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2962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离心风扇及设于该离心风扇出风口处的散热鳍片组,该散热鳍片组是由若干彼此平行的散热鳍片组成,该离心风扇包括一具有若干扇叶的转子,其设有第一舌口与第二舌口,该第一舌口远离该散热鳍片组,该第二舌口位于该第一舌口与该出风口之间,该第一舌口及第二舌口将该离心风扇产生的气流大致平行地导向散热鳍片组,可减少气流与散热鳍片组碰撞而产生的能量损失,使气流流速不至于大幅度下降,有利于气流快速地流过散热鳍片组的表面,可提升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对发热电子元件散热的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中央处理器(CPU)等电子元件功率的不断提高,散热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笔记本电脑中更是如此。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高效地带走系统所产生的热量,目前业界主要采用由散热鳍片组、热管及散热风扇组合的方式进行散热。该方式的热传导路径为CPU产生的热量经热管传至散热鳍片组,再由散热风扇产生的气流将传至散热鳍片组的热量带走,所以散热风扇与散热鳍片组的搭配对系统的散热性能有非常大的影响。如图4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散热装置20的俯视图及气流流向图,该散热装置20包括一散热鳍片组21及一离心风扇22。该散热鳍片组21由若干散热鳍片211堆叠而成,该散热鳍片组21设置于离心风扇22的出风口229处并与一发热电子元件(图未示)热连接以吸收该发热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该离心风扇22包括一壳体221、一定子(图未示)及一可绕该定子转动的转子223,该转子223设置于该壳体221内。当离心风扇22运行时,该转子223绕着定子逆时针转动从而产生吹向散热鳍片组21的气流,以将散热鳍片组21吸收的热量带走,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该散热装置20在工作时,该壳体221将气流引向离心风扇22的出风口229,气流由该出风口229处离开离心风扇22并吹向散热鳍片组21。如图中箭头所示,该气流流向图中虚线方框外的散热鳍片211处的流向与该处的散热鳍片211大致平行,而流向图中虚线方框中的散热鳍片211处的流向却与该处的散热鳍片211形成一夹角,导致流向该处的气流与该处的散热鳍片211发生碰撞,使气流有一定的动能损失,气流流速就会大幅度下降,这样就降低了散热鳍片组21与气流的热交换效率,导致散热装置20的散热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需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提升散热性能的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包括一离心风扇及设于该离心风扇出风口处的散热鳍片组,该散热鳍片组是由若干彼此平行的散热鳍片组成,该离心风扇包括一具有若干扇叶的转子,其设有第一舌口与第二舌口,该第一舌口远离该散热鳍片组,该第二舌口位于该第一舌口与该出风口之间。该散热装置中的离心风扇的第一舌口及第二舌口将气流大致平行地导向该散热鳍片组,可减少气流与散热鳍片组碰撞而产生的能量损失,使气流流速不至于大幅度下降,有利于气流快速地流过散热鳍片组的表面,可提高散热鳍片组与气流的热交换效率,从而提升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散热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散热装置的立体组装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散热装置的俯视图及气流流向图。图4是现有技术中散热装置的俯视图及气流流向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参照图1及图2,本专利技术散热装置10包括一散热鳍片组11及一离心风扇12。该散热鳍片组11与一发热电子元件(图未示)热连接以吸收发热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该离心风扇12提供具有较高压力的吹向散热鳍片组11的气流以将该散热鳍片组11吸收的热量散发到周围的空气中。该离心风扇12包括一壳体121、一设于该壳体121上的盖体122以及一具有若干扇叶123的转子124。该盖体122与该壳体121合围形成一容置空间,该转子124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并逆时针运转。该盖体122上设有一通孔以作为该离心风扇12的进风口125,该壳体121包括一底板126及一涡形的侧壁127,该底板126垂直于离心风扇12的转子124的轴线A,其中间位置设有与该盖体122上的进风口125相对应的一进风口128。该侧壁127与该底板126垂直,其上设有一开口以作为与该离心风扇12的出风口129。该壳体121的侧壁127于其内表面上远离该出风口1 29的位置还向内突设一大致呈三角形的第一舌口130,该第一舌口130在壳体121的内表面形成一第一弧形面137及由该第一弧形面137向远离转子124扇叶123的方向延伸的一第二弧形面136,该第一舌口130的设置可使该第一弧形面137距转子124的扇叶123的自由端的距离沿转子124运转的方向逐渐增大,并使该第一弧形面137与该第二弧形面136相交的位置最靠近扇叶123的自由端,可增加流经此处的气流的压力,进而使其流速提高,且该第二弧形面136可减少流经该处的气流所受到的阻力。该底板126上突设一位于该第一舌口130与出风口129之间的第二舌口131,该第二舌口131大致呈两侧边为弧形的长条状,其靠近第一舌口130的一端较细,而靠近出风口129的一端则较粗,该第二舌口131距转子124的扇叶123的自由端的距离自靠近第一舌口130一端至靠近出风口129一端而逐渐减小,形成弧形的侧边,可使流经此处的气流所受到的阻力减小,以使气流顺利通过。该第二舌口131靠近出风口129的一端设有向出风口129弯折延伸的一端部132,并于该第二舌口131及该端部132间形成向该转子124的扇叶123的自由端突设的一凸起135,该凸起135距离扇叶123自由端的距离较小,可增加流经该处的气流的压力,进而使其流速提高;该第二舌口131靠近第一舌口130的一端与第一舌口130的第一弧形面137间隔一定距离并形成可供气流进入的一入口133。该第二舌口131靠近该壳体121的侧壁127并与该侧壁127间隔开且与该侧壁127之间形成可使气流经过的一流道134,该流道134的宽度自靠近第一舌口130一端至靠近出风口129一端逐渐增大,即该流道134的宽度自远离散热鳍片组11的一端向散热鳍片组11逐渐增大。该散热鳍片组11位于该离心风扇12的出风口129处,该散热鳍片组11是由若干彼此平行的散热鳍片111沿着与离心风扇12的转子轴线A垂直的方向堆叠而成,在每两相邻的散热鳍片111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112。该散热鳍片组11具有一第一端部113、一中部114及一第二端部115,该离心风扇12的第二舌口131的端部132延伸至第二端部115处并与该第二端部115处的散热鳍片111几乎平行。该散热鳍片组11通过一热管(图未示)与发热电子元件热连接,以吸收该发热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请同时参照图3,为散热装置10的俯视图及气流流向图,该离心风扇12运转产生的气流沿第二舌口131流向第一舌口130,该气流经第二舌口131的凸起135加压后到达第一舌口130附近,其中一部分气流由入口133处沿着第一舌口130的第二弧形面136进入流道134中,并沿该壳体121的侧壁127的内表面流向出风口129右侧,并以与散热鳍片组11的第二端部115处的散热鳍片111大致平行的方向流向散热鳍片组11的气流通道112中;其中另一部分气流在该第一舌口130的第一弧形面137与第二弧形面136的相交处加压后,沿着该第一舌口130的第一弧形面137前进,并继续沿该壳体121的侧壁127的内表面流向出风口129左侧,其中一部分气流以与散热鳍片组11的第一端部113处的散热鳍片111大致平行的方向流向该散热鳍片组11的气流通道112中。该流向出风口129左侧的另外一部分气流,沿与散热鳍片组11的中部114处的散热鳍片111呈一定夹角的方向流向该第二舌口131的端部132处,在该端部132的导引作用下沿与该处的散热鳍片111大致平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离心风扇及设于该离心风扇出风口处的散热鳍片组,该散热鳍片组是由若干彼此平行的散热鳍片组成,该离心风扇包括一具有若干扇叶的转子,其特征在于:该离心风扇设有第一舌口与第二舌口,该第一舌口远离该散热鳍片组,该第二舌口位于该第一舌口与该出风口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清白孟劲功林然
申请(专利权)人: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