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力结构和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0446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取力结构和变速器,该取力结构包括:变速器输入轴;取力主动齿轮,与变速器输入轴同轴且固定连接;取力轴,与变速器输入轴并排布置;取力从动齿轮,设置在取力轴上,且设置有能够与取力主动齿轮啮合的第一齿圈;壳体,包括后壳和一体式结构的前壳,前壳的第一侧面设置有第一开口,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设置有后壳安装位,其中:变速器输入轴的输入端穿过第一开口后伸出壳体外,另一端与后壳转动连接;取力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转动连接。该取力结构具有整体结构紧凑,空间占用小、传动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而且,即便是应用在冲击载荷大的使用场景中,也无结合面漏油风险。也无结合面漏油风险。也无结合面漏油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取力结构和变速器


[0001]本技术涉及变速器
,特别涉及一种取力结构,以及设置有该取力结构的变速器。

技术介绍

[0002]取力器,又称功率输出器,一般包括一组或多组变速齿轮,以及壳体、离合器、信号开关等。使用过程中,取力器与变速箱低档齿轮或副箱输出轴连接,并将动力输出至外部工作装置。
[0003]现有技术中,取力器与变速箱是分体组装结构,占用空间较大,而且,取力器与变速箱的壳体结合面环绕二者内部的齿轮啮合处,漏油情况比较严重。
[0004]此外,有的取力器的取力轴与变速器的输出轴同轴直连,导致轴向空间较长,不适合轴向空间较小的应用场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取力结构,以及一种设置有该取力结构的变速器,具有整体结构紧凑,空间占用小、传动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而且,即便是应用在冲击载荷大的使用场景中,也无结合面漏油风险。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取力结构,包括:
[0008]变速器输入轴;
[0009]取力主动齿轮,与所述变速器输入轴同轴且固定连接;
[0010]取力轴,与所述变速器输入轴并排布置;
[0011]取力从动齿轮,设置在所述取力轴上,且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取力主动齿轮啮合的第一齿圈;
[0012]壳体,包括后壳和一体式结构的前壳,所述前壳的第一侧面设置有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后壳的后壳安装位,其中:
[0013]所述变速器输入轴的输入端穿过所述第一开口后伸出所述壳体外,另一端与所述后壳转动连接;
[0014]所述取力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转动连接。
[0015]可选地,在上述取力结构中,所述第二侧面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取力轴的输出端的第二开口;
[0016]或者,所述第一侧面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取力轴的输出端的第二开口。
[0017]可选地,在上述取力结构中,所述取力轴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壁之间设置有:
[0018]第一轴承;
[0019]密封结构,位于所述取力轴和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壁之间,相对所述第一轴承靠近
所述壳体外侧;
[0020]弹性挡圈,位于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壁开设的环形槽内,且相对所述密封结构靠近所述壳体外侧。
[0021]可选地,在上述取力结构中,所述取力从动齿轮和所述取力主动齿轮均为圆柱斜齿轮;
[0022]和/或,所述取力主动齿轮与所述变速器输入轴过盈配合。
[0023]可选地,在上述取力结构中,所述取力轴的输出端设置有内花键;
[0024]和/或,所述取力轴为空心轴。
[0025]可选地,在上述取力结构中,还包括离合机构;
[0026]所述取力从动齿轮可相对转动地套设在所述取力轴上;
[0027]所述离合机构用于控制所述取力从动齿轮与所述取力轴同步转动或脱离。
[0028]可选地,在上述取力结构中,所述取力从动齿轮设置有第二齿圈,所述第二齿圈和所述第一齿圈沿轴向并排布置;
[0029]所述离合机构包括:
[0030]活塞轴,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取力轴平行;
[0031]齿毂,与所述取力轴同轴连接,且与所述第二齿圈相邻;
[0032]滑套,套设在所述齿毂外且与其啮合;
[0033]拨叉,一端与所述活塞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滑套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滑套与所述第二齿圈啮合或脱离。
[0034]可选地,在上述取力结构中,所述离合机构还包括信号开关,位于所述活塞轴的驱动端的轴向外侧。
[0035]可选地,在上述取力结构中,所述前壳的所述第一侧面设置有第三开口,所述活塞轴的驱动端可沿轴向移动地伸入所述第三开口内,且与所述第三开口的内壁之间密封连接;
[0036]所述第三开口外安装有气缸后盖,所述气缸后盖内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活塞轴轴向伸缩的气路通道。
[0037]一种变速器,设置有上文中所述的取力结构。
[0038]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取力结构和变速器中,取力轴通过齿轮传动结构在变速器输入轴上取力,二者构成一级传动结构,并排布置在前壳的内部空腔中。又由于前壳为一体式结构的无接缝构件,从而,该取力结构相当于将取力器壳体与变速器壳体集成为一个共用壳体,具有整体结构紧凑,空间占用小、传动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
[0039]而且,由于取力轴和变速器输入轴并排布置在一体式结构的前壳内且均与前壳转动连接,后壳和前壳的接缝远离取力从动齿轮和取力主动齿轮啮合的位置,从而能够避免齿轮啮合处的动连接过程影响前后壳接缝处的连接强度,避免漏油风险。实验证明,该取力结构以及设置有该取力结构的变速器即便是应用在冲击载荷大的使用场景中,也无结合面漏油风险。
附图说明
[004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取力结构的内部剖视图。
[0042]其中:
[0043]1‑
前壳,2

取力从动齿轮,3

弹性挡圈,4

第一密封圈,5

油封座圈,
[0044]6‑
取力轴,7

油封,8

调整垫片,9

第一轴承,10

内挡圈,
[0045]11

复位弹簧,12

活塞轴,13

拨叉,14

铜套,15

第二密封圈,
[0046]16

气缸后盖,17

信号开关,18

滚针轴承,19

第二轴承,20

碗形塞,
[0047]21

齿毂,22

滑套,23

变速器输入轴,24

取力主动齿轮,
[0048]25

二挡主动齿轮,26

后壳,
[0049]201

第一齿圈,202

第二齿圈,
[0050]101

第三开口,102

第二开口,103

第三开口,104

后壳安装位,
[0051]111

第一侧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变速器输入轴(23);取力主动齿轮(24),与所述变速器输入轴(23)同轴且固定连接;取力轴(6),与所述变速器输入轴(23)并排布置;取力从动齿轮(2),设置在所述取力轴(6)上,且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取力主动齿轮(24)啮合的第一齿圈(201);壳体,包括后壳(26)和一体式结构的前壳(1),所述前壳(1)的第一侧面(111)设置有第一开口(101),与所述第一侧面(111)相对的第二侧面(112)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后壳(26)的后壳安装位(104),其中:所述变速器输入轴(23)的输入端穿过所述第一开口(101)后伸出所述壳体外,另一端与所述后壳(26)转动连接;所述取力轴(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面(111)和所述第二侧面(112)转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112)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取力轴(6)的输出端的第二开口(102);或者,所述第一侧面(111)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取力轴(6)的输出端的第二开口(10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力轴(6)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开口(102)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轴承(9);密封结构,位于所述取力轴(6)和所述第二开口(102)的内壁之间,相对所述第一轴承(9)靠近所述壳体外侧;弹性挡圈(3),位于所述第二开口(102)的内壁开设的环形槽内,且相对所述密封结构靠近所述壳体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力从动齿轮(2)和所述取力主动齿轮(24)均为圆柱斜齿轮;和/或,所述取力主动齿轮(24)与所述变速器输入轴(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恒军钟家宗高帅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