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体外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19320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53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胆汁体外循环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引流管、引流袋、过渡管、储液袋和回流管;所述引流管上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引流袋内设置有过滤网膜,所述过滤网膜的边缘与所述引流袋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过渡管上设置有开闭阀,所述储液袋通过螺纹连接头与所述回流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回流管上由靠近所述储液袋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储液袋的一端依次设置有注液口、滴壶、流量调节阀和三通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整个过程无需对系统进行拆分或管路更换,避免了感染风险,操作简单,过滤网膜可有效过滤进入引流袋内的液体的杂质。袋内的液体的杂质。袋内的液体的杂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胆汁体外循环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胆汁体外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肝胆疾病是多发病、常见病。恶性肿瘤晚期往往发生胆道梗阻,引起胆道压力增高,造成皮肤巩膜黄染,肝细胞肿胀,导致肝细胞功能受损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此时可通过胆汁引流降低胆道压力,改善肝功能,缓解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常见的胆汁体外循环系统是先通过引流袋从患者胆道引出胆汁,引流袋内的胆汁储存到一定量后,将引流袋内的胆汁倒入玻璃瓶,再将玻璃瓶内的胆汁注入患者肠道,整个胆汁体外循环过程和装置结构相对复杂,操作步骤繁琐,且存在感染风险。另外,现有的胆汁引流和回流方式也同样适用于肠液的体外循环,但由于肠液或胆汁中含有大量的杂质,因此不能直接回流,必须经过适应的过滤处理。但目前的过滤处理方式通常采用简易的无菌纱布过滤,过滤效果差,且无菌纱布也易堵塞,影响肠液或胆汁的过滤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胆汁引流回流装置操作不便,过滤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胆汁体外循环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引流管、引流袋、过渡管、储液袋和回流管;所述引流管上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引流袋内设置有过滤网膜,所述过滤网膜的边缘与所述引流袋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过渡管上设置有开闭阀,所述储液袋通过螺纹连接头与所述回流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回流管上由靠近所述储液袋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储液袋的一端依次设置有注液口、滴壶、流量调节阀和三通阀;
[0004]所述过滤网膜包括过滤网兜、第一过滤支撑片和第二过滤支撑片;所述过滤网兜呈内凹的半球面状过滤膜结构,所述过滤网兜的相向内壁分别设置有相向延伸的所述第一过滤支撑片和所述第二过滤支撑片;所述第一过滤支撑片和所述第二过滤支撑片均呈弧面状过滤膜结构,所述第一过滤支撑片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所述第二过滤支撑片的上方,且在高度方向上保持间距。
[0005]通过将过滤网膜设置为过滤网兜,并在过滤网兜内设置第一过滤支撑片和第二过滤支撑片,实现对一部分胆汁的多重过滤,过滤效果更好,且过滤的杂质沉淀在第一过滤支撑片和第二过滤支撑片的上方,不会对过滤网兜造成堵塞,第一过滤支撑片和第二过滤支撑片在高度方向上保持间距,使部分胆汁可直接通过过滤网兜过滤,提升胆汁的过滤速度,保证至少一部分过滤的胆汁可快速通过过滤网兜至引流袋底部。另外,第一过滤支撑片和第二过滤支撑片还可起到对过滤网兜的支撑作用,避免过滤网兜受到横向挤压变形而导致有效过滤面积缩小。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支撑片和所述第二过滤支撑片的下端设置有筋条。
[0007]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筋条的作用,可提高第一过滤支撑片和第二过滤支撑片的抗变形能力,提高承载力,保证过滤效果和对过滤网兜的支撑作用,保证较大
的过滤面积。
[0008]进一步地,所述引流袋和所述储液袋上分别设置有刻度线。
[0009]进一步地,所述引流袋和所述储液袋上分别设置有标签贴片。
[0010]进一步地,所述储液袋的靠近所述引流袋的一端设置有挂耳,所述储液袋的远离所述引流袋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进出液口和第二进出液口;所述第一进出液口、第二进出液口、注液口上分别设置有可开启的密封塞。
[0011]进一步地,所述回流管上还设置有管夹。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依次连通的引流管、引流袋、过渡管、储液袋和回流管的作用,使引流管可直接将胆汁或肠液引入引流袋,可根据需要打开开闭阀,使胆汁或肠液在过渡管的作用下进入储液袋存储,并通过调节流量调节阀的开闭程度,调节回流至患者肠道内的胆汁或肠液的液体流量,实现回流量的可调可控,且整个过程无需对系统进行拆分或管路更换,避免了感染风险,操作简单,过滤网膜可有效过滤进入引流袋内的液体的杂质,过滤网膜设置在封闭的引流袋内,过滤网膜的边缘与引流袋内壁密封连接,过滤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胆汁体外循环系统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图1的过滤网膜的半剖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图2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引流管1、引流袋2、过渡管3、储液袋4、回流管5、单向阀6、过滤网膜7、开闭阀8、注液口9、滴壶10、流量调节阀11、三通阀12、挂耳13、第一进出液口14、第二进出液口15、管夹16、滤网兜17、第一过滤支撑片18、第二过滤支撑片19、筋条20、螺纹连接头21。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附图1至附图3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18]如图1所示的胆汁体外循环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引流管1、引流袋2、过渡管3、储液袋4和回流管5;引流管1上设置有单向阀6,引流袋2内设置有过滤网膜7,过滤网膜7的边缘与引流袋2内壁密封连接。过渡管3上设置有开闭阀8,储液袋4通过螺纹连接头21与回流管5的一端连通,回流管5上由靠近储液袋4的一端向远离储液袋4的一端依次设置有注液口9、滴壶10、流量调节阀11和三通阀12。
[0019]引流袋2和储液袋4上分别设置有刻度线。通过刻度线,可清楚的了解引流袋2和储液袋4内液体的体积。
[0020]引流袋2和储液袋4上分别设置有标签贴片。
[0021]比如,本实施例中,引流袋2的标签贴片上标记有日期、时间和签名。储液袋4的标签贴片上标记有IO、姓名和时间。当然,标签贴片上还可以设置其他标记。
[0022]另外,引流袋2和储液袋4均设置有至少一部分的透明结构,以便于观察内部液体的颜色或杂质情况。
[0023]比如,本实施例中的引流袋2的袋体的一侧为白色膜层,另一侧为透明膜层,通过透明膜层可清晰的看到袋体内的胆汁或肠液的颜色或杂质情况,尤其是可以观察到过滤网
膜7的过滤情况。
[0024]储液袋4的靠近引流袋2的一端设置有挂耳13,挂耳13设置有两个,以竖立放置的储液袋4为例,两个挂耳13间距对称设置在储液袋4的顶端。
[0025]储液袋4的远离引流袋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进出液口14和第二进出液口15。第一进出液口14和第二进出液口15用于与不同类型或不同需求的针管连通,以用于注入或抽取液体。
[0026]第一进出液口14、第二进出液口15、注液口9上分别设置有可开启的密封塞。密封塞优选为橡胶塞,比如,当需要从注液口9向回流管5内注入药剂时,注射器穿刺注液口9处的密封塞,将药剂注入回流管5内,拔出注射器,密封塞由于其橡胶材质的弹性作用自动封闭注射器在密封塞上穿刺形成的穿刺孔。
[0027]回流管5上还设置有管夹16。管夹16采用现有结构,利用管夹16可封闭回流管5,阻止储液袋4内的液体进入回流管5。
[0028]本实施例中的螺纹连接头21包括第一螺纹管和第二螺纹管,第一螺纹管具有外螺纹,且其一端与储液袋4的出口连通,第二螺纹管具有内螺纹,且该内螺纹与第一螺纹管的外螺纹配合,第二螺纹管与回流管5连通。显然,第二螺纹管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胆汁体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引流管、引流袋、过渡管、储液袋和回流管;所述引流管上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引流袋内设置有过滤网膜,所述过滤网膜的边缘与所述引流袋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过渡管上设置有开闭阀,所述储液袋通过螺纹连接头与所述回流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回流管上由靠近所述储液袋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储液袋的一端依次设置有注液口、滴壶、流量调节阀和三通阀;所述过滤网膜包括过滤网兜、第一过滤支撑片和第二过滤支撑片;所述过滤网兜呈内凹的半球面状过滤膜结构,所述过滤网兜的相向内壁分别设置有相向延伸的所述第一过滤支撑片和所述第二过滤支撑片;所述第一过滤支撑片和所述第二过滤支撑片均呈弧面状过滤膜结构,所述第一过滤支撑片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所述第二过滤支撑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慧孙慧伶马丹丹吴荣汪敏龚琳玲童诗怡余晓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