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VTK的六关节工业机器人参数化建模仿真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20414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58
一种基于VTK的六关节工业机器人参数化建模仿真方法,首先绘制各连杆部件及工具的三维模型,进行机器人零位构型下的装配,建立基于旋量坐标系的连杆变换关系矩阵;通过VTK可视化流水线在集成开发平台中读取和显示机器人;根据工作任务,通过旋量运动学计算每个连杆部件的目标位姿;采用VTK空间位置变换流程实现虚拟机器人各运动部件实体的平移和旋转,使各连杆部件达到目标位姿,最后根据路径规划重复位姿计算和VTK空间变换流程实现运动仿真。本方法提供可调连杆参数的建模通用形式和运动学逆解方法;在旋量参数化建模基础上,设计了基于VTK机器人实体可视化显示和实体位姿变换流程,实现了六关节工业机器人参数化建模仿真。真。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VTK的六关节工业机器人参数化建模仿真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中的建模仿真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VTK的六关节工业机器人参数化建模仿真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机器人离线编程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建立起机器人及它的工作环境模型,通过对图形的控制和操作,在离线的情况下,通过软件仿真产生目标程序代码,将生产相应的机器人代码传输给机器人,让机器人在实际环境中完成相应的任务。离线编程技术克服了在线示教时无法完成复杂任务、安全性低等缺点,具有操作简便、智能化程度高等优势,因此在现代化生产制造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0003]在做机器人离线编程的实际应用中,存在如下问题:厂商提供的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如Robotstuidio、Roboguide等一般将给定型号的机器人连杆尺寸参数封装在软件内部,不提供对外修改接口,参数无法进行调节。在做高精度加工时,由于机器人实际尺寸与标称尺寸的偏差会导致离线编程的仿真结果偏离实际造成误差,针对这种情况,采用机器人离线编程自主开发是解决的主要途径。
[0004]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一种常见工业机器人的交互式运动学建模方法”(申请公布号CN 112549026 A)公布了一种常见工业机器人的交互式运动学建模方法,利用ROBOOP机器人库设计了常见工业机器人的运动学建模方法。期刊论文“MATLAB的六自由度焊接机器人的运动学仿真与轨迹规划”(发表于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8年12期)提供了一种基于MATLAB/Robotics Toolbox工具箱建立机器人运动模型,对正运动及轨迹规划进行仿真的方法。上述方法的共同特征是均依赖于第三方工具库进行二次开发,且均基于传统的DH参数建模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参数化建模的问题,但前者未实现机器人CAD可视化三维仿真,而后者虽然结合了三维仿真,但MATLAB工具箱仅提供抽象的机器人连杆显示,无法形象显示机器人三维形态,影响仿真的逼真显示效果。由此可见,机器人CAD建模仿真是离线编程的关键技术之一,自主设计开发实现参数建模与CAD可视化仿真相结合是主要难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VTK的六关节工业机器人参数化建模仿真方法,通过用VTK(Visualization Toolkit)技术创建可视化仿真环境,实现六关节工业机器人参数化建模仿真的开发。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基于VTK的六关节工业机器人参数化建模仿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S1:在三维软件中绘制机器人各连杆部件以及机器人末端安装工具的三维模型,并在机器人零位构型下进行装配,所述零位构型是指各相邻连杆之间的相对转角均为零,且机器人末端安装的工具视为扩展连杆;
[0009]S2:建立机器人零位构型下的旋量坐标系,并构建连杆之间的变换关系矩阵;
[0010]S3:通过VTK的可视化流水线在集成开发平台中显示机器人零位构型下各连杆及工具的STL实体;
[0011]S4:根据工作任务,通过旋量运动学逆解出给定工具末端位姿下对应的机器人旋转关节角;
[0012]S5:根据机器人旋量正运动学的指数积公式,代入机器人旋转关节角,计算每个连杆部件的运动位姿;
[0013]S6:基于步骤S5计算的各连杆部件运动位姿,通过VTK空间位置变换流程实现虚拟机器人各运动部件实体的平移和旋转,使各连杆部件由零位构型下的位姿运动到指定工作任务下正确的显示位姿;
[0014]S7:循环步骤S4

S6,得到在多个指定工作任务下的工具末端位姿,其他各对应连杆部件的位姿仿真运动。
[0015]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0016]进一步地,在步骤S1中,所述机器人为六关节工业机器人,其各连杆部件依次包括基座、腰部、吊杆、肩部、手臂、手腕六个部件模型,并依次将各部件模型编号为1

6,在机器人末端所安装视为扩展连杆的工具,编号为7;保存机器人各连杆部件以及工具模型为对应的STL格式三维实体文件Link_h.stl(h=1~7)。
[0017]进一步地,在步骤S2中所述建立机器人零位构型下的旋量坐标系是根据步骤S1中机器人各连杆部件以及工具的三维模型装配关系,建立机器人零位构型下的旋量坐标系,包括连杆坐标系和旋量坐标两部分;
[0018]建立连杆坐标系包括:在基座底部处建立基座坐标系{B}(o0‑
x0y0z0),其中{B}代表基座,o0表示该坐标系原点,x0、y0、z0分别表示该坐标系的x轴、y轴和z轴;在工具的末端处建立工具末端坐标系{T}(o
T

x
T
y
T
z
T
),其中{T}代表工具末端,o
T
表示该坐标系原点,x
T
、y
T
、z
T
分别表示该坐标系的x轴、y轴和z轴;除此之外,对机器人中其他各连杆部件以及工具的起始端分别建立各自的连杆坐标系,表示为{G
i
}(o
i

x
i
y
i
z
i
)(i=1~6),其中{G1}表示腰部,{G2}表示吊杆,{G3}表示肩部,{G4}表示手臂,{G5}表示手腕,{G6}表示工具,o
i
表示对应连杆部件所建立的坐标系原点,x
i
、y
i
、z
i
表示对应连杆部件所建立坐标系下的x轴、y轴和z轴;其中,除工具末端坐标系{T}外,其他连杆坐标系的轴方向均与基座坐标系的轴方向相同;
[0019]建立各连杆部件所在运动关节的旋量坐标ξ
i
(i=1~6),则:
[0020]腰部所在运动关节的旋量坐标为ξ1=[0,0,0,0,0,1];
[0021]吊杆所在运动关节的旋量坐标为ξ2=[

a1,0,d1,0,0,1];
[0022]肩部所在运动关节的旋量坐标为ξ3=[

a1‑
a2,0,d1,0,1,0];
[0023]手臂所在运动关节的旋量坐标为ξ4=[0,a1+a2+a3,0,1,0,0];
[0024]手腕所在运动关节的旋量坐标为ξ5=[

a1‑
a2‑
a3,0,d1+d2,0,1,0];
[0025]工具所在运动关节的旋量坐标为ξ6=[0,a1+a2+a3,0,1,0,0];
[0026]其中,各运动关节的旋量坐标ξ=[v,ω]是一个6维矢量,其中前3维v表示运动速度矢量,后3维ω表示运动旋转轴方向矢量;a1表示基座坐标系原点至腰部坐标系原点的z轴方向距离,且腰部坐标系原点与吊杆坐标系原点处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VTK的六关节工业机器人参数化建模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在三维软件中绘制机器人各连杆部件以及机器人末端安装工具的三维模型,并在机器人零位构型下进行装配,所述零位构型是指各相邻连杆之间的相对转角均为零,且机器人末端安装的工具视为扩展连杆;S2:建立机器人零位构型下的旋量坐标系,并构建连杆之间的变换关系矩阵;S3:通过VTK的可视化流水线在集成开发平台中显示机器人零位构型下各连杆及工具的STL实体;S4:根据工作任务,通过旋量运动学逆解出给定工具末端位姿下对应的机器人旋转关节角;S5:根据机器人旋量正运动学的指数积公式,代入机器人旋转关节角,计算每个连杆部件的运动位姿;S6:基于步骤S5计算的各连杆部件运动位姿,通过VTK空间位置变换流程实现虚拟机器人各运动部件实体的平移和旋转,使各连杆部件由零位构型下的位姿运动到指定工作任务下正确的显示位姿;S7:循环步骤S4

S6,得到在多个指定工作任务下的工具末端位姿,其他各对应连杆部件的位姿仿真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VTK的六关节工业机器人参数化建模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所述机器人为六关节工业机器人,其各连杆部件依次包括基座、腰部、吊杆、肩部、手臂、手腕六个部件模型,并依次将各部件模型编号为1

6,在机器人末端所安装视为扩展连杆的工具,编号为7;保存机器人各连杆部件以及工具模型为对应的STL格式三维实体文件Link_h.stl(h=1~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VTK的六关节工业机器人参数化建模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所述建立机器人零位构型下的旋量坐标系是根据步骤S1中机器人各连杆部件以及工具的三维模型装配关系,建立机器人零位构型下的旋量坐标系,包括连杆坐标系和旋量坐标两部分;建立连杆坐标系包括:在基座底部处建立基座坐标系{B}(o0‑
x0y0z0),其中{B}代表基座,o0表示该坐标系原点,x0、y0、z0分别表示该坐标系的x轴、y轴和z轴;在工具的末端处建立工具末端坐标系{T}(o
T

x
T
y
T
z
T
),其中{T}代表工具末端,o
T
表示该坐标系原点,x
T
、y
T
、z
T
分别表示该坐标系的x轴、y轴和z轴;除此之外,对机器人中其他各连杆部件以及工具的起始端分别建立各自的连杆坐标系,表示为{G
i
}(o
i

x
i
y
i
z
i
)(i=1~6),其中{G1}表示腰部,{G2}表示吊杆,{G3}表示肩部,{G4}表示手臂,{G5}表示手腕,{G6}表示工具,o
i
表示对应连杆部件所建立的坐标系原点,x
i
、y
i
、z
i
表示对应连杆部件所建立坐标系下的x轴、y轴和z轴;其中,除工具末端坐标系{T}外,其他连杆坐标系的轴方向均与基座坐标系的轴方向相同;建立各连杆部件所在运动关节的旋量坐标ξ
i
(i=1~6),则:腰部所在运动关节的旋量坐标为ξ1=[0,0,0,0,0,1];吊杆所在运动关节的旋量坐标为ξ2=[

a1,0,d1,0,0,1];肩部所在运动关节的旋量坐标为ξ3=[

a1‑
a2,0,d1,0,1,0];手臂所在运动关节的旋量坐标为ξ4=[0,a1+a2+a3,0,1,0,0];
手腕所在运动关节的旋量坐标为ξ5=[

a1‑
a2‑
a3,0,d1+d2,0,1,0];工具所在运动关节的旋量坐标为ξ6=[0,a1+a2+a3,0,1,0,0];其中,各运动关节的旋量坐标ξ=[v,ω]是一个6维矢量,其中前3维v表示运动速度矢量,后3维ω表示运动旋转轴方向矢量;a1表示基座坐标系原点至腰部坐标系原点的z轴方向距离,且腰部坐标系原点与吊杆坐标系原点处于同一x轴上;a2表示腰部坐标系原点至肩部坐标系原点的z轴方向距离;a3表示肩部坐标系原点至手臂坐标系原点的z轴方向距离,且手臂坐标系原点、腰部坐标系原点及基座坐标系原点均处于同一z轴上;d1表示基座坐标系原点至吊杆坐标系原点的x轴方向距离;d2表示吊杆坐标系原点至手腕坐标系原点的x轴方向距离,d3表示手腕坐标系原点至工具起始段坐标系原点的x轴方向距离,且工具起始段坐标系原点、手腕坐标系原点、手臂坐标系原点均处于同一x轴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VTK的六关节工业机器人参数化建模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所述构建连杆之间以及连杆与工具之间的变换关系矩阵具体内容为:设各连杆坐标系{G
i
}相对于基坐标系{B}的齐次变换矩阵为T
0i
(θ)(i=1~6);而在零位构型下,各连杆坐标系{G
i
}相对于基坐标系{B}的齐次变换矩阵为T
0i
(0)(i=1~6),根据步骤S1建立的各坐标系相对关系,各连杆坐标系的变换矩阵如下:腰部坐标系{G1}相对于基坐系{B}的齐次变换矩阵T
01
(0)为:吊杆坐标系{G2}相对于基坐系{B}的齐次变换矩阵T
02
(0)为:肩部坐标系{G3}相对于基坐系{B}的齐次变换矩阵T
0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磊崔嵩贾萌刘钊王玉国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