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型雨污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7239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分流型雨污处理装置,涉及雨污处理装置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还包括:主井道,构造在地面下方且其上端与道路表面相连通,所述主井道底部连接有与雨水管道相连通雨水井道,所述主井道一侧连接有与污水管道相连通的污水井道;沉降管,固定连接在主井道一侧且底部固定连通在污水井道上,所述沉降管内滑动安装有用于封闭污水井道的吸水挡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吸水挡板的吸水和干燥可以实现对污水井道的封闭和打开,保证在对污水排放时,污水稳定流入污水管道中,缩短污水排放路径,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处理。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处理。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流型雨污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雨污处理装置
,具体涉及分流型雨污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产生一些生活污水以及工业污水等,这些污水需要经过处理才能排到河道中,以减少河道污染导致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的情况。由于现阶段雨水污染轻,经过分流后,可直接排入河道中,再经过自然沉淀,就可以作为天然的市政用水。而雨污分流,是一种排水体制,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并各用一条管道输送,雨污分流便于雨水收集利用和集中管理排放,降低水量对污水处理厂的冲击,保证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
[0003]但是现有的道路雨水收集管道,一般都会设置在道路两旁,有些商户与居民很容易将自家产生的污水直接倒入到其中,而因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雨水收集管道直接对应河流,居民污水会对河流造成较大的污染,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分流型雨污处理装置来阻挡居民商户排放到雨水收集管道内的污水,避免其直接流入河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分流型雨污处理装置。
[0005]本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分流型雨污处理装置,包括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还包括:
[0007]主井道,构造在地面下方且其上端与道路表面相连通,所述主井道底部连接有与雨水管道相连通雨水井道,所述主井道一侧连接有与污水管道相连通的污水井道;
[0008]沉降管,固定连接在主井道一侧且底部固定连通在污水井道上,所述沉降管内滑动安装有用于封闭污水井道的吸水挡框,所述沉降管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位于其长度方向两端的连接板,所述吸水挡框上端与两个连接板之间连接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拉簧;
[0009]格栅井盖,所述主井道上端构造有凹槽,所述格栅井盖插设在凹槽11内,所述格栅井盖一侧构造有覆盖在沉降管上端的斜孔网板,所述斜孔网板用于导流污水到主井道内;
[0010]导流板,水平转动安装在主井道内且用于覆盖雨水井道的上方,所述导流板一端朝向污水井道设置且另一端与雨水井道之间连接有弹性复位件。
[0011]进一步地,所述格栅井盖底部可拆卸连接有网框,所述网框的上端与格栅井盖上的开口相连通,所述斜孔网板包括构造在格栅井盖一侧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阵列构造有多个倾斜朝向网框内部的斜槽,所述斜槽内均阵列开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渗流孔。
[0012]进一步地,所述格栅井盖底部沿其长度方向构造有两个相对设置的L型滑槽,所述网框顶部构造有两个与L型滑槽相插合的插块,所述L型滑槽一端为开口且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用于抵触插块的限位块。
[0013]进一步地,所述吸水挡框包括固定连接在拉簧下端的矩形框,所述矩形框内固定
连接有海绵块,所述矩形框上下两端均构造有通水口,所述矩形框底部固定连接有插接挡板。
[0014]进一步地,所述矩形框朝向主井道的一侧构造有网孔,所述主井道与沉降管的相接面上均阵列构造有多个相互连通的水平细孔。
[0015]进一步地,所述污水井道底侧内壁上构造有用于插设插接挡板的插槽。
[0016]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板包括转动安装在主井道内的转杆,所述转杆上固定套设有朝向污水井道端口处翻转的挡水板,所述挡水板边侧与主井道内壁相贴合,所述挡水板朝向污水井道的一端构造有延伸至污水井道内的延长板,所述挡水板与污水井道端口底部之间的距离大于延长板的长度。
[0017]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复位件包括固定连接在雨水井道内壁上的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上固定连接有两个拉伸弹簧,所述拉伸弹簧的上端与挡水板远离污水井道的一端相连接。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9]1、本技术在主井道分别通过污水井道和雨水井道与污水管道和雨水管道相连通,晴朗天气下拉簧可以带动吸水挡板处于沉降管内部,此时污水井道为开口,而弹性复位件会将导流板稳定至水平状态并将雨水井道封闭,在外界有人对主井道倾倒污水时,可以通过导流板将污水导入到污水井道与污水管道内,以便于排放至污水处理厂,避免污水大量进入雨水管道后流入到河流中,防止对河流产生过大的污染,而雨水天气中,可以通过吸水挡框对雨水进行吸取从而增大重量后下移至污水管道中,并对其进行封闭,此时雨水会沉积在主井道内,达到一定重量后可以带动导流板进行翻转,进而使雨水进入到雨水井道内流入河流,避免与污水混合,降低污水处理厂的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立体结构图;
[0021]图2是本技术立体结构半剖图;
[0022]图3是本技术平面正视图;
[0023]图4是本技术图3中A

A方向的剖视图;
[0024]附图标记:1、雨水管道;2、污水管道;3、主井道;4、雨水井道;5、污水井道;501、插槽;6、沉降管;7、吸水挡框;701、矩形框;7011、网孔;7012、水平细孔;702、海绵块;703、通水口;704、插接挡板;8、连接板;9、拉簧;10、格栅井盖;1001、L型滑槽;11、凹槽;12、斜孔网板;1201、连接块;1202、斜槽;1203、渗流孔;13、导流板;1301、转杆;1302、挡水板;1303、延长板;14、弹性复位件;1401、安装块;1402、拉伸弹簧;15、网框;1501、插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6]如图1

4所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出的分流型雨污处理装置,包括雨水管道1和污水管道2,雨水管道1与河流相连通,而污水管道2与污水处理厂相连通,还包括:主井道3,构造在地面下方且其上端与道路表面相连通,用于承接雨水和道路污水,主井道3底部
连接有与雨水管道1相连通雨水井道4,主井道3一侧连接有与污水管道2相连通的污水井道5,雨水井道4和污水井道5用于分流雨水和晴天状态下的居民倾倒的污水;沉降管6,固定连接在主井道3一侧且底部固定连通在污水井道5上,沉积管6位于污水井道5的正上方且上端为开口与外界相连通,沉降管6内滑动安装有用于封闭污水井道5的吸水挡框7,可以吸收大量水分从而加大自身重量,沉降管6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位于其长度方向两端的连接板8,吸水挡框7上端与两个连接板8之间连接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拉簧9,在雨水天气中吸水挡框7可以通过沉降管6吸收大量的水分从而加大自身的重量,进而可以拉动拉簧9向下移动,使吸水挡框7能够下移到污水井道5内对其端口进行封堵,避免雨水进入到污水井道5中;格栅井盖10,主井道3上端构造有凹槽11,格栅井盖10插设在凹槽11内,将格栅井盖10设置在凹槽11内,并且其上表面与道路地面相平齐,以避免影响车辆的行进,格栅井盖10一侧构造有覆盖在沉降管6上端的斜孔网板12,斜孔网板12用于导流污水到主井道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分流型雨污处理装置,包括雨水管道(1)和污水管道(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井道(3),构造在地面下方且其上端与道路表面相连通,所述主井道(3)底部连接有与雨水管道(1)相连通雨水井道(4),所述主井道(3)一侧连接有与污水管道(2)相连通的污水井道(5);沉降管(6),固定连接在主井道(3)一侧且底部固定连通在污水井道(5)上,所述沉降管(6)内滑动安装有用于封闭污水井道(5)的吸水挡框(7),所述沉降管(6)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位于其长度方向两端的连接板(8),所述吸水挡框(7)上端与两个连接板(8)之间连接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拉簧(9);格栅井盖(10),所述主井道(3)上端构造有凹槽(11),所述格栅井盖(10)插设在凹槽(11)内,所述格栅井盖(10)一侧构造有覆盖在沉降管(6)上端的斜孔网板(12),所述斜孔网板(12)用于导流污水到主井道(3)内;导流板(13),水平转动安装在主井道(3)内且用于覆盖雨水井道(4)的上方,所述导流板(13)一端朝向污水井道(5)设置且另一端与雨水井道(4)之间连接有弹性复位件(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型雨污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井盖(10)底部可拆卸连接有网框(15),所述网框(15)的上端与格栅井盖(10)上的开口相连通,所述斜孔网板(12)包括构造在格栅井盖(10)一侧的连接块(1201),所述连接块(1201)上阵列构造有多个倾斜朝向网框(15)内部的斜槽(1202),所述斜槽(1202)内均阵列开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渗流孔(120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流型雨污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井盖(10)底部沿其长度方向构造有两个相对设置的L型滑槽(1001),所述网框(15)顶部构造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俊杨太勤高月根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利达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