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助腿器,涉及康复医疗器械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利于穿戴者行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助膝器、第一万向节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底端用于连接助踝器;所述连接杆的顶端通过所述第一万向节与所述助膝器的底端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杆能关于所述第一万向节朝所述助膝器的前后左右向摆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既能便于穿戴者行走,也能起到足够的支撑作用,助膝、助踝的效果更加显著。更加显著。更加显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助腿器
[0001]本技术涉及康复医疗器械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助腿器。
技术介绍
[0002]人会因疾病、受伤等情况导致腿脚损伤,发生行走机能退化,造成一段时间内的行动不便,在此期间需要借助助行器行走并帮助恢复行动机能。
[0003]现有的助行器大多单独针对膝部、脚踝提供助膝器和助踝器,助膝器和助踝器为相关关节提供稳定和支撑助力的效果,但膝部和脚踝并没有连接成一整体,不能将膝部所受的身体重量传递到助膝器处,无法很好地减轻膝部负担。有的助行器会将助膝器和助踝器通过一根连杆固定连接起来,连接杆提供腿部支撑,用来防止膝盖和脚踝酸软而摔倒的情况发生,但并未充分考虑人行走时膝盖和脚踝之间的复杂复合运动,由于没有留出活动空间,没有伸缩度,会导致穿戴者行走时助膝器与助踝器相互的牵拉感较强,不仅不利于穿戴者行走,也会导致助膝器上下窜动,降低对膝部的保护功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设计出一种助腿器,用以解决现有助行器不利于穿戴者行走的问题。
[0005]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助腿器,包括助膝器、第一万向节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底端用于连接助踝器;所述连接杆的顶端通过所述第一万向节与所述助膝器的底端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杆能关于所述第一万向节朝所述助膝器的前后左右向摆动。
[0007]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助膝器通过第一万向节与位于其下方的连接杆连接后,使得助膝器与连接杆之间可在前后左右向做出灵活的活动,给膝盖处的连接杆留出了活动空间,使连接杆可以配合膝盖与脚踝之间的复杂动作而动作,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穿戴者行走时助膝器与助踝器相互的牵拉感,有利于穿戴者行走。
[0008]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连接杆的顶部具有两根左右排布的上支杆,每根所述上支杆均通过一所述第一万向节与所述助膝器的底端活动连接;所述上支杆的顶端连接相应所述第一万向节的底端,所述第一万向节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助膝器的底端。
[0009]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连接杆顶部的两根上支杆在左右向上岔开与助膝器的底端连接后能够更好地承受左右两侧方向的力,改善助膝器和连接杆之间的受力,可增加助腿器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0010]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连接杆设置为两根,两根所述连接杆分别通过所述第一万向节活动连接所述助膝器底端的左右两侧。
[0011]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将连接杆的数量设置为两根后,在使用过程中,可通过分布在助膝器左右两侧的连接杆来提高助膝器和助踝器之间的稳定性。
[0012]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上支杆的顶端通过一可压缩的弹性件连接相应所述第一万向节的底端,所述上支杆的顶端与所述第一万向节的底端能在所述弹性件的压缩方向上调节间距。
[0013]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弹性件可吸收第一万向节与上支杆之间的压力,可缓解行走时身体重量对膝盖部位的冲击力,同时也可在行走时自动调节助膝器与连接杆之间的间距,减少连接杆对助膝器的牵拉,既可提高行走舒适性,以有利于穿戴者行走,又可减小助膝器上下窜动,保证助膝器对膝部的保护功效。
[0014]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还包括助踝器和第二万向节;所述连接杆的底端通过第二万向节与所述助踝器的顶部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杆能关于所述第二万向节朝所述助踝器的前后左右向摆动。
[0015]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助踝器与连接杆通过第二万向节连接,使得助踝器与连接杆之间可在前后左右向做出灵活的活动,给脚踝处的连接杆留出了活动空间,使连接杆可以配合膝盖与脚踝之间的复杂动作而动作,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穿戴者行走时助膝器与助踝器相互的牵拉感,有利于穿戴者行走。
[0016]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连接杆的底部具有两个前后排布的下支杆,每根所述下支杆的底端均通过一所述第二万向节与所述助踝器的顶部活动连接。
[0017]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连接杆底部的两根下支杆在前后向上岔开与助踝器的顶端连接后能够更好地承受前后两侧方向的力,改善助踝器和连接杆之间的受力,可增加助腿器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0018]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第一万向节和所述第二万向节均自带锁止机构。
[0019]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第一万向节和第二万向节自带锁止机构可调节第一万向节和第二万向节的锁紧程度,依次使用不同恢复阶段的人使用。
[0020]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连接杆设置为可调节其顶端与底端的间距的伸缩杆。
[0021]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可调节长度的连接杆能够适配不同身高、腿型的人使用。
[0022]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助膝器包括上腿部连接板、下腿部连接板和弹性支撑杆;
[0023]所述连接杆的顶端通过所述第一万向节与所述下腿部连接板的底端活动连接;
[0024]所述上腿部连接板的底端通过所述弹性支撑杆连接下腿部连接板的顶端;所述弹性支撑杆具有弯曲和可拉伸压缩能力;
[0025]所述上腿部连接板和所述下腿部连接板能随弹性支撑杆弯曲而改变两者之间的夹角用以符合膝盖的弯曲动作;所述上腿部连接板和所述下腿部连接板能随所述弹性支撑杆的拉伸或压缩改变两者之间的间距。
[0026]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上腿部连接板、下腿部连接板通过弹性支撑杆连接可做弯曲和拉伸、压缩动作,能够使助膝器符合行走时膝盖的弯曲动作,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膝盖所受的压力。
[0027]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上腿部连接板、
下腿部连接板均开设有用于透气的孔。
[0028]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孔的设置能够提高上腿部连接板和下腿部连接板的透气性,保持佩戴时的干爽,提高佩戴舒适性。
[0029]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0030]本技术中,助膝器通过第一万向节与位于其下方的连接杆连接后,使得助膝器与连接杆之间可在前后左右向做出灵活的活动,给膝盖处的连接杆留出了活动空间,使连接杆可以配合膝盖与脚踝之间的复杂动作而动作,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穿戴者行走时助膝器与助踝器相互的牵拉感,有利于穿戴者行走。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2]图1示出了设置一根连接杆的助腿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2示出了设置两根连接杆的助腿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3示出了连接杆的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助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助膝器(1)、第一万向节(2)和连接杆(3);所述连接杆(3)的底端用于连接助踝器;所述连接杆(3)的顶端通过所述第一万向节(2)与所述助膝器(1)的底端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杆(3)能关于所述第一万向节(2)朝所述助膝器(1)的前后左右向摆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助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3)的顶部具有两根左右排布的上支杆(31),每根所述上支杆(31)均通过一所述第一万向节(2)与所述助膝器(1)的底端活动连接;所述上支杆(31)的顶端连接相应所述第一万向节(2)的底端,所述第一万向节(2)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助膝器(1)的底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助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3)设置为两根,两根所述连接杆(3)分别通过所述第一万向节(2)活动连接所述助膝器(1)底端的左右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助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杆(31)的顶端通过一可压缩的弹性件(33)连接相应所述第一万向节(2)的底端,所述上支杆(31)的顶端与所述第一万向节(2)的底端能在所述弹性件(33)的压缩方向上调节间距。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助腿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助踝器(5)和第二万向节(4);所述连接杆(3)的底端通过第二万向节(4)与所述助踝器(5)的顶部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杆(3)能关于所述第二万向节(4)朝所述助踝器(5)的前后左右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航宇,
申请(专利权)人:刘航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