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24155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器及其制造方法,该散热器用以贴附接触在电子装置的发热源上,且其包括导热构件及至少一根热管,通过热管的吸热端底缘直接接触于发热源的表面上,及热管与导热构件间的密封连接,得以大幅增加散热器的热传导速率及提升散热效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尤其涉及一种用以贴附接触在电子装置的发热源上的。
技术介绍
目前业界在电子组件的散热方面,是利用热管所具有高传热能力、快速传热、高热传导率、重量轻、结构简单及多用途等特性,可以传递大量的热量且不消耗电力。因此非常适合电子产品的散热需求,且热管与导热构件的组合密封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整体散热器的热传导速率及散热效能,所以如何增加热管与导热构件的接合密封效果,已成为业界所研究的重要课题。公知散热器结构主要包括导热块、至少一根热管及多个散热片。其在平板状铜材导热块的顶面涂覆有导热介质,再将热管的一端设置在导热块涂覆有导热介质的表面上,通过加热熔化方式而将热管焊接在导热块上,最后,再将各散热片依序叠置组接在热管上,于是组合成热管散热器结构。然而,上述公知的散热器结构,在实际应用下仍存在着下述问题,由于其传热路径是经过导热块再将热量传导给热管,而一般热管的热传导速率为铜材导热块的热传导速率的多倍以上,因此使得热管快速的热传导速率无法有效的获得发挥。另外,导热块与热管间的热传导需再次经过导热介质的传导,且导热介质在各种客观条件及成本考虑下均采用锡膏,而此锡材的导热系数又低于铜材料的导热系数,因此使热传导速率再次被降低一次。因此,由前述方式所组成的散热器结构,所能达成的热传导速率受到相当大的局限,而大幅降低整体散热器的热传导速率及散热效能。鉴于上述公知技术所产生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人于是以从事该行业多年的经验,并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积极研究改进,提出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通过热管的吸热端底缘直接接触于发热源的表面上,及热管与导热构件间的密封连接,得以大幅增加散热器的热传导速率及提升散热效能。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器,用以贴附接触在电子装置的发热源上,包括导热构件,其包括底座及连接在底座上方的盖体,在该底座上设有至少一个非开口槽,并在该非开口槽的中央分别形成有贯穿孔,另外,该盖体在对应于该非开口槽的端部分别设有通孔;及至少一根热管,其包括吸热端及散热端,该散热端穿出所述盖体的通孔,而吸热端则通过导热介质连接在所述底座与盖体之间。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器的制造方法,其步骤包括a)准备散热器材料,先将热管的一端穿出盖体的通孔,并对应套接在底座上,使热管的另一端容置于底座的非开口槽内;b)将组合后的导热构件及热管对应地设置在模具的凹陷区上;c)将导热介质注入而填布于导热构件、热管及模具所围设成的空间;d)对模具加热以使导热介质熔化,而渗入填补前述的空间,再予以降温冷却以使导热构件与热管连接;及e)对成型后的散热器底面加工处理以使其形成为平面。优选地,所述底座大致呈“ㄩ”形,在其两侧板顶面分别设有多个连接孔,所述盖体也大致呈“ㄩ”形,并在其两侧板的末端向外水平延伸有平板,在所述平板上设有与所述连接孔对应的定位孔,以供固定组件穿设并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盖体的通孔顶部周缘设有倒角。优选地,所述热管为U形圆管、U形椭圆管或U形长方管的任一种。优选地,所述底座及所述热管的底缘处于同一平面上。优选地,所述散热器还包括散热片组,所述散热片组包括多个相互叠置的散热片,各所述散热片设有对应于所述热管的散热端的贯穿孔,所述热管的散热端穿接在各所述散热片的贯穿孔中。优选地,上述步骤d)中的加热方式为在加热炉内加热,降温方式为在常温下冷却。优选地,上述步骤e)中的加工处理是以磨床、砂布、砂纸或砂带的任一种方式研磨。优选地,上述散热器的制造方法还包括步骤f)将散热片组套接在所述热管的散热端上。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散热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散热器的组合示意图;图3是图2的散热器填入导热介质的组合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散热器的另一视角组合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散热器连接散热片组、风扇框的组合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散热器应用于发热源的使用状态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散热器的热管穿出盖体与底座立体分解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散热器的热管与导热构件置于模具上,并注入导热介质后的组合剖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散热器从模具中取下加工后的局部放大剖视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导热构件10底座11 非开口槽111贯穿孔112 连接孔113凸块114盖体12平板121通孔122 倒角123 定位孔124槽沟125热管20吸热端21 散热端22导热介质30散热片组40散热片41 贯穿孔42框架50固定板51第一风扇60第二风扇61发热源70模具80凹陷区8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及
技术实现思路
,结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和用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器,其主要包括导热构件10及至少一根热管20,其中导热构件10包括底座11及连接在底座11上方的盖体12。底座11可以由铜或铝等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大致呈“ㄩ”形,在底座11上设有至少一个非开口槽111。本实施例包括三条相互平行的非开口槽111,并在各非开口槽111的中央分别形成有贯穿孔112。另外,在底座11的两侧板顶面分别设有多个连接孔113,这些连接孔113可以为螺孔或孔洞。此外,在底座11的两侧板外侧面分别凸伸有多个凸块114。盖体12可以由铜或铝等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其对应于底座11设置,也大致呈“ㄩ”形,并在其左、右两侧板的顶端分别向外水平延伸有平板121。在平板121对应于底座11的各非开口槽111的左、右两端部分别设有多个通孔122,在这些通孔122的顶缘设有倒角123,且在其前、后两侧设有对应连接孔113的定位孔124。另外,在盖体12的底板且对应于各通孔122的间隔处,设有多条相互平行的槽沟125。热管20的根数完全取决于发热源的热量的高低,本实施例包括三根热管,且这些热管20可以是U形圆管、U形椭圆管、U形矩形管(均温板)或其它各种不同几何形状的型态,其包括吸热端21及两散热端22。散热端22穿出于盖体12的通孔122,而吸热端21通过导热介质30连接在底座11与盖体12之间,且底座11及热管20的各底缘处于同一平面上。参照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散热器还可以包括散热片组40。散热片组40由多个散热片41相互叠置组合而成,在各散热片41上设有对应于同一直线的贯穿孔42,贯穿孔42供各热管20的散热端22穿设连接。另外,在热管20及散热片组40的外部周围罩合有风扇框50,风扇框50的底部向内凹设有固定板51。固定板51上设有对应底座11的凸块114的孔洞,以卡固连接在底座11上。参照图6所示,可在风扇框50的前、后两侧分别装设第一风扇60及第二风扇61,并将本专利技术散热器设置在发热源70(如中央处理器)上方。发热源70在运作过程中将产生高热量,这些热量将直接从发热源70的表面传导到各热管20的吸热端21及底座11上,并通过各热管20内部的气液相热传导机制及导热构件10的热传导作用,以将热量快速导出带离,并通过串接在各热管20的散热片组40的热传递、扩散作用,及各风扇61、62的强制送风,而大幅提升散热器的散热效能。参照图7、图8和图9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器的制造方法,其步骤如下a)首先,准备散热器材料,先将热管20的一端穿出盖体12的通孔122,并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器,包括:导热构件,其包括底座及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方的盖体,在所述底座上设有至少一个非开口槽,并在所述非开口槽的中央分别形成有贯穿孔,所述盖体在对应于所述非开口槽的端部分别设有通孔;及至少一根热管,其包括吸热端以及散热 端,所述散热端穿出所述盖体的通孔,所述吸热端通过导热介质连接在所述底座与所述盖体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国星林暄智
申请(专利权)人:禾富热导股份有限公司陈国星林暄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