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光伏支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2945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水光伏支架结构,包括立柱、主梁、水槽以及光伏组件,所述立柱支撑主梁,所述主梁支撑水槽;所述光伏组件的下部通过连接组件与水槽紧固连接,任一两个所述光伏组件相邻的侧边均紧固连接在同一个水槽上,且任一两个所述光伏组件相邻的侧边形成的间隙均与对应的水槽连通。通过立柱、主梁以及水槽合理的力学传导的结构,可实现大跨距立柱间距,提高了空间利用率,由横水槽和纵水槽配合使任一相邻两个光伏组件之间的间隙均位于水槽上方并与水槽连通,起到光伏支架结构整体的防水作用。光伏组件的背面固定解决了屋面光伏组件在满铺的情况下,人员不易返回屋内的情况。同时后期运维针对故障组件可以从光伏组件背面进行快速拆除。背面进行快速拆除。背面进行快速拆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水光伏支架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伏组件安装结构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防水光伏支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太阳能光伏支架,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为了摆放、安装、固定太阳能面板设计的特殊的支架。一般材质有铝合金、碳钢及不锈钢。目前,市场上存在对大跨距及防水的光伏支架需求。
[0003]现有公开号为CN214544180U的中国专利申请文献,其公开了一种光伏支架的防水结构,包括:底座,底座的中间设置第一纵向导水槽,底座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二纵向导水槽,两个第二纵向导水槽的外侧板上分别设置横向导水槽,横向导水槽的槽口设置于第二纵向导水槽的上方,第一纵向导水槽上设置组件固定件,组件固定件的上部设置用于安装光伏组件的固定装置。
[0004]现有技术中的光伏支架具有如下问题,存在待改进之处:
[0005]1、在安装时需要从光伏组件的正面紧固,当屋面满铺光伏组件紧固最后一块光伏组件后,施工人从施工现场回到屋面难度大,且后期运维拆卸组件,需返回光伏组件上面才能进行拆卸作业,难度大,危险系数高。
[0006]2、现有技术中的防水结构容易出现渗水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水光伏支架结构。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防水光伏支架结构,包括立柱、主梁、水槽以及光伏组件,所述立柱支撑主梁,所述主梁支撑水槽;所述光伏组件的下部通过连接组件与水槽紧固连接,任一两个所述光伏组件相邻的侧边均紧固连接在同一个水槽上,且任一两个所述光伏组件相邻的侧边形成的间隙均与对应的水槽连通。
[0009]优选地,所述水槽包括纵水槽和横水槽,所述纵水槽平行间隔设置有多根,所述横水槽平行间隔设置有多个,且任一所述横水槽均与纵水槽连通;任一两个相邻的所述纵水槽的间隔距离均与光伏组件的横向尺寸相同,任一两个相邻的输出横水槽的间隔距离均与光伏组件的纵向尺寸相同。
[0010]优选地,所述纵水槽与主梁相互垂直,所述纵水槽宽度两侧的下边缘均形成有折边,任一所述折边均与主梁贴合;所述主梁上设置有U型抱箍、水槽压板以及螺母,所述水槽压板设置在折边的上侧,所述U型抱箍自下向上抱住主梁,且U型抱箍的两端均自下向上依次穿过折边和水槽压板,所述螺母在U型抱箍伸出水槽压板的两端分别螺纹连接有一个,且两个所述螺母分别与水槽压板抵紧。
[0011]优选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组件支撑座、组件压板以及内六角螺栓,所述组件支撑座设置在纵水槽的上方,所述光伏组件设置在组件支撑座的上方,且所述光伏组件的下侧形成有压边;所述组件压板的一侧位于压边上方并与压边贴合,所述组件压板的另一侧位
于组件支撑座上方并与组件支撑座贴合;所述内六角螺栓自下向上依次螺纹穿过纵水槽、组件支撑座以及组件压板。
[0012]优选地,所述组件支撑座的两侧均设置有V型槽,所述V型槽与纵水槽连通。
[0013]优选地,所述组件压板上形成有圆弧槽,所述圆弧槽与V型槽呈相对设置并连通。
[0014]优选地,所述横水槽宽度方向两侧的上端均形成有折边。
[0015]优选地,所述纵水槽横截面的形状包括M型。
[0016]优选地,所述立柱、主梁以及水槽三者的材料均包括S350GD镀锌铝镁材料。
[0017]优选地,所述水槽的纵向呈高低倾斜设置。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19]1、本专利技术通过立柱支撑主梁、主梁支撑水槽,由横水槽和纵水槽配合使任一相邻两个光伏组件之间的间隙均位于水槽上方并与水槽连通,从而实现落入光伏组件的水能够顺着水槽流出,从而起到光伏支架结构整体的防水作用。
[0020]2、本专利技术通过U型抱箍、水槽压板以及螺母三者将纵水槽与主梁紧固连接,将组件支撑座、组件压板以及内六角螺栓实现光伏组件与纵水槽的连接,实现了光伏组件的背面固定解决了屋面光伏组件在满铺的情况下,人员不易返回屋内的情况。同时后期运维针对故障组件可以从光伏组件背面进行快速拆除。
[0021]3、本专利技术通过圆弧槽和V型槽,解决了光伏组件边框上的水反流到纵水槽外边侧,避免了纵水槽边缘出现渗水、滴水的情况,横水槽宽度方向两侧的上端均形成有折边,横水槽的折边与光伏组件接触,从而避免了横水槽边缘出现渗水、滴水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22]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主要体现防水光伏支架结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主要体现纵水槽与主梁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主要体现纵水槽与光伏组件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0026]图中所示:
[0027]立柱1矩型垫圈7
[0028]主梁2螺母8
[0029]纵水槽3水槽压板9
[0030]横水槽4组件支撑座10
[0031]光伏组件5组件压板11
[0032]U型抱箍6内六角螺栓12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专利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4]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防水光伏支架结构,包括立柱1、主梁2、水槽以及光伏组件5,立柱1支撑主梁2,主梁2支撑水槽。光伏组件5的下部通过连接组件与水槽紧固连接,任一两个光伏组件5相邻的侧边均紧固连接在同一个水槽上,且任一两个光伏组件5相邻的侧边形成的间隙均与对应的水槽连通。
[0035]具体地,立柱1竖立在地面上,主梁2水平焊接在立柱1的上端,实际安装时,由多根立柱1同时支撑一根主梁2。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为:支撑有一根主梁2的相邻的两个立柱1的间距为四米。主梁2平行间隔设置有多个,从而能够对水槽和光伏组件5形成稳定支撑。且立柱1、主梁2以及水槽三者的材料均包括S350GD镀锌铝镁材料。S350GD镀锌铝镁材料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
[0036]更为具体地,水槽包括纵水槽3和横水槽4,纵水槽3平行间隔设置有多根,横水槽4平行间隔设置有多个,任一纵水槽3均与主梁2垂直,任一横水槽4均与主梁2平行,且任一横水槽4均与纵水槽3连通。
[0037]任一两个相邻的纵水槽3的间隔距离均与光伏组件5的横向尺寸相同,任一两个相邻的输出横水槽4的间隔距离均与光伏组件5的纵向尺寸相同。从而由两个相邻的纵水槽3和两个相邻的横水槽4配合形成一个矩形空间,光伏组件5安装在两个纵水槽3和两个横水槽4配合形成的矩形空间内,光伏组件5四周均与水槽连通。进而使任一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5之间形成的间隙均位于水槽上方并与水槽连通,提高了光伏支架结构的防水性能。
[0038]如图2和图3所示,纵水槽3为长条形,纵水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水光伏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1)、主梁(2)、水槽以及光伏组件(5),所述立柱(1)支撑主梁(2),所述主梁(2)支撑水槽;所述光伏组件(5)的下部通过连接组件与水槽紧固连接,任一两个所述光伏组件(5)相邻的侧边均紧固连接在同一个水槽上,且任一两个所述光伏组件(5)相邻的侧边形成的间隙均与对应的水槽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光伏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包括纵水槽(3)和横水槽(4),所述纵水槽(3)平行间隔设置有多根,所述横水槽(4)平行间隔设置有多个,且任一所述横水槽(4)均与纵水槽(3)连通;任一两个相邻的所述纵水槽(3)的间隔距离均与光伏组件(5)的横向尺寸相同,任一两个相邻的输出横水槽(4)的间隔距离均与光伏组件(5)的纵向尺寸相同。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光伏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水槽(3)与主梁(2)相互垂直,所述纵水槽(3)宽度两侧的下边缘均形成有折边,任一所述折边均与主梁(2)贴合;所述主梁(2)上设置有U型抱箍(6)、水槽压板(9)以及螺母(8),所述水槽压板(9)设置在折边的上侧,所述U型抱箍(6)自下向上抱住主梁(2),且U型抱箍(6)的两端均自下向上依次穿过折边和水槽压板(9),所述螺母(8)在U型抱箍(6)伸出水槽压板(9)的两端分别螺纹连接有一个,且两个所述螺母(8)分别与水槽压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申殷宗保蔡光渊
申请(专利权)人:天辉新能源合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