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点粘连误判和触点粘连检测电路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24908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触电误判检测电路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触点粘连误判和触点粘连检测电路及方法,包括电池电压采样隔离电路、电池电压对比电路、检测构架电路、控制单元和防误判电路,所述电池电压采样隔离电路与所述检测构架电路导线连接,所述电池电压对比电路与所述检测构架电路连通,所述防误判电路与所述检测构架电路导线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电池电压对比电路导线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防误判电路导线连接。以上电路的设置,可以减少采样电路,减少占用板子面积,简化软件逻辑策略,电压差值精准计算,触电粘连检测不会发生误判。判。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触点粘连误判和触点粘连检测电路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触电误判检测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触点粘连误判和触点粘连检测电路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当电池系统使用接触器作为正负极回路的通断器件时,通过将每一个接触器的每一个连接点通过采样线束连接至采集板。电池的BMS采集每个连接点的电压,通过接触器未闭合时,将各连接点的电压进行对比,来进行判断接触器是否粘连。
[0003]但现有技术中,接触器的每个点均需要一路采样电路,电路多,占用板子面积大,MCU的AD端口使用多,软件上逻辑策略较繁杂,触点粘连检测误判,电压差值计算不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点粘连误判和触点粘连检测电路及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接触器的每个点均需要一路采样电路,电路多,占用板子面积大,MCU的AD端口使用多,软件上逻辑策略较繁杂,触点粘连检测误判,电压差值计算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种触点粘连误判和触点粘连检测电路,包括电池电压采样隔离电路、电池电压对比电路、检测构架电路、控制单元和防误判电路,所述电池电压采样隔离电路的D端和C端分别与所述检测构架电路的C端和D端导线连接,所述电池电压对比电路的A端、B端、C端和D端分别与所述检测构架电路对应的A端、B端、C端和D端连通,所述防误判电路的A端和B端分别与所述检测构架电路对应的A端和B端导线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Vbat端与所述电池电压采样隔离电路的Vbat端导线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Vsys端与所述电池电压对比电路的Vsys端导线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Ctl unit1端与所述电池电压对比电路的VSB

端和VSB+端导线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Ctlunit2端与所述防误判电路的VK端导线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SPLunit2端与所述防误判电路的VT端导线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SPLunit1端与所述电池电压采样隔离电路的Vbat端和电池电压对比电路的Vsys端导线连接。
[0006]其中,所述电池电压采样隔离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容C1、隔离电路U7、芯片U1、芯片U2和输出模拟量Vbat,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相接于所述芯片U1的负极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5一端相接于所述芯片U1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5另一端与所述隔离电路U7连通,所述电阻R2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的一端相接于所述芯片U1的正极端,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接地端G1,所述电阻R6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9的一端相接于所述芯片U2的负极端,所述电阻R6另一端与所述隔离电路U7相连,所述电阻R7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8的一端相接于所述芯片U2的正极端,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与所述隔离电路U7相连,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0的一端相接于所述芯片U2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接地端G2,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1的一端相接于所述输出模拟量Vbat,所
述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接地端G2。
[0007]其中,所述电池电压对比电路包括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容C2、隔离电路U6、继电器K1、继电器K2、芯片U3、芯片U4和输出模拟量Vsys,所述电阻R11的一端与所述继电器K1的一端常闭触点相接,所述电阻R12的一端与所述继电器K1的一端常开触点相接,所述继电器K1的另一端常开触点与另一端的常闭触点相接,并与所述电阻R16的一端相接于所述芯片U3的负极端,所述继电器K1的两端常闭触点相连,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7一端相接于所述芯片U3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与所述隔离电路U6导线连接,所述电阻R13的一端与所述继电器K2的一端常闭触点相接,所述电阻R14的一端与所述继电器K2的一端常开触点相接,所述继电器K2的另一端常开触点与另一端的常闭触点相接,并与所述电阻R15的一端相接于所述芯片U3的正极端,所述继电器K2的两端常闭触点相连,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接地端G3,所述电阻R18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21的一端相接于所述芯片U4的负极端,所述电阻R18另一端与所述隔离电路U6相连,所述电阻R19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20的一端相接于所述芯片U4的正极端,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与所述隔离电路U6相连,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2的一端相接于所述芯片U4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接地端G2,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相接于所述输出模拟量Vsys,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接地端G2,所述继电器K1的线圈分别连接电源VCC和驱动单元,驱动单元另一端连接于控制信号VSB

,所述继电器K2的线圈分别连接电源VCC和驱动单元,驱动单元另一端连接于控制信号VSB+。
[0008]其中,所述防误判电路包括电阻R23、热敏电阻R24和继电器K3,所述电阻R23一端与所述继电器K3的一端相接,所述继电器K3的控制信号为VK,所述热敏电阻R24贴于所述电阻R23表面,输出模拟量为VT。
[000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触点粘连误判和触点粘连检测方法,应用于如上述所述的触点粘连误判和触点粘连检测电路,包括如下步骤:
[0010]采集C,D两点的电池电压,记为Vbat;
[0011]采集A,B两点的系统电压,记为Vsys1;
[0012]MCUunit检测Vsys1是否为0,若Vsys1>0,则U5的Ctlunit2输出控制信号VK,使K3闭合,此时通过R23对A,B两点间外部电容进行放电,同时通过R24实时监测R23的温度,将VT输入至U5的SPLunit2,MCUunit检测VT,VT>VTmax,驱动VK断开K3,如此往复,直至Vsys1为0,若Vsys1在设定的时间Tmax内,不能降为0,则报错,说明端口处有源源不断的电源存在;
[0013]若Vsys1为0;
[0014]Ctlunit1驱动VSB+引脚闭合,采集B,C两点的电压,记为Vsys2,SPLunit1将此时采集的Vsys2与Vbat传输给MCUunit,MCUunit计算两者的差值,记为

V1,

V1<

Vmax,则判定接触器B,D两端粘连;
[0015]△
V1>

Vmax,接触器B,D两端OK,Ctlunit1驱动VSB+引脚断开;
[0016]Ctlunit1驱动VSB

引脚闭合,采集A,D两点的电压,记为Vsys3,SPLunit1将此时采集的Vsys2与Vbat传输给MCUunit,MCUunit计算两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点粘连误判和触点粘连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电压采样隔离电路、电池电压对比电路、检测构架电路、控制单元和防误判电路,所述电池电压采样隔离电路的D端和C端分别与所述检测构架电路的C端和D端导线连接,所述电池电压对比电路的A端、B端、C端和D端分别与所述检测构架电路对应的A端、B端、C端和D端连通,所述防误判电路的A端和B端分别与所述检测构架电路对应的A端和B端导线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Vbat端与所述电池电压采样隔离电路的Vbat端导线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Vsys端与所述电池电压对比电路的Vsys端导线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Ctlunit1端与所述电池电压对比电路的VSB

端和VSB+端导线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Ctlunit2端与所述防误判电路的VK端导线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SPL unit2端与所述防误判电路的VT端导线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SPLunit1端与所述电池电压采样隔离电路的Vbat端和电池电压对比电路的Vsys端导线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触点粘连误判和触点粘连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电压采样隔离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容C1、隔离电路U7、芯片U1、芯片U2和输出模拟量Vbat,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相接于所述芯片U1的负极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5一端相接于所述芯片U1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5另一端与所述隔离电路U7连通,所述电阻R2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的一端相接于所述芯片U1的正极端,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接地端G1,所述电阻R6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9的一端相接于所述芯片U2的负极端,所述电阻R6另一端与所述隔离电路U7相连,所述电阻R7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8的一端相接于所述芯片U2的正极端,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与所述隔离电路U7相连,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0的一端相接于所述芯片U2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接地端G2,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1的一端相接于所述输出模拟量Vbat,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接地端G2。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触点粘连误判和触点粘连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电压对比电路包括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容C2、隔离电路U6、继电器K1、继电器K2、芯片U3、芯片U4和输出模拟量Vsys,所述电阻R11的一端与所述继电器K1的一端常闭触点相接,所述电阻R12的一端与所述继电器K1的一端常开触点相接,所述继电器K1的另一端常开触点与另一端的常闭触点相接,并与所述电阻R16的一端相接于所述芯片U3的负极端,所述继电器K1的两端常闭触点相连,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7一端相接于所述芯片U3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与所述隔离电路U6导线连接,所述电阻R13的一端与所述继电器K2的一端常闭触点相接,所述电阻R14的一端与所述继电器K2的一端常开触点相接,所述继电器K2的另一端常开触点与另一端的常闭触点相接,并与所述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小亮郑洪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纳通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