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线铆接用的传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18678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线铆接用的传送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设有固定架,固定架内转动设置有转筒,转筒具有沿轴向方向贯通设置的过线通道,转筒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板,转筒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均与过线通道的底面相齐平,第一连接板上设有校直机构,第二连接板上设有压紧机构和去皮机构,校直机构用于对电线进行校直传输,使得校直后的电线穿过所述过线通道后传送至压紧机构,去皮机构与压紧机构配合对电线的一端进行去皮,底座上设置有通过传动机构带动转筒轴向转动的翻转驱动源,通过转筒的转动带动校直机构、压紧机构和去皮机构同步转动。从而在传送过程实现电线的自动翻转,便于对电线的另一端进行铆接。另一端进行铆接。另一端进行铆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线铆接用的传送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线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线铆接用的传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线端子又叫接线端子,是各类电控配电设备、成套装置、多回路电表箱及组合式终端电器箱中起转接线作用的,接线牢固可靠,使用灵活方便。在现实的电线生产加工过程中,需要将电线和端子铆压在一起,才能投入使用。
[0003]电线的加工中,需要将电线和端子铆压在一起,端子线在很多电子产品中都需要使用,随着电子产品的使用普及和数量的增加,对端子线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0004]目前大多数电线的生产过程都会涉及到输线工序,现有生产制造过程中,对于这一工序还是采用人工手动进行,然而大多数电线的两端都需要进行安装端子,这就需要人工对电线翻转,人工手动操作的话效率低且手工翻转强度大,人工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线铆接用的传送装置,能够实现电线自动翻转。
[0006]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电线铆接用的传送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内转动设置有转筒,所述转筒具有沿轴向方向贯通设置的过线通道,所述转筒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转筒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均与所述过线通道的底面相齐平,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校直机构,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压紧机构和去皮机构,所述校直机构用于对电线进行校直传输,使得校直后的电线穿过所述过线通道后传送至所述压紧机构,所述去皮机构与压紧机构配合对电线的一端进行去皮,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所述转筒轴向转动的翻转驱动源,通过转筒的转动带动校直机构、压紧机构和去皮机构同步转动。
[0008]进一步地,所述转筒的一端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一支撑部,所述转筒的另一端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第二支撑部。
[0009]进一步地,所述翻转驱动源为伺服电机,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套设在所述转筒外壁的从动齿轮、套设在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上的主动齿轮以及连接所述从动齿轮和主动齿轮的同步带。
[0010]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架上设有感应器,所述转筒上设有与所述感应器相配合的感应片。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进线支撑部,所述进线支撑部上设有多个进线孔,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排线板,所述排线板表面设有多个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过线槽,所述排线板上设置有多个沿着过线板的宽度方向排布的过线孔,所述过线孔与过线槽一一对应设,所述进线孔与所述过线孔对应设置,所述压紧机构用于压紧对应所述排线板
上的电线。
[0012]进一步地,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基座、压紧气缸、移动块、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及压紧块,所述基座具有转动通道,所述移动块活动设于所述转动通道内并与所述基座滑动配合,所述压紧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移动块连接,所述第二连杆和第四连杆均位于转动通道内并与所述基座枢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移动块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杆连接,所述压紧块与所述第四连杆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去皮机构包括夹块、连接块、浮动接头及去皮气缸,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导轨,所述导轨上滑动安装有滑块,所述连接块底部与所述滑块连接,所述夹块卡设在所述连接块内并至少部分延伸出连接块外部,所述夹块上沿其宽度方向设有多个与所述过线槽相对应的夹孔,所述连接块与所述浮动接头连接,所述去皮气缸与所述浮动接头连接以带动所述连接块背向所述排线板移动,进而将电线的绝缘层剥出。
[0014]进一步地,所述校直机构包括多个上校直滚轮和多个下校直滚轮,多个下校直滚轮沿电线的传输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多个上校直滚轮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上方并与下校直滚轮错位设置,所述上校直滚轮和下校直滚轮之间形成供电线穿过的校直通道。
[0015]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在本技术中,校直机构通过第一连接板与转筒连接,压紧机构和去皮机构通过第二连接板与转筒连接,当翻转驱动源带动转筒转动时,可同步带动校直机构、压紧机构和去皮机构转动,从而在传送过程实现电线的自动翻转,便于对电线的另一端进行铆接。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电线和端子焊接后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线铆接用的传送装置的示意图之一;
[0019]图3为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线铆接用的传送装置的示意图之二;
[0020]图4为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线铆接用的传送装置的转筒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线铆接用的传送装置的转筒与从动齿轮、主动齿轮和同步带的装配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线铆接用的传送装置的排线板的示意图;
[0023]图7为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线铆接用的传送装置的压紧机构的剖视图;
[0024]图8为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线铆接用的传送装置的去皮机构的示意图;
[0025]图中:1、底座;11、固定架;12、转筒;121、过线通道;122、第一支撑部;123、第二支撑部;13、第一连接板;14、第二连接板;15、排线板;151、过线槽;152、过线孔;16、进线支撑部;161、进线孔;2、校直机构;21、上校直滚轮;22、下校直滚轮;3、压紧机构;31、基座;32、压紧气缸;33、移动块;34、第一连杆;35、第二连杆;36、第三连杆;37、第四连杆;38、压紧块;4、去皮机构;41、夹块;42、连接块;43、浮动接头;44、去皮气缸;45、导轨;46、滑块;5、翻转驱动源;51、从动齿轮;52、主动齿轮;53、同步带;6、感应器;7、感应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水平”、“竖直”、“顶”、“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一个”、“另一个”等用于区分相似的元件,这些术语以及其它类似术语不旨在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8]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线铆接用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设有固定架(11),所述固定架(11)内转动设置有转筒(12),所述转筒(12)具有沿轴向方向贯通设置的过线通道(121),所述转筒(12)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3),所述转筒(12)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板(14),所述第一连接板(13)和第二连接板(14)均与所述过线通道(121)的底面相齐平,所述第一连接板(13)上设有校直机构(2),所述第二连接板(14)上设有压紧机构(3)和去皮机构(4),所述校直机构(2)用于对电线进行校直传输,使得校直后的电线穿过所述过线通道(121)后传送至所述压紧机构(3),所述去皮机构(4)与压紧机构(3)配合对电线的一端进行去皮,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所述转筒(12)轴向转动的翻转驱动源(5),通过转筒(12)的转动带动校直机构(2)、压紧机构(3)和去皮机构(4)同步转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铆接用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筒(12)的一端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连接板(13)的第一支撑部(122),所述转筒(12)的另一端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二连接板(14)的第二支撑部(12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铆接用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驱动源(5)为伺服电机,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套设在所述转筒(12)外壁的从动齿轮(51)、套设在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上的主动齿轮(52)以及连接所述从动齿轮(51)和主动齿轮(52)的同步带(53)。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铆接用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11)上设有感应器(6),所述转筒(12)上设有与所述感应器(6)相配合的感应片(7)。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铆接用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3)上设有进线支撑部(16),所述进线支撑部(16)上设有多个进线孔(161),所述第二连接板(14)上设有排线板(15),所述排线板(15)表面设有多个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过线槽(151),所述排线板(15)上设置有多个沿着过线板的宽度方向排布的过线孔(152),所述过线孔(152)与过线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占宝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爱博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