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点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18173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7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点胶方法,包括:控制喷胶头相对粘接面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并连续涂胶,以在粘接面上依次喷涂周侧部涂胶轨迹和内部涂胶轨迹,所述周侧部涂胶轨迹位于内部涂胶轨迹外围,所述周侧部涂胶轨迹和所述内部涂胶轨迹均沿粘接面的长度方向延伸。本申请点胶方法能够在粘接面上绘制分布于粘接面中部和周侧的点胶结构,可利于胶液均匀分布于粘接面。在硅棒和树脂板挤压粘接面时,胶液能够迅速均匀扩散至整个粘接面。迅速均匀扩散至整个粘接面。迅速均匀扩散至整个粘接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点胶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硅棒和树脂板粘接
,尤其涉及一种点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通过胶液把树脂板和硅棒粘合在一起是硅棒切片的前工序。在树脂板和硅棒的粘合过程中,若点胶路线不统一,涂胶路线不合理会严重影响后续切片机切割硅片的质量。
[0003]现在自动粘棒设备已在市场上逐步推广,点胶轨迹设计是自动粘棒工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若点胶轨迹不合理,胶液在粘合面上分布不均匀,在树脂板和硅棒粘接过程中,胶液无法铺满整个粘接面,粘合面容易带有气泡和空腔,无法控制溢胶量,存在浪费胶液的问题,且会导致硅棒在切片的过程中出现崩边、掉片等现象,不利于提高硅片的质量,且不利于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点胶方法,能够在粘接面上绘制均匀的点胶结构,利于在硅棒和树脂板挤压粘接面时,胶液能够迅速均匀扩散至整个粘接面。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点胶方法,包括:控制喷胶头相对粘接面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并连续涂胶,以在粘接面上依次喷涂周侧部涂胶轨迹和内部涂胶轨迹,所述周侧部涂胶轨迹位于内部涂胶轨迹外围,所述周侧部涂胶轨迹和所述内部涂胶轨迹均沿粘接面的长度方向延伸。
[0006]本申请实施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0007]本申请点胶方法能够在粘接面上绘制分布于粘接面中部和周侧的点胶结构,可利于胶液均匀分布于粘接面。在硅棒和树脂板挤压粘接面时,胶液能够迅速均匀扩散至整个粘接面。
附图说明
[000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09]图1为涂胶设备将胶液涂抹到树脂板的状态示意图;
[0010]图2为采用压紧机构压紧硅棒和树脂板的示意图;
[0011]图3为硅棒和树脂板相互挤压的状态图;
[0012]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点胶方法喷涂的点胶结构的示意图;
[0013]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点胶结构上各点胶控制区域的划分示意图;
[0014]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点胶方法的喷涂步骤图;
[0015]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点胶方法中通过各变量控制整个点胶轨迹的示意图;
[0016]图8为点胶结束后胶液在树脂板上自流动把各轨迹之间缝隙填满的状态图;
[0017]图9为挤压硅棒和树脂板时胶液扩散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
[0019]1、周侧部涂胶轨迹;11、侧部轨迹;111、第一引流轨迹段;112、第二引流轨迹段;113、端部折线;2、内部涂胶轨迹;6、涂胶设备;61、底座;62、六轴机器人;63、点胶阀;64、喷胶头;7、输送线;71、粘棒工装;72、树脂板;73、晶托;8、压紧机构;9、硅棒;a、粘接面;b、第一区域;c、第二区域;d、第三区域;e、胶液。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1]目前硅棒9和树脂板72的粘合采用的是双组份的环氧树脂胶,通过专用的涂胶设备6将胶液e涂抹到树脂板72上表面(粘接面),涂胶设备一般采用六轴机器人62或者伺服桁架结构,胶液e涂抹方式一般分两种,分别为点胶轨迹式和平面整体涂胶式。本申请采用了点胶轨迹式涂胶方案,在树脂板72上胶液e涂好后,采用涂胶设备6的底座61上的六轴机器人62将硅棒9放置其上,并通过其它机械结构压紧,使硅棒9与胶液e充分贴合,胶液e均匀分布于硅棒9和树脂板72的粘接面,从而完成粘合。
[0022]参见图1至图3所示,图1为涂胶设备6的一种可能的结构,涂胶设备6包括六轴机器人62,六轴机器人62的前端安装点胶阀63及喷胶头64,点胶过程中胶液e从喷胶头64流出。点胶动作开始前,晶托73及树脂板72已通过粘棒工装71及输送线7体上的定位装置定位固定。通过六轴机器人62的轨迹运动在树脂板72上表面形成点胶轨迹,之后再通过六轴机器人62把硅棒9放置在上方,通过压紧机构8使胶液e均匀分布于整个粘接面。
[0023]参见图4和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点胶方法,包括:控制喷胶头64相对粘接面a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并连续涂胶,以在粘接面a上依次喷涂周侧部涂胶轨迹1和内部涂胶轨迹2,所述周侧部涂胶轨迹1位于内部涂胶轨迹2外围,所述周侧部涂胶轨迹1和所述内部涂胶轨迹2均沿粘接面a的长度方向延伸。
[0024]周侧部涂胶轨迹1和所述内部涂胶轨迹2可以相连接,周侧部涂胶轨迹1和所述内部涂胶轨迹2形成封闭的轨迹。周侧部涂胶轨迹1和所述内部涂胶轨迹2也可以不连接,两者之间具有间隙,且周侧部涂胶轨迹1和所述内部涂胶轨迹2各自在延伸路径上可以存在胶液轨迹间断的部位。
[0025]本申请的点胶方法,用于将树脂板72和硅棒9粘合在一起,树脂板72和硅棒9相粘接的面为粘接面。在点胶过程中,涂胶设备6的喷胶头64可以保持喷胶状态,不中断喷胶,喷涂出封闭的点胶结构(或称点胶轨迹),从而可简化了喷胶动作,显著的提高了涂胶效率。
[0026]该实施方案中,喷胶头64在单次喷涂作业中,喷胶头64相对粘接面a的运行轨迹接近于“凹”字型。喷胶头64沿粘接面a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四次即可完成对粘接面a的喷胶作业,显著的提供了喷胶效率。涂胶形成的点胶轨迹分布于整个粘接面a上,在硅棒9和树脂板72挤压粘接面时,胶液e能够迅速均匀扩散至整个粘接面a。
[002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参见图6所示,点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8]步骤S1、控制喷胶头64相对粘接面a向第一方向移动,以在粘接面a上喷涂周侧部
涂胶轨迹1的一侧部轨迹11;
[0029]步骤S2、控制喷胶头64相对粘接面a向第二方向移动,以在粘接面a上喷涂周侧部涂胶轨迹1的另一侧部轨迹11;
[0030]步骤S3、控制喷胶头64相对粘接面a依次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以在两个侧部轨迹11之间喷涂出内部涂胶轨迹2;
[0031]其中,第一方向相对于第二方向相反,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为粘接面a的长度方向。
[0032]如此,喷胶头64沿粘接面a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四次即可完成对粘接面a的喷胶作业,显著的提供了喷胶效率。喷胶头64相对粘接面a的运行轨迹接近于“凹”字型。所述周侧部涂胶轨迹1和所述内部涂胶轨迹2均沿粘接面a的长度方向延伸,喷涂形成的点胶轨迹总体沿粘接面a的长度方向延伸,同时在宽度方向上也形成了四条条形的轨迹。在点胶完毕,挤压粘接面a之前,四条条形轨迹内的胶液e会进行自流动,把各轨迹之间缝隙填满,方便后续挤压粘接面a的过程中,胶液e能够向四周快速均匀扩散,最终铺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点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喷胶头相对粘接面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并连续涂胶,以在粘接面上依次喷涂周侧部涂胶轨迹和内部涂胶轨迹,所述周侧部涂胶轨迹位于内部涂胶轨迹外围,所述周侧部涂胶轨迹和所述内部涂胶轨迹均沿粘接面的长度方向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控制喷胶头相对粘接面向第一方向移动,以在粘接面上喷涂周侧部涂胶轨迹的一侧部轨迹;步骤S2、控制喷胶头相对粘接面向第二方向移动,以在粘接面上喷涂周侧部涂胶轨迹的另一侧部轨迹;步骤S3、控制喷胶头相对粘接面依次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以在两个侧部轨迹之间喷涂出内部涂胶轨迹;其中,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第二方向相反,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为粘接面的长度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和步骤S2中,在喷胶头相对粘接面沿粘接面的长度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喷胶头间歇地相对粘接面的宽度方向往复运动,以在侧部轨迹上形成多个第一引流轨迹段,各所述第一引流轨迹段向粘接面的长度边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点胶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的第一引流轨迹段通过第二引流轨迹段相连接;所述第二引流轨迹段平行于所述内部涂胶轨迹。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贵阳吴广忠张凯陈大浩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