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粘型硬脑膜补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2273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粘型硬脑膜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脑膜补片为长条形或三角形薄片,硬脑膜补片内表面沿边缘处设有环形的摩擦面,摩擦面上附着有生物胶;硬脑膜补片内表面上通过生物胶粘贴有用于保护的塑料膜。所述硬脑膜补片的厚度不大于2mm。所述摩擦面的宽度不小于0.5~1cm。该自粘型补片可有效降低术中及术后硬膜外血肿及积液的发生概率,减少脑脊液漏。为手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降低硬脑膜及脑组织损伤及术后感染的风险。及脑组织损伤及术后感染的风险。及脑组织损伤及术后感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粘型硬脑膜补片


[0001]本技术属于医用新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自粘型硬脑膜补片。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神经外科开颅手术过程中通常需要用丝线将硬脑膜悬吊在骨窗上,使硬脑膜与颅骨内板紧贴达到压迫止血的目的。通常的做法是,用小圆针细丝线穿过硬脑膜内外半层之间的间隙,拉起硬脑膜,然后将丝线缝扎在骨窗边缘的骨膜上。操作非常繁琐,并且对手术医师有很高的要求。穿针太浅,容易割裂硬脑膜,造成脱线,而使悬吊失败。穿针太深则会穿透硬脑膜而误伤脑组织和硬膜下的血管,手术当中类似这种不必要的损伤屡见不鲜。在急诊手术中,悬吊硬脑膜的工作更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也浪费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0003]此外,目前硬脑膜悬吊还存在以下问题:
[0004]1.在骨缘

硬脑膜悬吊时,有骨窗边缘钻孔引起硬脑膜及脑组织损伤相关风险。有硬脑膜缝针引起硬膜下出血风险。医生钻孔时骨粉的异物吸入风险。
[0005]2.在皮下或肌肉

硬脑膜悬吊时,有悬吊牵引力度欠佳可能,有硬脑膜缝针引起硬膜下出血风险。
[0006]3. 在骨缘

硬脑膜悬吊,利用普通缝线悬吊时,易拉断缝线,损伤硬脑膜同时,增加无用功,延长手术时间。
[0007]4.常规硬脑膜悬吊时,所用缝线为普通缝线,对于有些身体敏感性高的患者,可能发生排异反应,导致术后感染风险增加。
[0008]5.在处理开放性脑损伤过程中,传统打孔悬吊可能使骨粉通过破损硬脑膜进入脑组织表面,可能引起无菌性脑膜炎症,也有可能导致蛛网膜粘连,最终脑积水或硬膜下积液形成的风险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粘型硬脑膜补片,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10]为此,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11]一种自粘型硬脑膜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脑膜补片为长条形或三角形薄片,硬脑膜补片内表面沿边缘处设有环形的摩擦面,摩擦面上附着有生物胶;硬脑膜补片内表面上通过生物胶粘贴有用于保护的塑料膜。
[0012]进一步地,所述硬脑膜补片的厚度不大于2mm。
[0013]进一步地,所述摩擦面的宽度不小于0.5~1cm。
[0014]本技术现有技术中成熟的可吸收复合补片,这类材料的设计是以聚丙烯网为骨架,然后在其网状结构的表面通过编织或化学结合的方法添加可吸收的生物材料。其目的是减少异物(聚丙烯)的用量,提高补片的柔软度和重量。补片上的可吸收材料一般在体内2周内开始降解,随后补片的骨架网被间皮层覆盖。目前常见的可吸收材料复合型补片主要有以下几种:
[0015]1)Parietex(SOFRADIM PRODUCTION)补片:由多股聚酯纤维与纯化的氧化胶原蛋白I组成,以可吸收、防粘连聚乙二醇和甘油覆盖。
[0016]2)Proceed Surgical mesh(Ethicon,Inc)补片:具有4层结构,有聚丙烯网片嵌入到两层可吸收的聚对二氧环己酮(PDS),下方再加一层可吸收的氧化再生纤维素膜。该补片在植入后14天内开始裂解,6个月左右完全吸收。
[0017]3)Sepramesh IP(Genzyme Biosurgery)由两层结构组成,一层是大孔径的聚丙烯,另一层是PGA,在PGA表面覆盖含有透明质酸钠、羟甲基纤维素和聚乙二醇的水凝胶。该补片可吸收聚合物层的可吸收成分在48小时后变成胶样物,但仍然在补片上存留约7天,在28天后完全吸收。
[0018]生物胶选用医用生物蛋白胶,主体胶(主要成分为纤维蛋白原)、催化剂(主要成分为凝血酶)、主体胶溶解液(为灭菌氯化钠溶液)、催化剂溶解液(为灭菌氯化钙溶液)组成。主体胶和催化剂是从健康猪血中分离、提纯,并经病毒灭活处理冻干制成。主体胶和催化剂外观都为白色、类白色或淡黄色的不透明固体,分别加入相应的溶解液溶解后均呈近乎无色或淡黄色或微浑溶液;两个溶解液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0019]通过带有凸棱的模具压制硬脑膜补片内表面从而形成摩擦面,摩擦面可增大硬脑膜补片的面积,便于生物胶附着,增大粘贴的牢固度。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1]1.该自粘型补片可有效降低术中及术后硬膜外血肿及积液的发生概率,减少脑脊液漏。为手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降低硬脑膜及脑组织损伤及术后感染的风险;
[0022]2.该补片材料无毒性、可降解、无致畸、致癌作用,来源广泛,易于获取,术中易根据手术需求裁剪大小,减少工艺要求,减少成本。从而能够更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各种开颅手术及椎管手术的硬膜修补或悬吊当中;
[0023]3.本技术硬脑膜补片均为可吸收、无毒性、易获取等优势的人工材料组成,且表面为粗糙磨砂面,利于在悬吊过程中粘合。补片边缘为生物胶涂层。生物胶涂层表面有防粘贴膜保护;
[0024]4.所用材料更接近人体自身,减少排异反应。操作简单,对硬脑膜及脑组织无损伤,缩短手术时间,相对于普通悬吊或修补更微创。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长条状硬脑膜补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三角形硬脑膜补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8]图中:1

硬脑膜补片,2

摩擦面,3

生物胶。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30]如图1和2所示,一种自粘型硬脑膜补片,硬脑膜补片1为长条状或三角形状薄片,硬脑膜补片1内表面的边缘设有摩擦面2,摩擦面2围绕成环形,摩擦面2上附着有生物胶3。硬脑膜补片1内表面通过生物胶3粘贴有用于保护的塑料膜,使用时撕去塑料膜。生物胶涂
层表面有防粘贴膜保护,韧性较高,符合手术要求,力学性能优异。
[0031]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粘型硬脑膜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脑膜补片(1)为长条形或三角形薄片,硬脑膜补片(1)内表面沿边缘处设有环形的摩擦面(2),摩擦面(2)上附着有生物胶(3);硬脑膜补片(1)内表面上通过生物胶(3)粘贴有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铭黄涛杨燕张宏星魏祎乔栎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省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