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器的对合套筒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9862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枢纽器的对合套筒结构,在一第一承架的侧缘以环形延伸方向延伸出第一承架套筒及相邻的第一承架导板,而在一第二承架的侧缘亦延伸出相对应的第二承架套筒及第二承架导板。第一承架与第二承架对合后,以该第一承架的第一承架套筒及第一承架导板与第二承架的第二承架套筒及第二承架导板共同构成一对合套筒,以夹套一转轴的轴杆。该对合的第一承架与第二承架以固定组件予以结合定位,亦可采用单片板状结构配合一弯折区段使第一承架与第二承架对合。本发明专利技术由于采用对合方式形成承架的套筒结构,故各别构件的结构简单,制作容易、且构件良率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枢纽器,特别是关于一种枢纽器的对合套筒结构
技术介绍
在各种电器设备中经常会使用到枢纽器的构件,以使标的设备的两个不同 构件之间得以枢纽转动操作。例如在目前所广泛使用的笔记本计算机的主机壳 体与液晶显示器之间即是以枢纽器予以连结,以使使用者可以将显示器掀起使用或盖合于主机壳体上。其它诸如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或卫星定位系统 (GPS)、检测仪器等亦经常会使用到该枢纽器。在现有的枢纽器中,其主要是在一承架的侧缘形成套筒结构,以供一转轴 的轴杆穿置套合。当该转轴的轴杆受到旋动操作时,该套筒内壁面与轴杆外壁 面形成接触磨擦,而提供标的设备所需的定力矩。为了使须要枢纽操作的标的 设备不论在掀起或盖合操作时,都能提供相同的磨擦力矩,故在一般的套筒结 构中大都是在该承架的侧缘形成一正向包覆的套筒、以及一反向包覆的套筒来 组成习知双包的套筒结构。为了要符合枢纽器的功能需求,在先前技术中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枢纽器结 构设计。例如在美国专利技术专利第6,671,929号专利案中,揭露出一种适用于笔 记本计算机的枢纽器结构,其在两个板状承架之间以一轴杆予以连结,而每一 个板状承架的一侧缘则各别弯折形成套筒的结构,以供轴杆穿置夹套。在美国 专利技术专利第6,820,307号专利案中,亦揭露出类似于该枢纽器的结构设计,其 同样是在两个板状承架之间以一轴杆予以连结,而每一个板状承架的一侧缘则 各别弯折形成套筒的结构。在美国专利技术专利第6,470,532号专利案中,揭露出 在一板状承架的侧缘弯折形成套筒的结构,而在该板状承架的侧边配置一具有 轴孔的板体, 一轴杆可穿置该板状承架的套筒及板体的轴孔。在美国专利技术专利 第6,711,782号专利案中,则揭露出一种双端夹套而具有双向磨擦力矩的枢纽 器结构。又如在美国专利技术专利第6,321,416号专利案中,亦揭露出一种适用于 笔记本计算机的枢纽器结构,其在一板状承架的侧缘形成C形的套筒结构,可 供一轴杆穿置结合。虽然在先前技术中,已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枢纽器结构设计,但不同的结构 设计仍存在了一些问题。例如,在大部份的枢纽器结构中,其均不脱离传统套 筒的结构及承架的结构,此类型的套筒结构由于需要在一板状构件的侧缘弯折 成型出一近乎360度的套筒,故在制作时并不容易,其所需的机械成型技术要求较高, 一般都需配合特定精确的机器设备。再者,在结合该承架与转轴的作业时,由于该成型出的套筒具有相当的抗 机械变形特性,故传统的作业方式都是将转轴的轴杆一端对准该承架的套筒后, 以辅助治具强力将轴杆打入套筒中。如此的组装方式,除了较耗工时之后,在 组装良率方面亦极为不利。只要稍有操作失误的状况,则轴杆与承架各别构件 都会受到损害,组装不良的枢纽器亦需整个予以废弃。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枢纽器的对合套筒结构。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手段 一种枢纽器的对合套筒 结构,两个对合的承架予以组合形成套筒结构,其中第一承架的侧缘以环形延 伸方向延伸出第一承架套筒及相邻的第一承架导板,而在一第二承架的侧缘亦 延伸出相对应的第二承架套筒及第二承架导板。第一承架与第二承架对合后, 以该第一承架的第一承架套筒及第一承架导板与第二承架的第二承架套筒及第 二承架导板共同构成一对合套筒,以夹套一转轴的轴杆。较佳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枢纽器的对合套筒结构,其中,该对合的第一 承架与第二承架以固定组件予以结合定位,亦可采用单片板状结构配合一弯折 区段使第一承架与第二承架对合。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即是提供一种以对合组成的枢纽器结构,其采用对合结 构的设计技术形成承架的套筒结构,以期克服传统枢纽器需要较高机械成型技 术的缺失。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枢纽器的对合套筒结构,其可以在承架的对 应侧缘设计成不同的对应套筒结构型态,可兼顾套筒的抗机械变形特性与组装 便利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组装作业简便的枢纽器套筒结构,其在承架 对合时,同时把转轴的轴杆予以夹套组合,最后再予以固定,整个组装作业极 为简便。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高良率的枢纽器结构,采用分别制成构 件、对合形成套筒的方式,使各别构件良率提升,且在组装作业时,仅需配合 简易的组合作业即可完成,具有很高的组装良率。相较于先前技术,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对合方式形成承架的套筒结构,故各别 构件的结构简单,制作容易、且构件良率亦高。由于可采用分别制成构件再予 对合的套筒结构,故各别的承架及套筒结构可分别制成多种不同的对应型式, 以供不同应用场合的需求使用。而在组装作业方面,由于本专利技术只需将两承板 所形成的套筒夹合轴杆,再将两承板固定,即可完成整个组装作业,故并不需 要有传统技术中以治具强力打入轴杆的作业方式,在组装效率及良率方面皆可以提升。而由于采用可分离的承架结构,故当组装作业不慎或组件本身不良时, 只需单纯更换某一单一构件即可,并不需整个枢纽器予以废弃。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具体结构设计,将借由以下的实施例及附图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枢纽器的立体分解图2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枢纽器在组合完成后的立体图3显示图2中3-3断面的剖示图4显示图2中4-4断面的剖示图5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枢纽器结合在一笔记本计算机的应用例示意图6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枢纽器的立体分解图。图7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枢纽器在组合完成后的立体图8显示图7中8-8断面的剖示图9显示图7中9-9断面的剖示图IO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枢纽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1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枢纽器在组合完成后的立体图12显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枢纽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3显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枢纽器在组合完成后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首先参阅图l所示,其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枢纽器的立体分解图,而图2 显示该枢纽器在组合完成后的立体图。图中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枢纽器100包括有 两片可对合的第一承架1与第二承架2。其中该第一承架1以一第一承架水平基 准平面I延伸呈一板状结构,且形成有一第一侧缘11与一对向的第二侧缘12, 其中该第一侧缘11被区分为一轴套区段111与相邻的对合区段112。同时参阅图3所示的剖示图, 一第一承架套筒13具有一结合端131与一开 放端132,其中该结合端131结合于该第一承架1的轴套区段111,而该开放端 132以远离该结合端131的环形延伸方向II,向该第一承架1的轴套区段111 延伸出,且其延伸长度系延伸至该第一承架1的第一承架水平基准平面I与该 第一承架1的第一侧缘11之间。习于此项技术者,当可理解该第一承架套筒13 的开放端132亦可延伸较长的长度而邻近至该第一承架1的第一侧缘11的轴套 区段111位置,但仍与第一承架1的第一侧缘11保持一适当间隔。该第一承架1的对合区段112另以相同于该第一承架套筒13的环形延伸方 向II延伸出一具有开放端161的第一承架导板16。第二承架2以一第二承架水平基准平面III延伸呈一板状结构,且形成有一第一侧缘21与一对向的第二侧缘22,其中该第一侧缘21被区分为一轴套区 段211与相邻的对合区段212,且该第二承架2的轴套区段211对应至该第一承 架1的对合区段112、该第二承架2的对合区段212对应至该第一承架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枢纽器的对合套筒结构,用以结合一转轴的轴杆,以组成一枢纽器,其特征在于,该对合套筒结构包括有:一第一承架,以一第一承架水平基准平面延伸呈一板状结构,且形成有一第一侧缘及一对向的第二侧缘,其中该第一侧缘区分为至少一个轴套区段与相邻的对合区段;至少一第一承架套筒,各具有一结合端与一开放端,其中该结合端结合于该第一承架的轴套区段,而该开放端以一环形延伸方向,向该第一承架的轴套区段延伸出;一第二承架,以一第二承架水平基准平面延伸呈一板状结构,且形成有一第一侧缘及一对向的第二侧缘,其中该第一侧缘区分为至少一个轴套区段与相邻的对合区段,且该第二承架的轴套区段对应于该第一承架的对合区段、而该第二承架的对合区段对应于该第一承架的轴套区段;至少一第二承架套筒,各具有一结合端与一开放端,其中该结合端结合于该第二承架的轴套区段,而该开放端以一相反于该第一承架套筒的环形延伸方向,向该第二承架的轴套区段延伸出;至少一固定组件,用以将该第一承架与第二承架对合后予以结合定位;该第一承架与第二承架对合后,该第一承架套筒与该第二承架套筒共同构成该对合套筒,以夹套该转轴的轴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柏村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神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