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推拉床,包括一主床架以及一可从主床架底部活动推拉出的副床架,副床架包括在一底部支架上连接一上床框,底部支架上设有至少两个可切换高度的支撑杆,支撑杆在支撑上床框时切换为支撑高度,支撑杆在副床架收起时切换为收折高度并位于主床架下方,上床框在底部支架从主床架底部向外滑移出后向上抬升并架置在底部支架上方,上床框的前侧边或两侧边支撑在支撑杆上,上床框的后侧边上还凸设有至少一个支撑片支撑在主床架的外侧边上,上床框与主床架形成高度相同的支撑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根据使用需求将床体拓展为大床使用。用。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推拉床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家具
,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推拉床。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家具的需求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结构,而是希望家具能够具有更多的功能、更多的形态,以适应不同情境的需求。传统家具大多是刚性固定结构,如床架,其体积固定,无法调整大小,偏大的床架不易于收纳存放,偏小的床架又无法满足多人使用的需求。
[0003]为使床架能够可灵活拓展,现有技术中也有不少抽屉式的推拉床结构,通常是通过滑动抽拉的方式延伸拓展出一床体,如中国技术专利号为201220284812.X的抽拉床,或者中国技术专利号为202120999349.6的一种可变换双人床的单人床,其均是在主体床架的底部通过活动抽拉的方式延伸出一抽拉床架,以使床体加宽。但是,上述的推拉床架,可活动延伸出的床架在拉出后,主体床架与抽拉床架之间存在高低差,在作为双人床使用时,由于床面中部存在一阶梯高度,床面的平整度受影响,影响舒适性,且无法放置上双人床床垫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推拉床,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根据使用需求将床体拓展为大床使用。
[0005]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推拉床,包括一主床架以及一可从主床架底部活动推拉出的副床架,副床架包括在一底部支架上连接一上床框,底部支架上设有至少两个可切换高度的支撑杆,支撑杆在支撑上床框时切换为支撑高度,支撑杆在副床架收起时切换为收折高度并位于主床架下方,上床框在底部支架从主床架底部向外滑移出后向上抬升并架置在底部支架上方,上床框的前侧边或两侧边支撑在支撑杆上,上床框的后侧边上还凸设有至少一个支撑片支撑在主床架的外侧边上,上床框与主床架形成高度相同的支撑面。
[0006]进一步,支撑杆的收折高度低于支撑高度,支撑杆的上端形成一段可向上翻立后支撑或向下翻折的支撑段,支撑杆在支撑段向上翻折立起时形成支撑高度,在支撑段向下翻折后形成收折高度。
[0007]进一步,支撑杆包括在一支撑脚上方活动连接支撑段,支撑段通过一连接部可转动连接在支撑脚的上端,支撑段在连接部向上翻起后支撑在支撑脚上端,支撑段的前侧边或外侧边上向上延伸有挡止上床框前侧边或两侧边的挡片。
[0008]进一步,支撑脚的高度低于主床架的外侧边的高度,连接部中纵向设置有一条孔,支撑脚的上端中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穿孔,一枢接轴穿过两穿孔及条孔,支撑脚中不设穿孔的两相对侧面中,其中一侧面形成挡面,另一侧面形成可供连接部翻折出的缺口面,且连接部中朝向的挡面的侧边中形成弧形倒角。
[0009]进一步,上床框的后侧边上凸设有至少两个支撑片,其中两支撑片分别位于上床框后侧边的两侧。
[0010]进一步,底部支架包括两侧杆,上床框的两侧边与底部支架的侧杆之间分别枢接有一呈倾斜的连接杆,两连接杆对称设置,支撑杆位于侧杆的前端。
[0011]进一步,各侧杆分别滑接配合在主床架底部的两侧边上,主床架的底部的两侧分别设有滑槽,底部支架的两侧杆向外延伸形成一可在滑槽中滑移的滑接部。
[0012]进一步,滑槽形成开口朝下的条槽,滑接部包括在侧杆的后端处向外延伸形成一连接段,连接段上设有一可限位在条槽中滑移的滑移片,滑槽的前端设有挡止滑移片继续前移的挡止部。
[0013]进一步,底部支架的底部设有至少一对滑轮,底部支架包括两侧杆的前端部之间设有一横杆,侧杆或横杆上设有滑轮。
[0014]进一步,主床架包括外侧边与内侧边的所在床杆之间连接有多个床梁杆,副床架的上床框包括前侧边、后侧边及两侧边的所在床杆围合形成床框,前侧边与后侧边所在床杆之间设有多个床梁杆,且副床架的长度和宽度小于主床架的长度和宽度。
[0015]采用上述结构后,本专利技术的推拉床可具有以下优点:1、副床架通过推拉出后直接架置定位,且副床架与主床架形成高度相同的支撑面,克服了主体床架与抽拉床架之间存在高低差,在作为双人床使用时不舒适的缺点;另外,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一些床,也免去了副床架需要与主床架形成交叉设置的方式,或者需要单独设置抬升结构以克服副床架产生的高低差,本专利技术的副床架可直接形成延展的床面,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0016] 2、床架整体结构简单,在拉出副床架使用时,可利用能方便切换高度的支撑杆,将支撑杆切换为支撑高度状态,上床框可支撑在支撑杆上,同时上床框的内端直接抵靠支撑于主床架上即可,将副床架收纳至床底时,下放上床框,将支撑杆切换为收折高度以顺利收于主床架的床底即可,满足了副床架支撑的同时,解决了收纳过程会存在障碍的问题。
[0017] 3、当需要拓展为大床使用时,只需要将副床架从主床架的底部推拉出来后架置定位即可,收纳副床架时直接将上床框向下收靠后推入主床架底部即可,手动操作简单快捷,一气呵成,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副床架收起);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副床架推拉出的结构示意图;图3至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副床架推拉出,上床框抬起过程的结构示意图;图3A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A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A为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至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副床架的上床框架置定位过程的结构示意图;图6A为图6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A为图7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图8A为图8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至图14为本专利技术中副床架收起过程的结构示意图;图9A为图9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0A为图10中H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1A为图11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2A为图12中J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3A为图13中K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中支撑杆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中主床架的底部中的滑槽的结构示意图;图17、图18为本专利技术中底部支架中侧杆的滑接部与滑槽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进一步解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0020]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推拉床,包括一主床架1以及一可从主床架底部活动推拉出的副床架2,副床架2包括在一底部支架21上连接一上床框22。本实施例中,主床架1可在包括外侧边11与内侧边12的所在床杆之间连接有多个床梁杆13,形成一个方形床框,床框的四个边角还可设置有床脚14,床脚14位于外侧边11的两端。副床架2的上床框22包括前侧边221、后侧边222及两侧边223的所在床杆围合形成床框,且前侧边221与后侧边222之间设有多个床梁杆224。本实例中,底部支架21包括有两侧杆211,两侧杆211的前端部之间还可设有一横杆212。为便于上床框22的展收,可在上床框22的两侧边223与底部支架的侧杆211之间分别枢接有一呈倾斜的连接杆23,通过连接杆23,可带动上床框22抬升位于底部支架21的上方或者向下收靠在底部支架21上。两连接杆23对称设置,两连接杆23之间可连接有至少一加强杆231,本实施例中设有两根加强杆231,可加强两连接杆23的支撑稳定作用。同时,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推拉床,包括一主床架以及一可从主床架底部活动推拉出的副床架,其特征在于:副床架包括在一底部支架上连接一上床框,底部支架上设有至少两个可切换高度的支撑杆,支撑杆在支撑上床框时切换为支撑高度,支撑杆在副床架收起时切换为收折高度并位于主床架下方,上床框在底部支架从主床架底部向外滑移出后向上抬升并架置在底部支架上方,上床框的前侧边或两侧边支撑在支撑杆上,上床框的后侧边上还凸设有至少一个支撑片支撑在主床架的外侧边上,上床框与主床架形成高度相同的支撑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推拉床,其特征在于:支撑杆的收折高度低于支撑高度,支撑杆的上端形成一段可向上翻立后支撑或向下翻折的支撑段,支撑杆在支撑段向上翻折立起时形成支撑高度,在支撑段向下翻折后形成收折高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推拉床,其特征在于:支撑杆包括在一支撑脚上方活动连接支撑段,支撑段通过一连接部可转动连接在支撑脚的上端,支撑段在连接部向上翻起后支撑在支撑脚上端,支撑段的前侧边或外侧边上向上延伸有挡止上床框前侧边或两侧边的挡片。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推拉床,其特征在于:支撑脚的高度低于主床架的外侧边的高度,连接部中纵向设置有一条孔,支撑脚的上端中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穿孔,一枢接轴穿过两穿孔及条孔,支撑脚中不设穿孔的两相对侧面中,其中一侧面形成挡面,另一侧面形成可供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旭升,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汉兴和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