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抑制轮胎质量的增加并且提高泥地牵引性能、耐切割性能。充气轮胎(1)形成有多个保护部(10)。保护部(10)具备:第1保护部(11);和第2保护部(12),其经由沟状部(13)而邻接。在沟状部(13)形成有连结第1保护部(11)和第2保护部(12)的拉筋(15)。拉筋(15)在沟状部(13)的轮胎径向区域中局部性地形成。拉筋(15)具有比第1保护部(11)以及第2保护部(12)的隆起高度小的隆起高度。小的隆起高度。小的隆起高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轮胎
[0001]本公开涉及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0002]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有在侧部区域设置有多个侧部沟和被上述侧部沟划分出的多个侧部花纹块的充气轮胎。专利文献1的充气轮胎改善在包括泥泞地在内的未铺装道路上的行驶性能和耐切割性能。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
‑
44882号公报
[0004]对于在泥泞地等不平整路面行驶的充气轮胎而言,为了提高胎侧部的耐切割性能、泥地性能,而在胎侧部设置有多个保护部。这样的保护部存在导致轮胎质量增加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公开是鉴于以上那样的问题而完成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抑制轮胎质量的增加并且能够提高泥地牵引性能、耐切割性能的充气轮胎。
[0006]本公开是充气轮胎,其中,具备:从第1胎面端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1胎壁部,在上述第1胎壁部形成有多个向轮胎轴向外侧隆起的保护部,上述保护部具备:第1保护部;和第2保护部,其经由在该第2保护部与上述第1保护部之间沿轮胎径向延伸的沟状部而邻接,在上述沟状部形成有连结上述第1保护部和上述第2保护部的拉筋,上述拉筋在上述沟状部的轮胎径向区域中局部性地形成,上述拉筋具有比上述第1保护部以及上述第2保护部的隆起高度小的隆起高度。
[0007]本公开的充气轮胎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能够抑制轮胎质量的增加并且提高泥地牵引性能、耐切割性能。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充气轮胎的一实施方式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
[0009]图2是第1胎壁部的立体图。
[0010]图3是第1胎壁部的主视图。
[0011]图4是图3的放大图。
[0012]图5是图3的放大图。
[0013]图6是图3的放大图。
[0014]图7是图6的A
‑
A线剖视图。
[0015]图8是第1胎壁部的主视图。
[0016]图9的(a)是保护部对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图9的(b)是图9的(a)的B
‑
B线剖视图,图9的(c)是表示B
‑
B线剖视图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0017]附图标记说明
[0018]1...充气轮胎;10...保护部;11...第1保护部;12...第2保护部;13...沟状部;13R...轮胎径向区域;15...拉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0]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有时仅称为“轮胎”。)1的正规状态下的包括轮胎旋转轴(省略图示)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图1作为优选的方式,示出装配于能够在不平整地面行驶的4WD车等的充气轮胎。但是,本公开也能够应用于包括轻型卡车用、重载荷用在内的轮胎1,这是不言而喻的。
[0021]上述“正规状态”是指将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省略图示)并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荷的状态。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轮胎1的各部分的尺寸等为在该正规状态下测定出的值。
[0022]“正规轮辋”是指在包含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每个轮胎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 Rim”。
[0023]“正规内压”是指在包含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空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AT VARIOUS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 PRESSURE”。
[0024]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内部配设有胎体6、带束层7等轮胎结构构件。这些轮胎结构构件能够适当地采用公知的方式。
[0025]在本实施方式中,轮胎1具备从第1胎面端To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1胎壁部4A。另外,轮胎1例如具备从第2胎面端Ti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2胎壁部4B。第2胎壁部4B由于与第1胎壁部4A形成为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此外,第2胎壁部4B可以以与第1胎壁部4A不同的方式形成。
[0026]将第1胎面端To以及第2胎面端Ti规定为对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载荷并使其以0度的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在第1胎面端To与第2胎面端Ti之间形成有胎面部2。
[0027]上述“正规载荷”是指按每个轮胎规定上述规格的载荷,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 CAPACITY”。
[0028]图2是第1胎壁部4A的立体图。图3是第1胎壁部4A的主视图。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胎壁部4A形成有多个向轮胎轴向外侧隆起的保护部10。保护部10具备:第1保护部11;和第2保护部12,其经由在该第2保护部12与第1保护部11之间沿轮胎径向延伸的沟状部13而邻接。
[0029]在沟状部13形成有连结第1保护部11和第2保护部12的拉筋15。这样的拉筋15提高第1保护部11以及第2保护部12的轮胎周向刚性等,不仅防止保护部10缺损还提高第1胎壁部4A的耐切割性。另外,通过用拉筋15提高第1保护部11以及第2保护部12的刚性,从而利用了保护部10的在泥地路面上的剪切力提高,泥地牵引性能提高。
[0030]拉筋15在沟状部13的轮胎径向区域13R局部性地形成。另外,拉筋15具有比第1保护部11以及第2保护部12的隆起高度h1小的隆起高度h2(图7所示)。这样的拉筋15能够抑制轮胎质量的增加。
[0031]在第1胎壁部4A设置有向轮胎轴向内侧凹陷的凹部16。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6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虽然不特别限定,但凹部16的轮胎径向的宽度w1为1.0~3.0mm。凹部16的深度d1(图7所示)为0.5~2.0mm。这样的凹部16对第1胎壁部4A的视觉给予变化,提高外观性能。凹部16的深度d1是从后述的胎肩花纹块8R的外向面8A起的深度。
[0032]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部10配设于比凹部16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保护部10例如仅通过多个由第1保护部11和第2保护部12构成的保护部对10A形成。其中,保护部10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包括与第1保护部11以及第2保护部12不同形状的第3保护部(省略图示)。
[0033]第1保护部11以及第2保护部12分别包括:内侧部分20;和位于比内侧部分20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的外侧部分21。其中,内侧部分20与外侧部分21用在后述的外侧缘部36与中间缘部38的交点T通过的轮胎周向线n来区分(图5所示)。
[0034]内侧部分20的轮胎周向的最大长度Wa形成为比外侧部分21的轮胎周向的最大长度W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备从第1胎面端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1胎壁部,在所述第1胎壁部形成有多个向轮胎轴向外侧隆起的保护部,所述保护部具备:第1保护部;和第2保护部,其经由在该第2保护部与所述第1保护部之间沿轮胎径向延伸的沟状部而与所述第1保护部邻接,在所述沟状部形成有连结所述第1保护部和所述第2保护部的拉筋,所述拉筋在所述沟状部的轮胎径向区域中局部性地形成,所述拉筋具有比所述第1保护部以及所述第2保护部的隆起高度小的隆起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筋的轮胎径向的长度为所述沟状部的轮胎径向的长度的50%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保护部的隆起高度h1a与所述拉筋的隆起高度h2之差(h1a
‑
h2)、以及所述第2保护部的隆起高度h1b与所述拉筋的隆起高度h2之差(h1b
‑
h2)均为0.5mm以上。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保护部的隆起高度h1a以及所述第2保护部的隆起高度h1b均为1.0~5.0mm。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胎面部的从所述第1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的部分具备胎肩陆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河原錬也,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