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4849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模组,包括一板体及设于该板体上的至少一鳍片组,该鳍片组由若干散热鳍片沿一定方向排列形成,各散热鳍片包括一主体部,至少一部分散热鳍片的主体部与鳍片组的排列方向间存在一大于0°且小于90°的夹角,以增加该鳍片组的散热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散热模组,特别是关于一种具较大散热面积的散热模组。
技术介绍
现有的散热模组通常包括一板体,设于该板体上部的离心风扇与若干平行设置的散热鳍片,及设于该板体下部的若干热管。其中,各散热鳍片沿垂直于离心风扇的出风口的方向延伸,在离心风扇的出风口处排列形成一矩形的散热鳍片组。该热管包括贴设于发热电子元件上部的蒸发段、与该散热鳍片组具良好热连接的冷凝段及连接该蒸发段与冷凝段的绝热段。工作时,热管的蒸发段吸收发热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这些热量通过热管内部填充的工作介质的相变化传导至冷凝段,该冷凝段处的热量经过该板体传递至散热鳍片组,而散热鳍片组处的热量则经由散热鳍片组与离心风扇产生的强制气流间的热交换散发至周围环境中,实现对电子元件的散热。该散热过程中,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最终需要经过散热鳍片组和离心风扇产生的气流间的热交换而散失,因此散热鳍片组与离心风扇产生的气流间的热交换效率是散热模块设计的关键。改善散热鳍片组与风扇产生的气流间热交换效率的方式一般是增加散热鳍片组与风扇产生的气流间的热交换面积,具体做法是减小散热鳍片间的间距或增加单个鳍片的外形尺寸,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散热鳍片组与风扇产生的气流间的热交换。但是,减小散热鳍片间的间距可能会使该散热鳍片组的流阻增加,进而增加气流流过该散热鳍片组时产生的噪音,形成噪音污染;而增加单个散热鳍片的外形尺寸又可能会增加整个散热鳍片组的高度,进而增加该散热鳍片组所占用的空间,与电子元件的体积日趋减小的趋势相违背。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较大散热面积的散热模组。一种散热模组,包括一板体及设于该板体上的至少一鳍片组,该鳍片组由若干散热鳍片沿一定方向排列形成,各散热鳍片包括一主体部,至少一部分散热鳍片的主体部与鳍片组的排列方向间存在一大于0°且小于90°的夹角。该至少一部分散热鳍片的主体部与该鳍片组的排列方向间形成一大于0°且小于90°的夹角,使该散热模组可在不增加鳍片组的高度及排列密度的情况下有效增加该鳍片组的散热面积,从而使该散热模组在不增加其散热噪音的前提下具较高的散热效率。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依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散热模组的分解图;图2为该散热模组的组装图;图3为上述散热模组的第一鳍片组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4为上述散热模组的第一鳍片组的第二实施例的主视图;图5为上述散热模组的第一鳍片组的第三实施例的主视图;图6为上述散热模组的第一鳍片组的第四实施例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及图2所示,该散热模组10包括一具有良好导热性的板体11,设于该板体11下部的两根热管12、13,贴设于板体11上部的第一、第二鳍片组14、15,及用于对该第一及第二鳍片组14、15散热的离心风扇16。该散热装置10通过热管12、13由二发热元件处(图未示)吸收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板体11及第一、第二鳍片组14、15,利用风扇16运转产生的气流将第一、第二鳍片组14、15处的热量带走,达到对发热元件散热的目的。风扇16具有一垂直于板体11的轴线I。该风扇16包括一壳体161、装设于该壳体161上的定子(图未示)及可相对该定子转动的转子162。为方便气流进出该壳体161,该风扇16在壳体161与板体11上分别设置有开孔,作为该风扇16的进风口163、164,并在壳体161侧壁设置与进风口163、164垂直的二出风口165、166。该风扇16运转时,在进风口163、164处产生负压,将其周围的空气由进风口163、164吸入壳体161内,经加压后由出风口165、166处离开,吹向第一、第二鳍片组14、15,形成冷却该第一、第二鳍片组14、15的气流。第一及第二鳍片组14、15分别位于风扇16的二出风口165、166处。该第一、第二鳍片组14、15分别由若干形状相同且相互平行的散热鳍片140、150沿一直线排列形成。该散热鳍片140、150均包括一平板状的主体部141、151及由这些主体部141、151的上、下两端分别弯折形成的二相互平行的平板状翼片142、152。以下介绍这些散热鳍片140、150的设置方式,由于第一鳍片组14中的散热鳍片140与第二鳍片组15中的散热鳍片150的设置方式相同,所以,下面仅以第一鳍片组14中各散热鳍片140为例加以介绍。这些散热鳍片140的翼片142可分别与相邻的散热鳍片140的主体部141相抵靠,在第一鳍片组14底端形成与板体11上表面紧密贴合的结合面,并使该第一鳍片组14中各相邻的散热鳍片140的主体部141间存在一定的间距,在这些散热鳍片140的主体部141间形成使离心风扇16产生的气流经过的气流通道。这些翼片142所在的平面分别与对应的主体部141间形成一大于0°且小于90°的夹角α(如图3),使这些散热鳍片140的主体部141分别沿第一鳍片组14的排列方向倾斜一定的角度,并使这些散热鳍片140的主体部141分别与离心风扇16的轴线I间形成与该夹角α互余的另一夹角。请参照图3,下面以第一鳍片组14中各散热鳍片140的主体部141与翼片142的延伸方向间存在45°夹角,即这些散热鳍片140的主体部141分别沿第一鳍片组14的排列方向倾斜45°角为例与沿该方向竖直设置的散热鳍片140’进行比较。根据余弦定理可知,各散热鳍片140的主体部141的散热面积在不增加各散热鳍片140’的有效高度及长度的前提下为竖直设置的散热鳍片140’的主体部141’散热面积的1/sin45°=(约为1.4)倍,即各散热鳍片140的主体部141的散热面积比竖直设置的散热鳍片140’的主体部141’的散热面积大0.4倍,从而使整个散热模组10具较高的散热面积及散热效率。本专利技术中,各散热鳍片140、150分别沿第一、第二鳍片组14、15的排列方向倾斜设置,可在不增加第一、第二鳍片组14、15的高度及排列密度的情况下有效增加该第一、第二鳍片组14、15的散热面积,从而使该散热模组10在不增加其散热噪音的前提下具较高的散热效率。本专利技术中,各散热鳍片140、150的主体部141、151与翼片142、152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可为0°~90°间的其它数值如30°、60°等,当该夹角为30°时,各散热鳍片140、150之散热面积为竖直设置的同等有效高度的散热鳍片的散热面积的1/sin30°=2倍,从而使各散热鳍片140、150的散热面积与竖直设置的同等有效高度的散热鳍片的散热面积相比,增加1倍。同理,当该夹角为60°时,各散热鳍片140、150的散热面积为竖直设置的同等有效高度的散热鳍片的散热面积的 (约为1.2)倍,从而使各散热鳍片140、150的散热面积与竖直设置的同等有效高度的散热鳍片的散热面积相比,增加0.2倍。本专利技术中,第一鳍片组14中的各散热鳍片140也可为如下形式该第一鳍片组中至少一部分散热鳍片与第一鳍片组的排列方向间的夹角与其它部分散热鳍片与第一鳍片组间的夹角不相等如图4所示,部分第一鳍片组14a的散热鳍片的主体部140a’垂直于该第一鳍片组14a的排列方向,另外部分的散热鳍片的主体部140a”相互平行且沿该第一鳍片组14a的排列方向倾斜设置;另一种情况,这些沿第一鳍片组14a的排列方向倾斜设置的各散热鳍片的主体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模组,包括一板体及设于该板体上的至少一鳍片组,该鳍片组由若干散热鳍片沿一定方向排列形成,各散热鳍片包括一主体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部分散热鳍片的主体部与鳍片组的排列方向间存在一大于0°且小于90°的夹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清白孟劲功
申请(专利权)人: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