所述移相器的线缆。
[0019]本技术提供的用于移相器的线缆固定装置及基站天线,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活动连接,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的间距可调,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围合形成的容纳区域能够适配多种型号的移相器,从移相器的腔体内穿出的线缆通过夹持部固定,有效避免线缆发生磨损,保障移相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线缆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一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一支撑体的剖面示意图;
[0024]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二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线缆固定装置与移相器的装配示意图之一;
[0026]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线缆固定装置与移相器的装配示意图之二;
[0027]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线缆固定装置与移相器的装配示意图之三;
[0028]附图标记:1:第一支撑体;11:第一横臂;111:凸起;112:滑槽;12:第一侧臂;121:第一卡勾;2:第二支撑体;21:第二横臂;211:限位孔;212:滑轨;22:第二侧臂;221:第二卡勾;3:夹持部;31:第一弹片;32:第二弹片;4:移相器;5:线缆;51:第一线缆;52:第二线缆。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1]下面结合图1至图7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移相器的线缆固定装置。
[0032]如图1和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移相器的线缆固定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体1和第二支撑体2;第一支撑体1和第二支撑体2活动连接,第一支撑体1和第二支撑体2围合形成有容纳区域,容纳区域用于容纳移相器4;第一支撑体1的顶部和/或第二支撑体2的顶部构造有夹持部3,夹持部3用于固定线缆5。
[0033]具体地,第一支撑体1和第二支撑体2间隔相对设置,第一支撑体1和第二支撑体2活动连接,第一支撑体1和第二支撑体2能够相对移动,第一支撑体1呈L型状,第二支撑体2也呈L形状,第一支撑体1和第二支撑体2围合形成有容纳区域,容纳区域呈U型状,容纳区域能够容纳移相器4,移相器4的至少部分区域能够位于容纳区域中。本技术中的移相器4主要指腔体式移相器,移相器4具有相对的两个侧壁以及与侧壁连接的顶壁和底壁,第一支撑体1可以通过螺接、卡接或磁性吸附等方式与移相器4的一个侧壁连接,第二支撑体2也可以通过螺接、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移相器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所述第一支撑体和所述第二支撑体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体和所述第二支撑体围合形成有容纳区域,所述容纳区域用于容纳移相器;所述第一支撑体的顶部和/或所述第二支撑体的顶部构造有夹持部,所述夹持部用于固定线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移相器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体包括第一横臂以及与所述第一横臂连接的第一侧臂,所述第二支撑体包括第二横臂以及与所述第二横臂连接的第二侧臂;所述第一横臂设有容纳腔,所述第二横臂插设于所述容纳腔,且能够沿所述容纳腔的延伸方向移动;所述第一侧臂和所述第二侧臂用于与移相器的侧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移相器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臂与所述第二横臂的相对面之间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凸起和限位孔,所述凸起能够嵌入所述限位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移相器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臂与所述第二横臂的相对面之间设有滑动结构,所述滑动结构包括滑轨和滑槽,所述滑轨能够沿所述滑槽滑动。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移相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翔,赖青松,
申请(专利权)人: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