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轴式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2888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转轴式固定结构适用于固定外加模块。此结构包括本体、闩轴、复位组件及闩键。本体是具有一个容纳槽来容纳外加模块。闩轴是枢设于本体的容纳槽的侧边,且具有卡抵块体及受顶块体。当卡抵块体卡合至外加模块的凹陷部时,外加模块将固定于容纳槽中。复位组件设于本体上,是用于已驱使受力转动后的闩轴回复至其原始位置。闩键设于本体的容纳槽的侧边,闩键适于受力移动来顶抵闩轴的受顶块体移动,因而带动闩轴作转动,使得闩轴的卡抵块体脱离外加模块的凹陷部。此固定结构可减少所作动作的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外加模块的固定结构,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笔记型计算机(Notebook)外加模块的转轴式固定结构
技术介绍
为了配合现代生活模式,许多电子式记录装置的重量与尺寸也已经变得较轻且较小而适合于携带。这些可携式电子式记录装置例如是笔记型计算机及个人数字助理器(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以笔记型计算机为例,利用各个电子零件及外壳的体积小型化,使得笔记型计算机可以达到重量变轻与整体体积变小。此外,一般笔记型计算机的电池大部分都是以外加模块的型态来固定至笔记型计算机,并可通过由更换电池来延长笔记型计算机的使用时间。因此,为了达到小型化及薄型化的目的,除了笔记型计算机的电子零件体积小型化以外,用以固定笔记型计算机的电池固定结构也要体积小型化。现有的笔记型计算机的电池固定结构通常是利用线性移动的卡榫配合卡槽来将电池卡固于笔记型计算机的电池容纳槽中,并可通过由解除卡榫与卡槽之间的结构干涉而让使用者可将电池移除自笔记型计算机的电池槽。然而,线性移动的卡榫及卡槽的设计需要很长的移动行程来提供结构干涉的功能,当电池槽紧邻笔记型计算机的机壳侧边时,电池槽与机壳侧边之间的空间可能无法提供较长的移动行程来容纳现有的电池固定结构,这不利于在笔记型计算机朝向体积小型化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轴式固定结构,用以固定外加模块。基于上述或是其它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转轴式固定结构适用于一固定外加模块。此转轴式固定结构包括一本体、一闩轴、一第一复位组件及一闩键。本体具有一容纳槽,用以容纳外加模块。闩轴是枢设于本体的容纳槽的侧边,并具有一卡抵块体及一受顶块体。当卡抵块体卡合至外加模块的凹陷部时,外加模块将固定于容纳槽中。第一复位组件设于本体上,用以驱使已受力转动后的闩轴回复至其原始位置。闩键设于本体的容纳槽的侧边,且与闩轴成垂直相交,并适于受力移动来顶抵闩轴的受顶块体,用以推移该受顶块体来带动闩轴作转动,使得卡抵块体脱离外加模块的凹陷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闩键是滑设于本体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当外加模块置入容纳槽的第一位置时,外加模块推移卡抵块体来带动闩轴作转动,并使得第一复位组件储存一个位能。当外加模块自第一位置受力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复位组件会释放位能,用以驱使已受力转动后的闩轴回复至其原始位置,使得卡抵块体卡合至外加模块的凹陷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复位组件为一弹性体或一扭力弹簧。当第一复位组件为扭力弹簧时,第一复位组件枢套至闩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转轴式固定结构更包括一第二复位组件,其设于本体上,是用来驱使已受力移动后的闩键回复至其原始位置。此外,上述的外加模块更可具有一凸块,而闩键更可具有一止挡部。当闩键在受力移动后顶抵受顶块体时,止挡部与凸块相卡合,用来限制闩键的位置,使得闩键不会受到第二复位组件所驱使而回复至闩键的原始位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复位组件为一弹性体或一弹簧。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乃是通过由转动闩轴的转动行程来取代现有的移动卡榫的移动行程来提供结构干涉的功能,因而减少所需的运作空间。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转轴式固定结构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来固定外加模块前的立体图;图1B是图1A的转轴式固定结构固定外加模块后的立体图;图2是图1A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1A的转轴式固定结构的部分构件与外加模块的立体图;图4A是图3的外加模块的俯视图;图4B是图3的外加模块的后视图;图5A至图5D是将图1的外加模块组装至转轴式固定结构的过程的仰视图;图6A至图6D是将图1的外加模块组装至转轴式固定结构的过程的后视图;图7A至图7D是将图1的外加模块拆解自转轴式固定结构的过程的仰视图;图8A至图8D是将图1的外加模块拆解自转轴式固定结构的过程的后视图。50外加模块52凹陷部54滑块56凸块58凹陷部100转轴式固定结构110本体112容纳槽114滑槽120闩轴122卡抵块体124受顶块体130第一复位组件140闩键142接触部144止挡部146钩部150第二复位组件160闩键162卡钩164钩部具体实施方式下文将以本实施例的转轴式固定结构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来固定外加模块(例如是电池模块)作说明。图1A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转轴式固定结构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来固定外加模块前的立体图,图1B是图1A的转轴式固定结构固定外加模块后的立体图。请参照图1A及图1B,本实施例的转轴式固定结构100是设在笔记型计算机的底部,用以固定笔记型计算机的一外加模块50(例如是电池模块)。图2是图1A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1A的转轴式固定结构的部分构件与外加模块的立体图。请参照图2及图3,转轴式固定结构100具有一本体110、一闩轴120、一第一复位组件130及一闩键140。本体110具有一容纳槽112以及数个滑槽114。容纳槽112是用来容纳外加模块50,而在将外加模块50置入容纳槽112后,通过由外加模块50的滑块54及滑槽114的配合来局限住外加模块50相对于容纳槽112的滑动范围。此外,上述的闩轴120、第一复位组件130与闩键140均配置于本体110内,其中闩轴120是枢设于本体110的容纳槽112的侧边,而第一复位组件130则设于本体110上,用以驱使已受力转动后的闩轴120回复至其原始位置,闩键130可滑设于本体110的容纳槽112的侧边,且与闩轴120成垂直相交,而可顶坻闩轴120作转动。请参照图2及图3,上述的闩轴120具有一卡抵块体122及一受顶块体124。卡抵块体122适于在闩轴120转动后卡合至外加模块50的一凹陷部52,用以将外加模块50固定于本体110的容纳槽112内。受力移动后的闩键140将推移受顶块体124,因而带动闩轴120作转动,并连带转动卡抵块体122,使卡抵块体122脱离外加模块50的凹陷部52。此外,第一复位组件130设于本体110上,用以驱使已受力转动后的闩轴120回复至其原始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复位组件130可为一弹性体或为一扭力弹簧,且当第一复位组件130是扭力弹簧时,第一复位组件130是枢套至闩轴120。请参照图2及图3,上述的闩键140具有一接触部142。受外力移动后的闩键140的接触部142将推移受顶块体124,因而带动闩轴120作转动。此外,转轴式固定结构100更包括一第二复位组件150,其设于本体110上,用以驱使已受力移动后的闩键140回复至其原始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复位组件150可以是一弹性体,例如是弹簧,其一端则钩住闩键140上的钩部146。如图3所示,转轴式固定结构100更包括另一闩键160,其亦可滑设于本体110的容纳槽112的侧边,并具有一卡钩162,用以卡合外加模块50的另一凹陷部58。此外,第二复位组件150的另一端则与另一闩键160上的钩部164相钩住。图4A与图4B分别是图3的外加模块的俯视图与后视图。请参照图1B、图2、图4A与图4B,除了上述的凹陷部52及滑块54以外,外加模块50还具有一凸块56。当欲将外加模块50解离自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轴式固定结构,适用于固定一外加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转轴式固定结构包括:一本体,具有一容纳槽,用以容纳该外加模块;一闩轴,枢设于该本体的该容纳槽的侧边,并具有一卡抵块体及一受顶块体,其中该卡抵块体适于卡合至该外加模块的一凹陷部,用以将该外加模块固定于该容纳槽中;一第一复位组件,设于该本体上,用以驱使已受力转动后的该闩轴回复至其原始位置;以及一闩键,设于该本体的该容纳槽的侧边,并适于在受力移动后顶抵该受顶块体,用以推移该受顶块体来带动该闩轴作转动,使得该卡抵块体脱离该外加模块的该凹陷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士奇
申请(专利权)人: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