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叶轮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5261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叶轮泵,包括泵体、设置于泵体内的泵腔、平行设置于泵体内的两根转轴以及用于驱动转轴转动的电机,转轴上分别安装有叶轮,叶轮密封安装在泵腔内且叶轮的两侧端面贴近泵腔的内壁设置并留有运动间隙;叶轮的至少一侧端面上开设有芯孔,芯孔用于减小叶轮的端面与泵腔内壁相贴时的接触面的面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减小叶轮两侧端面与泵腔内壁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叶轮泵在使用时易开机、运行稳定且运行效率更高。运行稳定且运行效率更高。运行稳定且运行效率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叶轮泵


[0001]本技术涉及泵制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叶轮泵。

技术介绍

[0002]叶轮泵又称转子泵、胶体泵、万用输送泵等,由于其叶轮形如凸轮,又称凸轮泵,叶轮泵属于容积泵,一般为双转子。叶轮泵是借助于工作腔里的多个固定容积输送单位的周期性转化来达到输送流体物料的目的。通常,叶轮泵包括泵体、设置于泵体内的泵腔、平行设置于泵体内的两根转轴以及设置于转轴上并用于驱动转轴转动的电机;两根转轴上分别固定安装有叶轮且两个叶轮密封位于泵腔内;工作时,在电机驱动下转轴带动两个叶轮进行同步反方向旋转,使泵的容积发生变化,从而构成较高的真空度和排放压力;泵的进口处为低压区,出口处为高压区。为了确保叶轮能够在泵腔内正常转动,叶轮两侧端面与泵腔内壁之间设置有运动间隙,由于叶轮泵工作时物料在泵输出端需承受较高压力,高压下物料很容易从叶轮两侧端面与泵腔内壁之间的运动间隙回流至低压区,为了减少甚至避免流体物料回流泄漏,该运动间隙需要设置的尽可能极小;当叶轮两侧端面与泵腔内壁之间的运动间隙过小时,由于受到零件加工精度以及安装精度的限制,叶轮转动时叶轮两侧端面极易沿转轴的轴向方向发生轻微窜动,叶轮两侧端面窜动会导致叶轮两侧端面与泵腔内壁发生摩擦,且当叶轮两侧端面与泵腔内壁摩擦接触面过大时,不仅会加速叶轮两侧端面与泵腔内壁磨损,而且极易造成泵的运行不稳定,甚至无法开机;而当叶轮两侧端面与泵腔内壁之间的运动间隙过大时,不仅会增加流体物料由高压区回流至低压区的泄漏量,而且会导致泵吸力减小,降低泵的运行效率。为了使叶轮两侧端面与泵腔内壁之间的运动间隙尽可能小,甚至趋近于零运动间隙,通常,将叶轮两侧端面贴近泵腔内壁设置,反之,则将叶轮两侧端面远离泵腔内壁设置;此外,出于卫生的考虑,泵体、转子和叶轮通常均由不锈钢的金属材质制成,当同为不锈钢材质制成的叶轮两侧端面和泵腔内壁发出接触时,叶轮两侧端面与泵腔内壁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更大,从而使叶轮泵更加难以启动。
[0003]为此,如何减小叶轮两侧端面与泵腔内壁间的滑动摩擦力,解决叶轮泵无法正常启动问题、提高叶轮泵的运行效率;同时,确保叶轮泵可根据所输送的流体物料的粘度不同调节叶轮两侧端面与泵腔内壁之间的密封强度,一直以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可有效减小叶轮两侧端面与泵腔内壁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叶轮泵,从而解决叶轮泵因叶轮两侧端面与泵腔内壁之间摩擦阻力过大无法正常启动的问题,确保叶轮泵的运行稳定性和提高叶轮泵的运行效率。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叶轮泵,包括泵体、设置于泵体内的泵腔、平行设置于泵体内的两根转轴以及用于驱动转轴转动的电机,转轴上分别安装有叶轮,
叶轮密封安装在泵腔内且叶轮的两侧端面贴近泵腔的内壁设置并留有运动间隙;叶轮的至少一侧端面上开设有芯孔,芯孔用于减小叶轮的端面与泵腔内壁相贴时的接触面的面积。
[0006]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之处在于:本技术通过在叶轮的端面上开设芯孔,利用芯孔减小叶轮端面与泵腔内壁的接触面积,进而可减小叶轮端面与泵腔内壁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从而有效解决因叶轮端面与泵腔内壁之间摩擦阻力过大致使叶轮泵无法正常启动的问题;同时,由于叶轮端面与泵腔内壁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减少,既有助于叶轮泵的运行稳定也有利于叶轮泵运行效率的提高;此外,芯孔的设置亦有利于叶轮的轻量化,通过叶轮的轻量化可降低叶轮泵的轴功率,从而达到提高叶轮泵的运行效率、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
[0007]具体地讲,芯孔是由叶轮的端面向叶轮的内部凹陷形成的盲孔。盲孔既可以设置在叶轮的一侧端面,也可以设置在叶轮的两侧端面;叶轮的两侧端面均开设盲孔,相较于仅在叶轮的一侧端面开设盲孔,叶轮转动的平衡性更好,且可更大限度地减小叶轮端面与泵腔内壁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可更好地减小叶轮端面与泵腔内壁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此外,由于盲孔结构并未贯穿叶轮本体,当叶轮端面上密集开设芯孔时,叶轮本体仍可保持足够好的结构强度。
[0008]具体地讲,芯孔是两端分别贯穿叶轮的两侧端面的通孔。通孔结构的芯孔可同时减少叶轮两侧端面与泵腔内壁的接触面积,相较于盲孔结构的芯孔,设置相同数量芯孔的情况下,通孔结构相较于盲孔结构可加倍减小叶轮端面与泵腔内壁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且更有利于叶轮的轻量化,从而有利于提高泵的运行效率。
[0009]作为改进,芯孔内设置有具有弹性的芯棒,芯棒的端部凸出叶轮的端面并贴近泵腔的内壁。应用该结构后,通过具有弹性的芯棒代替由不锈钢材质制成的叶轮,利用芯棒端部代替叶轮端面与由不锈钢材质制成的泵腔的内壁摩擦接触,芯棒不仅可以通过受压回缩减小摩擦阻力,而且由于芯棒和泵腔是由不同材质制成,芯棒还可以起到润滑作用,可以有效避免由相同材质制成的叶轮端面与泵腔内壁摩擦接触时所造成的结构卡死;同时,通过在芯孔内设置不同长度的芯棒可实现叶轮端面与泵腔内壁之间不同的密封强度,从而确保叶轮泵可适应输送不同粘度的流体物料的使用需求;通过在芯孔内设置有具有弹性的芯棒,不仅可实现叶轮端面与泵腔内壁之间的密封功能,同时也实现了尽可能地降低二者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的目的。
[0010]具体地讲,芯棒的本体是由橡胶或聚四氟乙烯材料制作而成。橡胶和聚四氟乙烯均具有较好地耐腐蚀性和耐磨性,是制作芯棒的理想材料。
[0011]作为改进,泵体靠近泵腔的一侧可拆式连接有一泵盖,泵盖的内侧壁与泵腔相连通并构成泵腔内壁的一部分。泵盖的设置,确保泵腔可打开,以便于在泵腔内安装叶轮和在芯孔中设置芯棒以及更换磨损的芯棒。
[0012]作为改进,泵体与泵盖之间设有密封圈。密封圈的设置,可防止泵腔内输送的流体物料沿着泵体与泵盖之间的间隙泄漏至泵体外。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1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叶轮芯孔中塞设芯棒时的立体图;
[0016]图4为图3的爆炸图;
[001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图;
[001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叶轮芯孔中塞设芯棒时的立体图;
[0020]图8为图7的爆炸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1、泵体;2、泵腔;3、转轴;4、叶轮;5、芯孔;6、芯棒;7、泵盖;8、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24]实施例一:
[0025]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该叶轮4泵,包括泵体1、设置于泵体1内的泵腔2、平行设置于泵体1内的两根转轴3以及用于驱动转轴3转动的电机,转轴3上分别安装有叶轮4,叶轮4密封安装在泵腔2内且叶轮4的两侧端面贴近泵腔2的内壁设置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叶轮泵,包括泵体(1)、设置于泵体(1)内的泵腔(2)、平行设置于泵体(1)内的两根转轴(3)以及用于驱动转轴(3)转动的电机,所述转轴(3)上分别安装有叶轮(4),所述叶轮(4)密封安装在所述泵腔(2)内且所述叶轮(4)的两侧端面贴近所述泵腔(2)的内壁设置并留有运动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4)的至少一侧端面上开设有芯孔(5),所述芯孔(5)用于减小所述叶轮(4)的端面与所述泵腔(2)内壁相贴时的接触面的面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芯孔(5)是由所述叶轮(4)的端面向所述叶轮(4)的内部凹陷形成的盲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芯孔(5)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在良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邦威泵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