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蕨藻养殖池,包括养殖池本体,养殖池本体的内部底面位于中间部位开设有密封槽,密封槽的内部设置有固定管,养殖池本体的内部底面沿圆周方向等距固定有四个固定柱,四个固定柱的外表面均滑动连接有套环,四个套环的相对一侧外表面之间固定有隔网;通过在养殖池内部设置隔网,在养殖时将长茎葡萄蕨藻放置在隔网上方进行养殖,从而使得在打捞时可以向上提起隔网,将长茎葡萄蕨藻进行同步打捞,解决了在长茎葡萄蕨藻成熟后打捞时需要人工进行一块块打捞,不能集中一起同步打捞,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并且使得打捞效率变低的问题。捞效率变低的问题。捞效率变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蕨藻养殖池
[0001]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尤其涉及一种蕨藻养殖池。
技术介绍
[0002]长茎葡萄蕨藻,俗称海葡萄原生于琉球,是蕨藻属的一种可食用藻类,营养价值高。在日本也被称为绿色鱼子酱和长寿藻。由于长茎葡萄蕨藻对生长环境、水质的要求极高,人工养殖难度大。
[0003]目前在对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时,通常将长茎葡萄蕨藻放置在养殖池内部进行养殖,但是在成熟后打捞时需要人工进行一块块打捞,不能集中一起同步打捞,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并且使得打捞效率变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蕨藻养殖池,旨在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蕨藻养殖池,包括养殖池本体,所述养殖池本体的内部底面位于中间部位开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的内部设置有固定管,所述养殖池本体的内部底面沿圆周方向等距固定有四个固定柱,四个所述固定柱的外表面均滑动连接有套环,四个所述套环的相对一侧外表面之间固定有隔网,所述隔网的外表面与养殖池本体的内壁相同贴合,所述隔网的内壁之间固定有导向套。
[0006]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套滑动连接在固定管的外表面上,所述固定管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调节管。
[0007]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管的外表面与固定管的内壁相贴合,所述固定管的外表面靠近底部边缘处沿圆周方向等距开设有多个第一侧口。
[0008]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管的外表面靠近底部边缘处沿圆周方向等距开设有多个第二侧口,所述固定管的内部之间设置有压管。
[0009]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管的外表面靠近顶部边缘处套合有橡胶套,所述养殖池本体的底部位于中间部固定有排水管。
[0010]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的顶部贯穿至养殖池本体的内部底面,所述排水管的内壁之间固定有支撑套。
[0011]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的内部设置滤网,所述滤网位于压管的底部和支撑套的顶部之间,所述养殖池本体的底部沿圆周方向等距固定有多个支腿。
[0012]相对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蕨藻养殖池,在使用本装置时首先将隔网通过套环固定在养殖池本体的内部,然后将固定管与密封槽之间密封连接,将隔网内部的导向套滑动连接在固定管的外表面上,并且在靠近固定管顶部处固定,然后将长茎葡萄蕨藻放置在隔网的上方进行养殖,当需要收获时只需要将四个套环向隔网顶部中间处拉动,固定在导向套的
外表面上,最后将导向套从固定管的外表面上滑落,即可将养殖池本体内部的长茎葡萄蕨藻一同打捞。另外,在对养殖池本体内部进行换水时,只需要转动调节管,使调节管外表面上的第二侧口针对于固定管外表面上的第一侧口,即可将养殖池本体内部的水流通过第一侧口和第二侧口排入调节管的内部,最终从排水管的内部排出,在封闭时第一侧口和第二侧口错位排列,从而使固定管与调节管之间形成密封,防止水流泄露。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提出一种蕨藻养殖池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提出一种蕨藻养殖池的剖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图2中A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7]图中,1
‑
养殖池本体;2
‑
排水管;3
‑
支腿;4
‑
隔网;5
‑
固定柱;6
‑
套环;7
‑ꢀ
导向套;8
‑
调节管;9
‑
橡胶套;10
‑
密封槽;11
‑
第一侧口;12
‑
第二侧口;13
‑ꢀ
压管;14
‑
滤网;15
‑
支撑套;16
‑
固定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更易理解本技术的结构及所能达成的功能特征和优点,下文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并配合图式做详细说明如下:
[0019]实施例1:
[0020]如图1
‑
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蕨藻养殖池,包括养殖池本体1,养殖池本体1的内部底面位于中间部位开设有密封槽10,密封槽10的内部设置有固定管16,养殖池本体1的内部底面沿圆周方向等距固定有四个固定柱5,四个固定柱5的外表面均滑动连接有套环6,四个套环6的相对一侧外表面之间固定有隔网 4,隔网4的外表面与养殖池本体1的内壁相同贴合,隔网4的内壁之间固定有导向套7。在使用本装置时首先将隔网4通过套环6固定在养殖池本体1的内部,然后将固定管16与密封槽10之间密封连接,将隔网4内部的导向套7滑动连接在固定管16的外表面上,并且在靠近固定管16顶部处固定,然后将长茎葡萄蕨藻放置在隔网4的上方进行养殖,当需要收获时只需要将四个套环6向隔网4顶部中间处拉动,固定在导向套7的外表面上,最后将导向套7从固定管16的外表面上滑落,即可将养殖池本体1内部的长茎葡萄蕨藻一同打捞,解决了在长茎葡萄蕨藻成熟后打捞时需要人工进行一块块打捞,不能集中一起同步打捞,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并且使得打捞效率变低的问题。
[0021]实施例2:
[0022]如图1
‑
3所示,结合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中,导向套7滑动连接在固定管16的外表面上,固定管16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调节管8,调节管8的外表面与固定管16的内壁相贴合,固定管16的外表面靠近底部边缘处沿圆周方向等距开设有多个第一侧口11,调节管8的外表面靠近底部边缘处沿圆周方向等距开设有多个第二侧口12,固定管16的内部之间设置有压管13,调节管8的外表面靠近顶部边缘处套合有橡胶套9,养殖池本体1的底部位于中间部固定有排水管2,排水管2的顶部贯穿至养殖池本体1的内部底面,排水管2的内壁之间固定有支撑套 15,排水管2的内部设置滤网14,滤网14位于压管13的底部和支撑套15的顶部之间,养殖池本体1的底部沿圆周方向等距固定有多个支腿3。在对养殖池本体1内部
进行换水时,只需要转动调节管8,使调节管8外表面上的第二侧口12针对于固定管16外表面上的第一侧口11,即可将养殖池本体1内部的水流通过第一侧口 11和第二侧口12排入调节管8的内部,最终从排水管2的内部排出,在封闭时第一侧口11和第二侧口12错位排列,从而使固定管16与调节管8之间形成密封,防止水流泄露。
[0023]工作原理:在使用本装置时首先将隔网4通过套环6固定在养殖池本体1的内部,然后将固定管16与密封槽10之间密封连接,将隔网4内部的导向套7滑动连接在固定管16的外表面上,并且在靠近固定管16顶部处固定,然后将长茎葡萄蕨藻放置在隔网4的上方进行养殖,当需要收获时只需要将四个套环6向隔网4顶部中间处拉动,固定在导向套7的外表面上,最后将导向套7从固定管16的外表面上滑落,即可将养殖池本体1内部的长茎葡萄蕨藻一同打捞,在对养殖池本体 1内部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蕨藻养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池本体(1),所述养殖池本体(1)的内部底面开设有密封槽(10),所述密封槽(10)的内部设置有固定管(16),所述养殖池本体(1)的内部底面沿圆周方向等距固定有若干个固定柱(5),所述固定柱(5)的外表面均滑动连接有套环(6),所述套环(6)的相对一侧外表面之间固定有隔网(4),所述隔网(4)的外表面与养殖池本体(1)的内壁相同贴合,所述隔网(4)的内壁之间固定有导向套(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蕨藻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套(7)滑动连接在固定管(16)的外表面上,所述固定管(16)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调节管(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蕨藻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管(8)的外表面与固定管(16)的内壁相贴合,所述固定管(16)的外表面靠近底部边缘处沿圆周方向等距开设有多个第一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晓梅,吴健,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春蕾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