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耦合装置及控制系统及带有三维耦合装置的美容仪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4805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三维耦合装置及控制系统及带有三维耦合装置的美容仪,属于三维耦合技术领域。三维耦合装置,包括电极模组、RF发生装置和EMS发生装置,电极模组由八个独立金属电极组成,分别是A电极、B电极、C电极、D电极、E电极、F电极、G电极、H电极,金属电极设置在作业面板的外表面,电极模组均与RF发生装置和EMS发生装置电性连接。为解决EMS和RF不能同时同极作用于皮肤,即使同时作用于皮肤也会出现作用效果不均匀的问题,C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维耦合装置及控制系统及带有三维耦合装置的美容仪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三维耦合
,具体为三维耦合装置及控制系统及带有三维耦合装置的美容仪。

技术介绍

[0002]生物电是我们生命体自身所具有的,而市面上所谓生物电,是来自生命体外部,并非生命体自身所拥有,所以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物电,所以大部分人称之为模拟生物电,这种模拟的生物电在生活中被简称为生物电,EMS生物电流是使用微电流来刺激肌肉运动并加速脸部胶原蛋白的合成;
[0003]RF是RadioFrequency的简称,表明能够辐射源到室内空间的电磁感应频率。简单点来说,通过看不到摸不到的磁场传送功能,小到插进心脏医治心律失常,大到卫星通讯,都能够应用频射,电磁感应与热能够互相转换,运用频射造成的热电效应,能够让频射为面部整形助推。频射能够用于防衰老一切正常的皮肤分成表皮,真皮层,和其下的肌肉层。
[0004]现有技术中EMS和RF不能同时同极作用于皮肤,即使同时作用于皮肤也会出现作用效果不均匀的问题;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对此提出了三维耦合装置及控制系统及带有三维耦合装置的美容仪。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三维耦合装置及控制系统及带有三维耦合装置的美容仪,C0

C1

C2

C3代表了EMS和RF作用区域,从横截面角度,会产生A0和A1的两个作业面,实现区域范围内EMS和RF的融合与全覆盖,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三维耦合装置,包括电极模组、RF发生装置和EMS发生装置,所述电极模组由八个独立金属电极组成,分别是A电极、B电极、C电极、D电极、E电极、F电极、G电极、H电极,所述金属电极设置在作业面板的外表面,电极模组均与RF发生装置和EMS发生装置电性连接;
[0007]所述A电极和B电极设置为RF发生装置和EMS发生装置的主电极,其中,A电极和B电极均与RF发生装置电性连接,A电极和B电极均与EMS发生装置电性连接;
[0008]A电极和B电极的RF信号输出时,产生B0射频作用;
[0009]A电极和B电极的EMS信号输出时,产生A0微电流作用;
[0010]所述C电极、D电极、E电极、F电极、G电极、H电极设置为辅助电极,其作用为输出可控的RF信号,用于与主信号叠加;
[0011]其中,C电极和D电极输出时,产生B1射频作用;
[0012]E电极和F电极输出时,产生B2射频作用;
[0013]G电极和H电极输出时,产生B3射频作用;
[0014]B0射频作用分别与B1射频作用、B2射频作用、B3射频作用进行信号叠加,产生C0

C1

C2

C3的作用区域。
[0015]三维耦合装置的控制系统,包括MCU、输出控制模块和信号发送模块,所述MCU分别与输出控制模块和信号发送模块连接,其中,输出控制模块之间信号发送模块相互连接;
[0016]MCU,用于接收操作信号后,对RF发生装置和EMS发生装置下达控制指令,再由发生装置内部的信号发送模块将控制指令发送给输出控制模块;
[0017]信号发送模块,信号发送模块是由RF控制信号和EMS控制信号组成,分别对应RF发生装置和EMS发生装置,用于实现控制指令的传输;
[0018]输出控制模块,接收控制指令,并根据控制指令来协调电机之间的输出操作;
[0019]反馈运行数据,各项电极之间在运行时,模块会采集电极的工作数据,并将其反馈至MCU。
[0020]优选的,所述输出控制模块设置有四组信号端口,且每个信号端口包括正负极接口,所述A电极、D电极、F电极、H电极分别与四组信号端口上的正极进行连接,B电极、C电极、E电极、G电极分别与四组信号端口上的负极进行连接。
[0021]优选的,还包括,
[0022]温度采集模块,用于采集肌肤温度以及工作设备的温度数据,采集的温度数据会上传至MCU中,由MCU进行分析管控;
[0023]电源管理模块,用于协同MCU和输出控制模块对RF发生装置以及EMS发生装置的输出电压进行控制,通过温度反馈信息来进行调节,并提供过载保护。
[0024]带有三维耦合装置的美容仪,包括操作手柄、万向按摩头和三维耦合装置,其中,三维耦合装置中的电极模组设置在万向按摩头的外表面,电极模组与万向按摩头之间设置有硅胶,所述万向按摩头与操作手柄转动连接,万向按摩头的外侧设置有红蓝光灯组。
[0025]优选的,所述操作手柄的内部设置有电池,电池的下方设置有USB充电端口,所述操作手柄的外表面设置有触控按键,触控按键的上方设置有指示灯。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7]本专利技术,A电极和B电极设置为RF发生装置和EMS发生装置的主电极,在A电极和B电极的RF信号输出时,产生B0射频作用,而A电极和B电极的EMS信号输出时,产生A0微电流作用,C电极、D电极、E电极、F电极、G电极、H电极则设置为辅助电极,其作用为输出可控的RF信号,用于与主信号叠加,当其中,C电极和D电极输出时,产生B1射频作用,E电极和F电极输出时,产生B2射频作用,G电极和H电极输出时,产生B3射频作用,B电极则分别与B1射频作用、B2射频作用、B3射频作用进行信号叠加,产生C0

C1

C2

C3的作用区域,C0

C1

C2

C3代表了EMS和RF作用区域,从横截面角度,会产生A0、A1的两个作业面,实现区域范围内EMS和RF的融合与全覆盖,避免了现有技术中EMS和RF无法同时覆盖或覆盖时RF作用深度不均衡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三维耦合装置整体主视图;
[0029]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三维耦合装置电极分布示意图;
[0030]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三维耦合装置射频分布示意图;
[0031]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三维耦合装置控制系统示意图;
[0032]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三维耦合装置电极控制框架示意图。
[0033]图中:1、电极模组;2、作业面板;3、MCU;4、信号发送模块;5、输出控制模块;6、温度采集模块;7、电源管理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5]请参阅图1

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三维耦合装置,包括电极模组1、RF发生装置和EMS发生装置,电极模组1由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三维耦合装置,包括电极模组(1)、RF发生装置和EMS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模组(1)由八个独立金属电极组成,分别是A电极、B电极、C电极、D电极、E电极、F电极、G电极、H电极,所述金属电极设置在作业面板(2)的外表面,电极模组(1)均与RF发生装置和EMS发生装置电性连接;所述A电极和B电极设置为RF发生装置和EMS发生装置的主电极,其中,A电极和B电极均与RF发生装置电性连接,A电极和B电极均与EMS发生装置电性连接;A电极和B电极的RF信号输出时,产生B0射频作用;A电极和B电极的EMS信号输出时,产生A0微电流作用;所述C电极、D电极、E电极、F电极、G电极、H电极设置为辅助电极,其作用为输出可控的RF信号,用于与主信号叠加;其中,C电极和D电极输出时,产生B1射频作用;E电极和F电极输出时,产生B2射频作用;G电极和H电极输出时,产生B3射频作用;B0射频作用分别与B1射频作用、B2射频作用、B3射频作用进行信号叠加,产生C0

C1

C2

C3的作用区域。2.三维耦合装置的控制系统,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耦合装置实现,其特征在于:包括MCU(3)、输出控制模块(5)和信号发送模块(4),所述MCU(3)分别与输出控制模块(5)和信号发送模块(4)连接,其中,输出控制模块(5)之间信号发送模块(4)相互连接;MCU(3),用于在接收操作信号后,对RF发生装置和EMS发生装置下达控制指令,再由发生装置内部的信号发送模块(4)将控制指令发送给输出控制模块(5);信号发送模块(4),信号发送模块(4)是由RF控制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涛曹文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宸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