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双余度大气探测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4136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22
本申请属于大气数据系统试飞校准技术领域,为一种多功能双余度大气探测传感器,包括管体、设于管体上的第一总压受感器、第一静压受感器、第二静压受感器、第一攻角传感器、第二攻角传感器、第一侧滑角传感器、第二侧滑角传感器、总温传感器和第二总压受感器;管体的末端设有转换器,转换器与第一总压受感器、第一静压受感器、第二静压受感器、第一攻角传感器、第二攻角传感器、第一侧滑角传感器、第二侧滑角传感器、总温传感器和第二总压受感器电连接。通过分别将各传感器或互感器设于管体的不同长度位置或者不同角度,使得各个传感器或互感器能够互不影响,稳定工作,从而实现对飞机上的大气数据系统全面、精准的校准。精准的校准。精准的校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双余度大气探测传感器


[0001]本申请属于大气数据系统试飞校准
,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双余度大气探测传感器。

技术介绍

[0002]大气数据系统作为机上重要的机载系统,向机上飞控、航电等系统提供准确的气压高度、相对气压高度、指示空速、真空速、马赫数、攻角、侧滑角、总温及静温等大气数据参数。在飞机试飞初期,机上大气数据系统输出的大气数据参数精度略低,需通过空速校准完成大气数据系统输出参数精度提升。
[0003]目前主要的大气数据系统校准方法有塔台飞越法、步测器飞机与雷达跟踪法、GPS法、拖锥法及标准空速管校准法。其中,塔台飞越法一次飞行校准的点少,不能进行攻角和侧滑角校准;步测器飞机与雷达跟踪法校准精度偏低且不能校准攻角和侧滑角;GPS法不能考虑侧滑对空速、攻角的影响,无法校准侧滑;拖锥法校静压校准精度高,但不能进行攻角和侧滑角校准。标准空速管校准法可独立校准总压、静压、攻角和侧滑角参数,校准方法简单,可覆盖飞机全包线。
[0004]一般情况下,飞翼布局飞行器为满足其隐身性能,机上配备嵌入式大气数据系统。嵌入式大气数据系统采用与机身齐平安装的嵌入式大气压力传感器来完成各大气数据参数的解算,系统中不配备攻角、侧滑角传感器。因此,在试飞初期一般采用标准空速管校准法完成机上嵌入式大气数据系统所有参数的校准,在嵌入式大气数据系统未完成校准前,其输出的大气数据参数精度不能满足机上飞控、航电系统需求。但传统的标准空速管只能采集并输出单余度的原始大气数据参数,若只采用标准空速管输出的单余度大气数据不能保证飞行安全。另外,传统的标准空速管需要通过管路将总、静压信息传输至机上大气数据计算机,管路的长度会对数据的实时性带来一定的影响,进而对大气数据的校准造成影响。
[0005]因此如何进行精准、全面的空速校准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双余度大气探测传感器,以解决现有的空速校准难以全面、准确的问题。
[0007]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双余度大气探测传感器,包括管体、设于管体上的第一总压受感器、第一静压受感器、第二静压受感器、第一攻角传感器、第二攻角传感器、第一侧滑角传感器、第二侧滑角传感器、总温传感器和第二总压受感器,所述管体为长条结构,所述第一总压受感器设于管体的前端,所述第一静压受感器和第二静压受感器沿管体的长度方向前后设置于管体内,所述第一攻角传感器和第二攻角传感器共同设于管体的第一长度位置并且第一攻角传感器和第二攻角传感器沿着管体的周向对称设置,所述第一侧滑角传感器和第二侧滑角传感器共同设于管体的第二长度位置并且第一侧滑角传感器和第二侧滑角传感器沿着管体的周向对称设置;所述总温传感器设于管体的第三长度位置,
所述第二总压受感器设于管体的第四长度位置,所述第一攻角传感器、第二攻角传感器、第一侧滑角传感器、第二侧滑角传感器、总温传感器和第二总压受感器分别设于管体的周向不同角度位置;
[0008]所述管体的末端设有转换器,所述转换器与第一总压受感器、第一静压受感器、第二静压受感器、第一攻角传感器、第二攻角传感器、第一侧滑角传感器、第二侧滑角传感器、总温传感器和第二总压受感器电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转换器内设有A通道和B通道,所述A通道与第一总压受感器、第一静压受感器、第一攻角传感器、第一侧滑角传感器及总温传感器电连接,所述B通道与第二总压受感器、第二静压受感器、第二攻角传感器、第二侧滑角传感器及总温传感器电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管体包括前壳体、中壳体和后壳体,所述第一总压受感器、第一静压受感器和第二静压受感器设于前壳体上,所述第一攻角传感器、第二攻角传感器、第一侧滑角传感器、第二侧滑角传感器设于中壳体上,所述总温传感器和第二总压受感器设于后壳体上,所述后壳体的直径大于中壳体的直径,所述中壳体的直径大于前壳体的直径。
[0011]优选地,第一总压受感器、第一静压受感器、第二静压受感器、第一攻角传感器、第二攻角传感器、第一侧滑角传感器、第二侧滑角传感器、总温传感器和第二总压受感器内均设有加热丝,所述加热丝与飞机上电源相连。
[0012]优选地,所述管体上可拆卸连接有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相互垂直,所述第一立柱从管体的两侧伸出并且第一立柱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攻角传感器和第二攻角传感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攻角传感器和第二攻角传感器上均设有风标;所述第二立柱从管体的两侧伸出并且第二立柱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滑角传感器和第二侧滑角传感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侧滑角传感器和第二侧滑角传感器上均设有风标。
[0013]优选地,所述管体上设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外端与总温传感器相连,所述第二支架的外端与第二总压受感器相连。
[0014]优选地,所述管体对应第一总压受感器、第一静压受感器和第二静压受感器位置处的外壁上均设有与对应传感器内部连通的受感孔。
[0015]本申请的一种多功能双余度大气探测传感器,包括管体、设于管体上的第一总压受感器、第一静压受感器、第二静压受感器、第一攻角传感器、第二攻角传感器、第一侧滑角传感器、第二侧滑角传感器、总温传感器和第二总压受感器;管体的末端设有转换器,转换器与第一总压受感器、第一静压受感器、第二静压受感器、第一攻角传感器、第二攻角传感器、第一侧滑角传感器、第二侧滑角传感器、总温传感器和第二总压受感器电连接。通过分别将各传感器或互感器设于管体的不同长度位置或者不同角度,使得各个传感器或互感器能够互不影响,稳定工作,从而实现对飞机上的大气数据系统全面、精准的校准。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
[0017]图1为本申请整体结构轴测图;
[0018]图2为本申请整体结构主视图;
[0019]图3位本申请传感器与机上相关系统的交联框图。
[0020]1、第一总压受感器;2、第一静压受感器;3、第二静压受感器;4、第一攻角传感器;5、第二攻角传感器;6、第一侧滑角传感器;7、第二侧滑角传感器;8、总温传感器;9、第二总压受感器;10、转换器;11、第一立柱;12、第二立柱;13、第一支架;14、第二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申请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0022]一种多功能双余度大气探测传感器,安装位置设置在机头,可保证各原始参数采集的精度。
[0023]如图1

2所示,包括管体、设于管体上的第一总压受感器1、第一静压受感器2、第二静压受感器3、第一攻角传感器4、第二攻角传感器5、第一侧滑角传感器6、第二侧滑角传感器7、总温传感器8和第二总压受感器9。
[0024]管体为长条结构,第一总压受感器1设于管体的前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双余度大气探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设于管体上的第一总压受感器(1)、第一静压受感器(2)、第二静压受感器(3)、第一攻角传感器(4)、第二攻角传感器(5)、第一侧滑角传感器(6)、第二侧滑角传感器(7)、总温传感器(8)和第二总压受感器(9),所述管体为长条结构,所述第一总压受感器(1)设于管体的前端,所述第一静压受感器(2)和第二静压受感器(3)沿管体的长度方向前后设置于管体内,所述第一攻角传感器(4)和第二攻角传感器(5)共同设于管体的第一长度位置并且第一攻角传感器(4)和第二攻角传感器(5)沿着管体的周向对称设置,所述第一侧滑角传感器(6)和第二侧滑角传感器(7)共同设于管体的第二长度位置并且第一侧滑角传感器(6)和第二侧滑角传感器(7)沿着管体的周向对称设置;所述总温传感器(8)设于管体的第三长度位置,所述第二总压受感器(9)设于管体的第四长度位置,所述第一攻角传感器(4)、第二攻角传感器(5)、第一侧滑角传感器(6)、第二侧滑角传感器(7)、总温传感器(8)和第二总压受感器(9)分别设于管体的周向不同角度位置;所述管体的末端设有转换器(10),所述转换器(10)与第一总压受感器(1)、第一静压受感器(2)、第二静压受感器(3)、第一攻角传感器(4)、第二攻角传感器(5)、第一侧滑角传感器(6)、第二侧滑角传感器(7)、总温传感器(8)和第二总压受感器(9)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双余度大气探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器(10)内设有A通道和B通道,所述A通道与第一总压受感器(1)、第一静压受感器(2)、第一攻角传感器(4)、第一侧滑角传感器(6)及总温传感器(8)电连接,所述B通道与第二总压受感器(9)、第二静压受感器(3)、第二攻角传感器(5)、第二侧滑角传感器(7)及总温传感器(8)电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双余度大气探测传感器,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少雄王旻月陈嘉昊杜超超王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