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适用于自行车坐垫的自动停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1361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适用于自行车坐垫的自动停靠装置,该装置自行车坐垫下方并与坐垫相连。包括坐垫支撑杆、圆形滑槽、支撑架、铰链、连杆、挡板、支撑板、气缸、弹簧、固定支架、金属棒、活塞、尼龙绳。坐垫支撑杆与活塞相连,活塞下端与金属棒连接,金属棒与下端的双孔联轴器结合,双孔联轴器与连杆连接,挡板与弹簧连接并一起固定在连杆上。可为自行车提供一种自动支撑方案,省去较繁琐的支撑步骤,进一步提高自行车的舒适性。高自行车的舒适性。高自行车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适用于自行车坐垫的自动停靠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动支撑装置,具体为一种可适用于自行车坐垫的自动停靠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自行车由于其环保,轻便的特性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但传统自行车的支撑装置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每次需要支撑自行车时都需要用脚去踢一下脚撑,有时容易使脚受到伤害,且较为费时;传统自行车支撑装置依靠自行车与支撑装置形成一定的角度来支撑,这样的结构只有一个受力点,经常一推就倒;在停车场自行车数量较多的情况下,脚撑容易与其它自行车的车轮、脚撑等部位产生磕碰,使自行车的进出都非常不方便。对于自行车使用者来说,每次骑车都会给坐垫一个向下的压力,若能利用好这个压力,通过压力自动放下自行车支撑架,使人在骑行时能自动收回支撑架,人不骑行时自动伸出支撑架,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不足之处,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可适用于自行车坐垫的自动停靠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可适用于自行车坐垫的自动停靠装置,它可通过坐垫与支撑架的配合实现自行车的自动支撑,增强自行车支撑的稳定性,防止自行车的侧翻,大大简化了自行车的停靠流程,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4]一种可适用于自行车坐垫的自动停靠装置,包括坐垫支撑杆、圆形滑槽、支撑架、气缸、金属棒、铰链Ⅰ、连杆Ⅰ、铰链Ⅱ、连杆Ⅱ、铰链Ⅲ、挡板、支撑板、小弹簧、固定支架、尼龙绳、双孔联轴器、限位孔、活塞、大弹簧,所述坐垫支撑杆与活塞相连,活塞位于气缸内部,支撑架位于气缸上方两侧,圆形滑槽固定在支撑架上,活塞上端与尼龙绳连接,尼龙绳嵌入圆形滑槽中并穿过气缸下方的限位孔,活塞下端与金属棒连接,金属棒与双孔联轴器连接,双孔联轴器通过铰链Ⅰ与连杆Ⅰ连接,连杆Ⅰ与连杆Ⅱ通过铰链Ⅱ连接,连杆Ⅱ与固定支架通过铰链Ⅲ连接,小弹簧与挡板固定在一起并一同连接在连杆Ⅱ下端,尼龙绳下端与支撑板连接,尼龙绳通过双孔联轴器上的孔贯穿双孔联轴器。
[0005]优选的,所述坐垫支撑杆位于整套装置上侧,坐垫支撑杆与活塞位于同一轴线上固定连接,活塞上端与尼龙绳连接,尼龙绳由气缸上部引出嵌入圆形滑槽中,圆形滑槽固定在支撑架上,支撑架固定在气缸两侧,活塞下端与大弹簧、金属棒位于同一轴线上连接,大弹簧位于金属棒外侧,大弹簧位于气缸内部,大弹簧下端与气缸下端固定连接,气缸下端有一直径与金属棒相同的圆孔,金属棒可从该圆孔伸出。
[0006]优选的,所述双孔联轴器上端与金属棒连接,尼龙绳经双孔联轴器上的孔穿过双孔联轴器,连杆Ⅰ与双孔联轴器通过铰链Ⅰ以可旋转方式固定连接,连杆Ⅰ与连杆Ⅱ通过铰链Ⅱ以可旋转方式连接,连杆Ⅱ与固定支架通过铰链Ⅲ以可旋转方式连接,连杆Ⅱ下端与小弹簧,挡板固定,尼龙绳下端与支撑板连接。
[0007]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相比于传统的侧边停靠装置,该装置巧妙地通过坐垫的上下运动实现自行车支撑架的自动展开与收回,无需人工手动将停靠装置撑起,无需在侧边设置传统脚撑,可增强自行车的支撑稳定性,也可节省停车所消耗的时间;相比于传统的侧边停靠装置,该装置根据自行车相关结构进行设计,可优化自行车外形,使其结构紧凑,不易受其它物体磕碰;该装置各部分构件采用模块化设计,易于更换维修,可兼容大多数自行车,匹配度较高。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09]图2为本技术的斜视结构示意图
[0010]图3为本技术的伸出与收缩状态结构示意图
[0011]图4为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2]图中:1.坐垫支撑杆、2.圆形滑槽、3.支撑架、4.气缸、5.金属棒、6.铰链Ⅰ、7.连杆Ⅰ、8.铰链Ⅱ、9.连杆Ⅱ、10.铰链Ⅲ、11.挡板、12.支撑板、13.小弹簧、14.固定支架、15.尼龙绳、16.双孔联轴器、17.限位孔、18.活塞、19.大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4]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适用于自行车坐垫的自动停靠装置,包括坐垫支撑杆1以及与坐垫支撑杆1下端相固定的活塞18,活塞18位于气缸4内部,活塞18上端与尼龙绳15连接,尼龙绳15从气缸4上方引出并嵌入圆形滑槽2内,圆形滑槽2通过支撑架3位于气缸4上端两侧与气缸4固定连接,尼龙绳15穿过位于气缸4下端两侧的限位孔17,活塞18下端与金属棒5,大弹簧19在同一轴线上固定连接,金属棒5位于大弹簧19内部,大弹簧19下端与气缸4底部连接,气缸4底部有一直径与金属棒5直径相同的开孔,金属棒5可从该开孔穿出气缸4,大弹簧19具有弹性,当坐垫支撑杆1未被施加压力时,大弹簧19可带动活塞18及坐垫支撑杆1自动向上运动,从而可使坐垫支撑杆1向下运动时,带动活塞18向下运动使金属棒5与活塞18向下运动,金属棒5带动双孔联轴器16向下运动,与此同时活塞18带动尼龙绳15在圆形滑槽2上滑动,尼龙绳15在气缸4底部两侧的开孔中向上运动,若坐垫支撑杆1上端未被施加压力时,上述部件则按照相反顺序运动,为后续部件的机械运动提供前提条件。
[0015]进一步的,为了将双孔联轴器16的上下运动转化为挡板11、小弹簧13、连杆Ⅱ9的左右转动,联轴器通过铰链Ⅰ6与连杆Ⅰ7以可旋转方式连接,连杆Ⅰ7通过铰链Ⅱ8与连杆Ⅱ9以可旋转方式连接,连杆Ⅱ9下端与小弹簧13、挡板11固定连接,小弹簧13下端与支撑板12连接,尼龙绳15下端与支撑板12连接,小弹簧13具有弹性,当尼龙绳15未对支撑板12施加拉力时,小弹簧13则带动支撑板12向下伸出,从而可使双孔联轴器16向下运动时,带动连杆Ⅰ7以铰链Ⅰ6为中心做逆时针旋转,连杆Ⅰ7带动连杆Ⅱ9围绕铰链Ⅲ10做顺时针旋转,进而带动
小弹簧13、挡板11、支撑板12向整套装置的对称轴靠拢,实现支撑板12的收回。
[0016]同时,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0017]使用时,当坐垫支撑杆11上端未被施加压力时,大弹簧19由于弹性使得活塞18与坐垫支撑杆1自动维持在气缸4上侧,此时支撑板12为展开状态。当坐垫支撑杆1被施加压力时,活塞18克服大弹簧19弹力逐渐向下运动,进而带动尼龙绳15在圆形滑槽2中滑动,尼龙绳15相对气缸4下部两端开孔向上运动,与此同时,金属棒5在活塞18的带动下向下运动,带动双孔联轴器16向下运动,双孔联轴器16通过铰链Ⅰ6带动连杆Ⅰ7运动,连杆Ⅰ7通过铰链Ⅱ8带动连杆Ⅱ9运动,连杆Ⅱ9带动固定在其下端的小弹簧13、挡板11以及支撑板12做以铰链Ⅲ10为中心的顺时针转动,完成支撑板12的收回。当坐垫支撑杆1上端压力消失时,大弹簧19的弹力使活塞18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适用于自行车坐垫的自动停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坐垫支撑杆(1)、圆形滑槽(2)、支撑架(3)、气缸(4)、金属棒(5)、铰链Ⅰ(6)、连杆Ⅰ(7)、铰链Ⅱ(8)、连杆Ⅱ(9)、铰链Ⅲ(10)、挡板(11)、支撑板(12)、小弹簧(13)、固定支架(14)、尼龙绳(15)、双孔联轴器(16)、限位孔(17)、活塞(18)、大弹簧(19),所述坐垫支撑杆(1)与活塞(18)相连,活塞(18)位于气缸(4)内部,支撑架(3)位于气缸(4)上方两侧,圆形滑槽(2)固定在支撑架(3)上,活塞(18)上端与尼龙绳(15)连接,尼龙绳(15)嵌入圆形滑槽(2)中并穿过气缸(4)下方的限位孔(17),活塞(18)下端与金属棒(5)连接,金属棒(5)与双孔联轴器(16)连接,双孔联轴器(16)通过铰链Ⅰ(6)与连杆Ⅰ(7)连接,连杆Ⅰ(7)与连杆Ⅱ(9)通过铰链Ⅱ(8)连接,连杆Ⅱ(9)与固定支架(14)通过铰链Ⅲ(10)连接,小弹簧(13)与挡板(11)固定在一起并一同连接在连杆Ⅱ(9)下端,尼龙绳(15)下端与支撑板(12)连接,尼龙绳(15)通过双孔联轴器(16)上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俊辰刘星彤彭宇潇王越洋吕璁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石油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